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精准对接的实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11
/ 3

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精准对接的实现

马璨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重庆沙坪坝 401331

摘要:红色文化是有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传承的文化,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源。实现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的精准对接,逐步形成体系完善、内涵丰富,更符合大学生身心特征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在具体改革中仍存在不足,大环境薄弱、重形式轻本质、定位偏差的问题,红色文化未能在思政课堂上发挥作用,如何实现红色文化和高校思政课之间的精准对接和精准利用,发挥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作用迫在眉睫。

关键词:红色文化 高校思政 精准


国内各高校思政课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其中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堂精准对接的多方位改革,尤其在具有丰富红色文化地区的高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实践成果。把握红色文化特性,使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其功能。

一、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课中的不可或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来之不易、弥足珍贵的,是做好今后工作的重要遵循。我们一定要认真总结、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凝聚了共产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革命观的先进文化,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创新型的育人方式。实现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精准对接,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发展红色文化,更有利于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从而深入贯彻落实高校思政工作“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

红色文化传承历史

红色文化是党领导人们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国家建设中形成的,具有指导和教育意义的重要历史遗存文化,并以不同的形式留存至今。在物质方面,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革命战争和建设国家过程中保留下来的实体,如革命纪念馆、烈士园陵和各类博物馆等。精神方面主要是指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及中国人民展现出的伟大精神力量。还有记录中国近代历史演变的图片、文字及歌曲、数据等各种信息。各种形式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组合配置、共同作用,是“活的历史书”,将中国近代革命战争与国家改革发展中的点滴事迹得以再现。在新时代的今天,即使远离战火纷争依然要保有赤诚之心,从革命先烈的信仰与奋斗中找到努力的理由,铭记历史,奋力前行。

高校思政课亟待新动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具有正确政治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坚力量和可靠接班人的关键所在,在高校育人体系中占基础性地位,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他还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一直以来,高校思政课被学生戏称为“水课”,因其知识点单一和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得不到大学生群体的认同,在自媒体盛行的当下更是遭遇发展寒流。高校学生以“Z时代”青年为主,他们成长于中国飞速发展的21世纪,从小耳濡目染,具备极强的网络信息敏锐度,在大量各类新闻的轰炸下,他们以批判性思维对待接收的知识内容。传统的高校思政课堂以灌输式教学为主,教学内容简单直白,已经不能完全满足这代大学生群体对知识的需求。当无法在课堂上得到满足后,大学生会通过互联网渠道寻找答案,这次过程中或被别有用心者引入歧途。高校思政课在内部发展不充分、外部误导言论作祟的情况下,必须从内容、方式和评价标准等多个方面加以改进。

二、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课运用现状

红色文化以革命先辈的事迹为主,通过“人、事、物、精神”等载体,将带有导向性的道德观、价值观生动形象的展现出来。理想与现实相统一,激励受教育者主动自我学习、自我超越、自我实现,从现实的人向理想中的自我发展,最终实现自我成就。在高校思政课融入红色文化元素就是走向生活实践,从枯燥的书本知识灌输转向多种载体协同作用,共同推动高校思政课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审美,满足学生需求。但是在实际教学、研究过程中,出现了教学内容范围模糊、教学理念不科学以及教学方式僵化的问题。

(一)高校思政课在融合红色文化过程中取得的成果

1.确定方向,完善课程体系

融入了红色文化的高校思政课程以近代现代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程为主要内容,包括崇高理想信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以人民为中心”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集体主义原则,具有明确的政治导向与教育指向,教学目的明确,具有针对性。红色文化根据大学生群体的身心特点,将抽象化的精神具化为“看得见、摸得着、想得到”的生活实践例子,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激发青年大学生热爱学习热情,鼓舞他们热爱祖国、不懈奋斗的信仰。

