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比喻法在扩招班电子专业课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11
/ 2

浅谈比喻法在扩招班 电子专业课中的应用

刘艳竹 沈宗明

惠州工程职业学院


【摘要】由于扩招的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三类人员基础知识程度不均、上理论课难度不一,学习电子专业知识对他们来说,抽象晦涩,难以理解。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授课技巧:在教师授课过程中,可利用生活中耳濡目染的常识,在电子专业教学中适时引入恰当的比喻,使理论知识形象直观,从而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掌握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使课堂达到最佳效果。

【关键词】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扩招班 电子专业课 适当比喻 化抽象为具体 化深奥为浅显 化平淡为生动

【正文】

2019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既有利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也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对象包括应届高中毕业生,但更多的是面向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这三个特定群体。我惠州工程职业学院响应国家号召,专门开设了退役士兵班、下岗职工和农民工班级,他们与高中应届毕业生或职业中专院校学生具有多方面的差异,对象不同,若采取完全相同的授课方法效果不尽如人意。经过课堂实践发现: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引入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对于学生理解艰难晦涩的专业知识有很好的帮助作用。我们知道,比喻本是语文中一种常用的修辞方法,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为比喻下的定义说:“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也就是说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点,发现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为人所熟知的特征,而对甲事物有一个不同于往常的重新的认识。我们知道用比喻来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因此,本人在授课过程中,将学生不容易理解的专业知识比喻为与之有共同点的生活易事,亦可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令课堂事半功倍。

1.比喻可化抽象为具体

因为“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虽然学生每天都在与电进行接触,初中物理电学部分也学习了一些相关理论,但是仍有很多学生学习理论知识难以理解和掌握,这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内容,可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比喻”——将电流比喻为水流,上课时我先问大家:有句歌词说“大河向东流”,为什么?能不能说大河向西流?

学生一听来了兴趣,还有同学轻轻唱出了这两句歌词,大家纷纷发言,说“我国东边是大海,水都流入大海”、“我国西边是青藏高原,地势高”等等,我微笑着看他们,并不急着说话,等他们踊跃发言,激起学生心里的兴趣,过了几分钟,我才总结说“对,大家说的对,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所以水从西往东流,从高流到低,所以我们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对不对?”学生异口同声高喊“对!”我接着话锋一转,说“其实电流也是这样的,电流从高电位点流向低电位点。”说完我写下了

“电流——水流”

“高电位点——高地势”

“低电位点——低地势”的板书,开始画电路图,讲解电路中的电流、电压与电位等相关概念,同时又安排相应实验加深学生的印象,这样一来,学生容易理解多了,考试时,尽管有的同学可能并没有真正理解电路,但仍能写出电流的方向,我认为这与我课堂所使用的比喻不无关系。

再如讲到交流电时,电感和电容的功率叫做无功功率Q=UI,区分于电阻的有功功率P=UI,学生很不理解:为什么同样是UI的乘积,一个叫有功功率一个叫无功功率?是不是无功功率就是无用功率?针对这个问题,我上课时专门拿了一个充电宝演示,问学生“充电宝的作用是什么?充电宝本身需要用电吗?电是哪里来的?”

学生回答:充电宝的电是从插座(电源)来的,最终目的是给手机用,充电宝本身不需要用电,手机才需要用电。

我指着黑板上的电路,说:电容和电感这两个元件就和充电宝一样,他们本身并不消耗能量(电能),只是把电能在电源和手机之间进行交换——电源的电,存储到电感或电容中,最终释放给手机(电路的负载),只不过存储形式不同,电感是以磁场能存储,电容是以电场能存储。无功功率相当于充电宝的容量,无功功率越大,表示电感或电容跟电源进行能量交换的规模就越大,所以无功功率不是无用功率。

经过我这个比喻,学生纷纷点头表示认同,再也不说无功功率是无用的了。
2. 比喻可化深奥为浅显;

