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减负提质”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10
/ 2

探索“减负提质”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

李智渊

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竹基中心学校

【摘要】:“减负”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减轻负担,在义务教育阶段是指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和心理负担,减负并非不要教学质量。本文中是“减负提质”,是通过减负,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和身心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减负提质 量变与质变 常态课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从2002年人教版新教材实施以来,笔者执着于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多年,在近年来的小学生测试与升学制度的改革中,对于小学生的减负引发了深思,对“减负提质”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提出以下思考,与同行共勉。

  1. 对减负提质的几点思考

1.“减负提质”只见“提质”不见“减负”。

笔者在所在县区的多数乡镇的进行了调研,了解到很多数学教师在学校比较强硬的要求下,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的家庭作业,但是部分教师还在“偷偷”布置,高年级的一个周末布置几张试卷的大有人在,更不用说假期了。尤其是经过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有的数学教师甚至在中午午休时间布置让学生完成4页口算。每到星期一,不交作业的孩子一大帮,教师学生的关系极不和谐,学生的厌学往往就是这样一天一点埋下祸根,教师只关注“提质”这个关键词,却往往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小小年纪,书包沉沉,有的老师布置作业以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还认为自己的布置的作业不多、不难。

2.教师对教学质量的追求,局限于“量”,忽视了“质”。

教学成绩的数据分析是对教学质量水平的一个有力支撑,但是并不能用“分数”完全说明一个班级或者学校的教学质量,多数老师盯着短期的分数目标,对学生数学学习没有长远规划,对于一些操作实践性的教材,一些能够训练学生数学思维的教材,要么不讲,要么随便讲讲就过了。而教师眼中的“提质”,与其说是“提质”不如说是“提分”。教师所追求的“量”,一方面体现在练习题的量,一方面体现在测试分数的高低,由于命题的局限性,一些教师饱尝了题海战术的甜头,乐此不疲,学生的学习负担、心理健康被教师、家长这些成年人忽视,甚至认为,小学生学习就是要吃得了苦,用“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来要求心智还没有完全被开发的孩童。

  1. 对数学好课的思考

笔者作为一名中心学校的教研工作者,每个学期都会听很多数学课,有公开课也有常态课,更多的是常态课,自己也在反思,我们的公开课和常态课有什么不一样,公开课上,学生小组合作、展示、交流,教师激趣、创设情境、自制教具,常态课上却更多的是是老师讲,学生听。当笔者走进教师听常态课时,教师一般还是有意识地培养“小老师”上台讲解,也有的临时性地布置一些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说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老师是认可的,那为什么在日常的课中这样的学习模式用的较少呢?

1.公开课教学处于劳师动众的状态。

笔者所在县区提出创建“生态课堂”的理念,旨在追求课堂上师生、教学内容和谐共生的良好课堂生态,但是教师们在各级公开课、竞赛课上,比教具、比课件、比舞台表现力……各种比,有些学校在参赛的准备阶段分了课件制作组、教案设计组、教具准备组、甚至还有后勤服务组。教具的精美,课件的丰富多彩,无疑是给听课教师耳目一新的感受,但是教师们听后就像吃了一顿“美味大餐”,对于日常小生活,谁又能够天天做出这样一桌大餐呢?就因为公开课的劳师动众,让听课教师觉得这样的课堂离自己的教学实践太远,可望而不可即,导致了公开课开后听后,常态课“涛声依旧”。

2.常态课,只有教师是“常态”学生不是“常态”

“常态”是指最正常的状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讲解学生接受成了教师的正常状态,但这并不是学生的正常状态,学生端正坐直或者大合唱都给教师传递一种认真学习的假象,实际上有些学生并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当然有些课堂教师表面上就可以看出学生听得无精打采,此时的教师要么怒吼、要么敲打讲桌、要么提问有意为难。教师之所以保持“讲授式”的常态,是因为对课堂的生成缺少预见性,担心学生不按照自己的预设来回答,打乱了自己的教学思路,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有些教师用一些无效的问题“懂了没有?”“做对没有?”学生说“懂了”“全对了”以赢得自我安慰。