2.丰富内涵,增强教学实效性

将红色文化纳入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大纲,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融入本校、本地区的特色红色文化资源,积极开发独具特色的红色校本课程。红色文化教育作为一门更具实践性的方式,能够通过宣传报道、榜样人物报告会、先进典型事迹展、学习班、座谈会及演讲、演出,文学作品和影视剧等多种形式发挥作用,对青年大学生更具有吸引力,也能够得到大部分受众的认可与接纳。此外,通过心得体会、读书笔记与观后感等方式鼓励大学生积极思考,将红色文化教育内化为个人修养。

(二)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课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1.环境薄弱,教育改革名不副实

在浓厚的整体氛围影响下才更好了解和领悟红色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当前高校红色文化思政教育的大环境并不友好,需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做更具有针对性、更有力度的宣传和组织,从校内校外,从老师到学生,逐步营造一种校园红色文化思政教育氛围。

高校思政教育部分专业课老师都缺乏红色文化教育意识,由于研究范围的阈限,缺少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青年大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红色文化信息的人不多,尤其是理工科院校的学生,他们对红色文化的概念都很模糊。在校园中,专业传播红色文化的校园媒体不多,红色文化讲座、公开课等教育形式因大家的固化印象也得不到广泛传播。

2.浮于表面,看重形式轻实质

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的对接中,存在部分教师在红色文化体系中截取部分教育资源,仅在部分课题和教学内容中有选择地融入红色文化,缺乏红色文化教育价值的全面深入挖掘,“照着书本讲故事”,忽视挖掘红色文化的时代性及现代价值。在实际教学中,没能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关注点,使得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没有得到全面的发挥。

如现行各高校红色文化教育主要体现为集体参观革命遗址、名人故居、博物馆和清明祭扫烈士墓。这种集体参观游览的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但效果并不显著。一方面,此类活动组织多以单纯性的参观计划为主,未对活动效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预测和有效的评价,这样就使得学习红色精神之旅变成了外出休闲娱乐。另一方面,参与学生人数庞大,时间有限,固定场所参观游览更多的是走马观花的乐趣,未涉及更深层次的精神学习。短暂简单的红色之旅很难将这种热情转化为持久性的爱国热情,而能真正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的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并未在集体参观游览过程中得以呈现。

3.定位偏差,加深刻板印象

高校思政课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特征。对比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政课面对的是迈入成年阶段的青年学生,他们拥有更强的实践能力,对学校知识有更多的思辨性和批判性。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整体规划不系统、各个环节逻辑不连贯的情况,类似的教学内容或实践活动在同一年级重复进行,或者教学内容不根据学生的年级变化进行调整,导致学生不能接受新知识,从而形成了思政课灌输教学的刻板印象。

红色文化与思政课对接的过程中也存在这种现象。例如,大多数红色文化思政课的教学实践环节都以组织学生到红色文化遗址或纪念馆参观学习为主,青年大学生不同于低年级学生,他们有强烈的自我思辨能力,其思想道德认知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部分高校的思政课程改革定位不准确,红色文化教育被片面化定义,未根据青年大学生特点进行调整变更,一种模式贯通各个年级段,这种方式开展大学阶段的思政教学是不恰当的,也会加深学生对该课程的偏见与误解,已经学过的知识需要不断丰富内涵、提高层次才能巩固升华。

三、红色文化融入“精准思政”的创新性途径

自2013年11月精准扶贫政策开展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重要讲话中提到精准思维,提出“要对准瓶颈和短板,精准对焦、协同发力”,“有针对性地实施精准对策”,“精准把握各项改革举措”等,高校“精准思政”便是精准思维在社会治理领域广泛运用的背景下发展而来的。要实现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课堂上的有效传播,实现二者的精准对接,理论与实践共同着力营造高校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培养新阵地。

理论上夯实基础

理论是实践的最终成果,也是进一步开展实践活动的最佳指南。要做好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科的精准对接工作首先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体系,立足现状做好阶段性总结成果并确定下一步工作方向。

