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面瘫分期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8
/ 1

浅谈面瘫分期治疗

易洪瑜

西河卫生医院 四川成都 610100

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一侧口㖞斜不遂,面部表情呆滞,肌肤麻木不仁为主症,中医文献中称为“卒口僻”、“口目僻”、“口㖞”“吊线风”等,西医称面神经炎,面神经麻痹。本病不伴神志及肢体活动障碍,与中风所致口眼歪斜有所区别。《诸病源侯论》云:“偏风口者,乃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风因虚而乘之,使其筋偏急不调,故令口僻。”《圣济总录》载:“论曰足阳明脉循颊车,手太阳脉循颈上颊。二经俱受风寒气,筋急引颊,令人口㖞僻,言语不正,目不能平视。”《灵枢•经筋》云:“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脉驰纵缓不胜收,故僻。”《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从历代文献中看出,面瘫起病多有正气不足,外邪入侵,气血运行失调,筋脉纵缓不收,发为面瘫。

症候:急性起病,一侧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眼裂增大或伴眼睑外翻,额纹消失,口角下垂或歪向健侧,漱口漏水,不能鼓腮,吹口哨等面部动作常伴患侧耳后疼痛,味觉减退等系列症状。

病因病机:病因分为外感和内伤,外感者伤于风、寒、暑、湿、燥、火,内伤者伤于七情、饮食、劳逸,导致气虚、血虚、痰郁、内热、瘀血等。正气不足为本,邪实为标。

病位:面部经络

治则:益气扶正、祛邪通络

处方:手足阳明经为主,足太阳膀胱经为辅。

辩证分型: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针灸学》(2007)周围性面瘫通常分为四型,分别为风寒袭络证,风热袭络证,风痰阻络及气虚血瘀证,但是临床上症候多变,虚实夹杂,常不拘泥于四种证型,应根据病情辩证分型。

分期:将面瘫分为三期,发病1-7天为急性期,8-14天为静止期,15天以上为恢复期,分期进行治疗。1】急性期,选取风池、大椎,风门或肺俞快速针刺,得气后捻转提插泄法出针。面部选取患侧攒竹、太阳、迎香、地仓、下关、承浆、翳风等穴多针浅刺,健侧取颊车、合谷、足三里,留针20分钟,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每疗程之间休息1-2天。眼睑闭合不全,流泪,结膜发红充血或耳后疼痛明显辩证为风热袭络型,可在印堂、太阳、翳风等穴位点刺放血,7天1次,根据风热症候减轻或消失,减少或停止放血治疗。头面部穴位不行捻转补泄手法,肢体穴位10分钟行针一次,一次行针1-2分钟,以捻转提插泄法为主;静止期,选取风池、大椎、膏肓俞快速针刺,得气后捻转提插平补平泄出针。面部选取患侧攒足、阳白、丝竹空、承泣、口禾髎、夹承浆、颊车、牵正、单侧合谷、足三里等穴直刺或透刺,用电子经穴治疗仪疏密波治疗20分钟,7次为一疗程,疗程之间休息1-2天。恢复期,选取百会、翳风、中脘、气海或关元快速针刺,得气后捻转提插补法出针。面部适当选取穴位透刺治疗,如阳白透鱼腰,地仓透颊车,承浆透夹承浆,水沟透口禾髎,单侧选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用电子经穴治疗仪连续波治疗20分钟,7次为一疗程,疗程之间休息1-2天。恢复期症状经久不愈,辨证为气虚血瘀、肺脾两虚、阳气不足、寒凝筋脉的可采用足三里温针灸,一次灸2组,一周2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

讨论:面瘫急性期,面部肌肉神经充血水肿,为了减少刺激,常采用多针浅刺,《素问·长刺节论》:“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明曰筋痹,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2]静止期使用透刺利于加强针感,气至病所,在面部经筋相应穴位上进行的同经间,异经间的经筋透刺,能更好地激发相关筋经之气,从而达到疏调三阳经筋,恢复经筋功能而收效。[3]恢复期针灸并用,具有扶正祛邪,调整脏腑阴阳平衡,疏调经络气血,纠正面部肌肉弛缓状态。

参考文献:

【1】朱荣英,穆黎春,张燕·不同方法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5,6(25):393-394

【2】齐伟,王孝成,纪青山·从经典理论探析纪青山“多针浅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J】,吉林中医药,2011,8:736-737

【3】邱晓虎,谢晓焜,谢昆·透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国针灸,2006,4(26)4:287-289

易洪瑜

2021年1月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