3.灌输太多,消化太少。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设计教师讲解的内容太多,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的设计太少,以至于教师一厢情愿的将课堂的容量扩大,还沾沾自喜自己的教学效率高,出现一讲就会一做就错的尴尬局面。有的教师下课铃声响了,还滔滔不绝,非要把本节课的知识灌输完成,丝毫不考虑学生的感受,课中学生缺乏自主思考和消化的时间空间,填鸭式的教学依然较多存在。

三、对小学数学备课的思考

1.备教材

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小学数学的教学更是前面的内容学得不扎实,后面是无法进行的,学生如果在前面学习的某个环节或者知识点上出现了断层,教师就有必要找到这个断层并帮助学生修补上。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对当天所教学的内容进行分析还要对这个内容所涉及的旧知识进行分析,同时也要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2.备学生

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针对所教授的内容,结合自己班级的实际进行评估,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难点和错误,制定好每节课的三维目标,重点和难点。

3.备教具

在鼓励学生寻找和自制学具的同时,教师准备教具,一方面教师的教具往往比学生的学具更大,易于对全班展示,利于学生观察,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具往往比学生的更加规范,可以为学生提供示范,还有教师在准备教具时,要考虑到学生没有带学具的情况,多备几份,让没有带的或者没有条件准备学具的学生也能保证课堂上的正常操作。

4.备练习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除了例题外,还要备相应的练习,尤其是备好专项练习课。练习课的备课常常处于进行习题的解答的状态,教师备练习课,应分析习题的难度,是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讲解,还是让学生小组讨论后再完成,是集体订正还是一对一面批都要做好策划。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进行练习的分层设计,对教材里没有的题目进行拓展,丰实数学课堂,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备练习课的时候,教师要对解题过程和结果进行备课,尤其是一些较难的计算题,教师事先要有答案,不至于学生做出的答案有争议时,教师一时不知道谁对谁错。

四、怎样上好“减负提质”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

(一)心理减负的几项措施

1.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快速引入学习情境,当然问题一定要有数学价值,不要仅仅是为了烘托课堂气氛。如在教“圆的认识”时,可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的行不行?”“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着一连串的追问,让学生马上活跃起来,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学习不再枯燥乏味,自然对学生的心理减负起到了作用。

2.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让学生的心理减负,还可以通过调动多种感官来实现。小学生有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较弱,有意注意差,对具体形象的实物、教具、学具比较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让他们切实参加到学习过程之中,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好数学课的重要保证。

3.注意课堂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多数小学生都逞强好胜,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的。教师可以对做题快的孩子排序,对书写好的孩子鼓励……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适时肯定,对于学生的不足要客观指出,让学生切实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鼓励性评价能有效锻炼小学生的心智,引导小学生自己定目标,并指导学生达成。

(二)减轻学业负担的几项措施

1.要理直气壮把课堂还给学生

小学数学课堂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掌握一套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能“处处无师胜有师”。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让学生把自己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在预习中多数同学已弄懂的内容可通过小组交流引导学生比自己的理解与别人的差距、看问题的角度是否相同,如有不同,哪种好些。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做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要信心十足培养学生的思维

对于天真浪漫的小学生来讲,教师不要认为数学学习教师不讲学生是学不会的,老师要对学生信心十足,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表达和反思的时空,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分层布置作业,“质”和“量”双重达标。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可以分为基础类作业、提高类作业、创新探究类作业,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设计分层作业,对学生也分层要求,让学生即找到学习的成就感,又有拔高的可能性。

总之,“减负”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并不是忽略教学质量的懒散和颓废,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开拓创新,探究出“减负提质”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减负三十条)》2018年12月

[2]谈怎样上好小学数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