1.合理配置各类要素,构建高效教育机制

邓小平曾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2]机制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红色文化思政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多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才能构成稳定发展的有机整体。学校各部门要协力合作,构建高效教育机制。习近平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上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与此同时,“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学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共同担负起思政教学的责任,职能管理部门与专业教师通力合作,做好校园文化的“把关人”,开展内容健康向上、形式多样有趣的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弥补与巩固思政课堂教学效果,强化理论教学的厚度和深度。

2.有序巩固阶段性成果,谋求长远发展

高校要巩固红色文化思政课的阶段性成果,建设红色文化资源库,打造高校红色思政研究高地。积累红色文化资源,尤其是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高校可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和条件优势,从学校所在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始收集整理工作,梳理当地红色文化的历史脉络,深度挖掘其承载的政治、历史、教育多重价值,逐步打造个性化的高校红色文化资源库。充实红色文化思政课程的研究队伍,着重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结合,推出高水平的理论研究成果,以红色历史和红色精神来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二是拓展红色文化的研究场域,将红色文化资源研究与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和实际需要结合起来,增强红色文化思政研究的时代感和针对性,引领其正向传播。

3.准确把握学科特点,提高教学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要立足该课程的特点,理论性与普及性并重。红色文化作为一种融合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时代性的历史文化,整合、吸收和优化了古今中外的先进文化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积淀孕育下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能够满足青年大学生对中国近代历史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实践上,举一反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红色文化思政教育的研究不仅要重视理论深度,还需要提高实践广度。高校要立足本身,熟练运用各种资源,从不同的切入点手,开展多种活动,扩大高校红色文化思政课程的辐射范围,增强其影响力。

1.因地制宜开展活动,有的放矢

巧妙运用各种宣传方式扩大受众范围,开展具有鲜明特色的系列活动,实现红色文化思政教育目的。创新传播方式并组建高水平的传播团队,着力增强红色文化思政教育体系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升级优化传播内容,增加红色文化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的认同感。认同感是传播活动开始及持续的心理前提。红色文化思想的传播需要有新颖的视角与新奇的内容、形式,内容上逻辑清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形式上图文并茂、声影结合。打造高质量传播队伍,不仅要在党政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等教学科研与管理人员中广泛培养红色文化传播骨干团队,保证高校输出正确的思想政治导向,还要通过目的明确、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大学生参与红色文化思政课程的创作与传播。从上下两个方面做好高校红色文化思政课的传播工作,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大红色文化思政课的影响力。

2.多种渠道共同作用,实现合力

准确把握青年大学生的成长背景,恰当使用新媒体工具进行红色文化的思政教学,在互联网信息爆炸时代,掌握红色文化思政的话语权。使用红色文化内容的生动话语表达,打造红色文化思政教育的生动语言。在灵活、轻松的氛围中,运用生动的语言和文字,吸引青年大学生的注意力,实现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主动汲取与自觉消化。生动形象而富有感染力的表达方式,能够激发学生感悟红色文化的魅力,进而践行红色文化精神。创设红色文化的生动形象表达,营造红色文化思政教育的主要场所。如使用动漫而不是单纯的历史课本来讲解近代史,在哔哩哔哩网站得到大量关注的爱国主义题材漫画视频—《那年那兔那些事》。漫画中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人物以其鲜明特色的动漫形象展现,在屏幕再现了中国建国之前及建国后的军事与外交重大事件,以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动漫形式讲述中国近代以来的革命史实。合理想象、生动画面更能刺激感官和情绪,对观者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要紧跟时代更迭,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蕴含的革命信仰与民族精神。可以说,做好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学的精准对接创新了高校思政科教学模式,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1).

2[]《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61.

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1).

[4]高天艳.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的精准对接[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9,22(04):50-54.

[5]居继清,左静雅.关于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精准对接的几点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8,39(08):69-72.


基金项目:本研究系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2020年度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获得感模型构建及提升路径研究”(2020SZZX0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