风险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8
/ 3

风险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谭智云

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 重庆 404000

摘要:目的:对探讨风险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某精神病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80例精神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试验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试验组采用风险管理理念模式。比较两组的意外事件发生率及家属对护理的总满意度。结果:试验组的意外事件总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32.50%),试验组的家属护理总满意度(92.50%)高于对照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理念不仅能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还能提高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风险管理理念

引言

关于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目的为辨别、处理并且评估目前医疗工作中所存在的风险,减少医疗风险事件的产生,降低风险事件对于临床患者以及医院的损害。精神科患者由于无法自由左右并且抑制情绪,十分容易产生不安全行为,从而对精神科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工作人员需要在开展护理服务过程中始终保持敏锐感觉,降低安全风险,保证临床精神科患者的生命安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某精神病院收治的80例精神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试验组(40例)。对照组均为男性;年龄为22~71岁,平均(44.89±2.67)岁;病程2~11年,平均(4.62±1.33)年;疾病类型:精神分裂症14例,双相情感性障碍6例,躁狂症8例,抑郁症12例;严重程度:轻度18例,中度18例,重度4例。试验组均为男性;年龄为22~70岁,平均(44.57±2.24)岁;病程2~10年,平均(4.54±1.29年);疾病类型:精神分裂症13例,双相情感性障碍7例,躁狂症9例,抑郁症11例;严重程度:轻度17例,中度19例,重度4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此次研究已获得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参与研究者均知情同意。纳入标准:①经临床诊断均已确诊为精神疾病者;②自愿参加此次研究;③思维逻辑倒错,呈病理性象征思维;④言语不连贯、反复出现言语性幻听。排除标准:①依从性差者;②存在严重心脑血管、肝肾疾病者;③存在恶性肿瘤者。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药物疗法、心理干预、健康锻炼等常规护理。①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在精神科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护理骨干人员为小组成员。小组成员对科室以往的护理工作记录进行收集整理,针对出现的风险问题、意外事件等信息数据的规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风险发生的特点,然后就分析结果制订相关的风险防控措施。制订措施时可借鉴文献、国外或其他机构的优秀经验进行,结合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制订符合实际的预防控制措施。②建立健全管理组织从本质上来看,医学领域风险管理主要作用于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需要对其存在的不同因素加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措施,达到全面、高效的管理效果。③风险管理的具体实施:若患者不配合医护工作,阻碍医护工作的开展,存在漏服、顿服或藏药等情况,则需对这类患者做好用药监督工作,每日按时检查其是否全部服下药物,在确定患者已经服下药物的情况下方可离开。根据情况需要,在获得医院领导及家属同意后,可于病房内设置摄像头用于监督患者的日常行为,以防止其在护理人员离开后出现呕吐药物的情况。④加强重视安全教育。安全教育主要针对于护理人员,其作用为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使他们能够以更为专业的知识来应对风险事件。医院需通过讲座、开会等渠道展开安全教育,重点宣传法制、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列举实际医疗案例,使护理人员可进一步认知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意外事件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包括自残自杀、噎食、摔倒、毁物伤人、逃跑等,计算两组的总发生率。对两组患者家属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将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发放给患者家属,请其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进行评价,包括衣着、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对待患者的态度、是否满足患者需求、是否耐心解答患者家属所提出的疑问等,总分为100分,85分以上(含85分)为非常满意,70~84分为满意,70分以下为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共向患者家属发放80份满意度调查问卷,回收问卷80份,有效问卷80份,信度为0.92,效度为100.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6096490439055_html_397a0c029a1baa61.png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

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意外事件总发生率的比较试验组的意外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两组患者意外事件总发生率的比较[n(%)]

组别

例数

自残自杀

摔倒

噎食

毁物伤人

逃跑

总发生

对照组

40

2(5.00)

5(12.50)

1(2.50)

4(10.50)

1(2.50)

13(32.50)

试验组

40

0(0.00)

3(7.50)

0(0.00)

1(2.50)

0(0.00)

4(10.00)

χ2







6.05

P值







<0.05


2.2两组患者家属对护理服务总满意度的比较

试验组患者家属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两组患者家属对护理服务总满意度的比较[n(%)]

组别

例数

非常满意

满意

不满意

总满意

对照组

40

13(32.50)

15(37.50)

12(30.00)

28(70.00)

试验组

40

23(57.50)

14(35.00)

3(7.50)

37(92.50)

χ2





6.65

P值





<0.05


3讨论

目前,我国精神疾病患者人数较多,成年人的精神疾病患者患病率约为17.50%,而约有1.73亿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精神障碍且已经成为广大学者关注问题。常规护理模式中,护理人员仅仅是按照医嘱开展工作,并没有将其能动性、主动性充分发挥,所以导致护理质量难以获得保障,无法有效控制意外事件的发生。在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理念,则可针对患者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合理规避,提升护理人员对风险的识别能力,并增强应对风险的能力。本研究中,试验组患者实施风险管理理念护理模式,通过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加强对护理人员的风险培训、落实细节风险管理和风险评估等措施,将该组的意外事件总发生率控制在10.00%,远低于对照组的3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所采用的风险管理理念中,成立风险管理小组能够提高护理工作的目的性,对精神疾病患者以往发生的意外事件进行统计整理,分析其发生原因,从而制订有效的防范措施,减少了意外事件的发生。此外,护理人员还注重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使其了解并掌握患者的病情,同时还能增加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从而了解医护工作的重要性,更愿意配合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干预,避免了由于认知不良而造成意外事件的发生,更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结语

综上所述,应用风险管理于临床精神科护理工作中,能够提高精神科护理安全性以及护理质量,为精神疾病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安全提供强大保障。

参考文献

[1]黄菊娟,曹允贞,陈泽群.护理风险管理对精神科住院患者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33):233-235.

[2]张月,何艳芳.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中风险管理理念的应用效果[J].心理月刊,2019,14(21):80.

[3]周菊花.精神科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31):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