随着电子时代的到来,手机依赖已经成为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而随着学习的深入,课堂专业知识越来越难,一旦听不懂,学生就更不愿意听“天书”了,因此在上课时,我都注意常常引入与生活休戚相关的恰当比喻,如《电子线路》第一节就是二极管,这是学生接触到的一个全新的元器件,初中高中完全没有涉及,作为一个从零认识的元器件,学生更加难以接受,第一堂课上课我就按照教学大纲,讲解二极管工作的四个特性区域——正向死区、正向导通区、反向截止区和反向击穿区,每一个区域都讲解的详尽而全面,但是下课后我就问几个认真听课的女生,她们纷纷抱怨说“老师,你讲的好深奥啊,什么截止、死区的,这么多词,我都绕晕了,你能不能讲的幽默一点,浅显一点,好难啊!”

我再上课时就进行了比喻,将二极管比作教室的一扇门,施加正向电压就相当于从正面推门,施加反向电压就相当于从反面推门;导通就是门开了,人可以通行,截止就是门推不开不能通行。这样解释之后,学生都觉得很简单,也理解了二极管这个新的元件。

继续详细分析,请问同学,是不是刚满周岁的小孩子轻轻一推,门就能推开呢?学生大声说当然不能,要有足够的力气才能推开门。我赶紧补充说“这个足够合适的力气就是二极管的门槛电压Uth,只有正偏电压大于Uth二极管才能导通,如果小于Uth,二极管就工作在正向死区,也不能导通;反向同理,我用正常的力度去反向推门,门并不动,这就是反向截止区,但如果一个壮汉,用力踹门,门就会被毁坏,这就是反向击穿,这时普通二极管就坏了”。学生都很轻易地理解了二极管的工作原理,记忆起来也变得容易多了。后来每次上课时,我讲到二极管,有学生总不经意间作出推门的动作,还有的学生会心地看一眼教室的门,我知道,他们已经将二极管的知识在开门的过程中融会贯通了。

3.比喻可化平淡为生动;

在学习数字电路JK触发器时,我先将JK触发器的功能表写了板书,一再强调在触发脉冲CP的作用,学生都表示明白了,我便要求他们动手做实验。可是实验时学生仍然认为输出仅仅取决于输入,沿袭上一章的思路,所以输入JK=11,输出就会翻转,虽然我一再强调,要等CP脉冲沿的到来,但显然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实验刚开始就听到“JK=11,输出根本没有翻转,我的试验箱是坏的”、“我的输出不变化,老师,换个芯片,我的芯片是坏的”……

后来我上课采用了比喻法,将CP触发脉冲沿比喻为体育课上老师的发令枪,而JK比喻为学生,我问大家“是不是谁准备好了(JK=11)谁就可以跑步?没有发令枪,跑了算不算成绩?”学生哄堂大笑说“当然不算”。我说“这个发令枪就是CP触发脉冲沿,发令枪不响,尽管你准备好了,还是不跑不动;同样,CP触发脉冲沿不来,尽管JK=11,触发器也不翻转。什么情况才会翻转?”。学生才恍然大悟,道“要有触发脉冲CP”。做实验时,听学生幽默地说,“准备好了,发令枪响,翻转”,然后输入CP脉冲沿,采取观察输出的翻转变化。
另外,我还试过将“三极管的放大、截止和饱和三个工作区域”比喻为“人吃饭的正好、不吃和过饱”,将“振荡波”比喻为“水波”,将“万用表”比喻为“孙悟空”,将“电压”比喻为“绝对高度”“电位”比喻为“相对高度”等,均获得了学生的一致认可。

当然比喻要紧扣教学,目的明确,不是所有内容都需要比喻,也不是所有内容都可以找到很好的比喻对象,在比喻时,对象要形象直观、易于理解、效果显著,同时跟专业知识要有异曲同工之妙,采用一个恰当的比喻,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但不恰当的比喻,不仅不能令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有时还要起到反面的作用。

【结语】:综上所述,在枯燥的电子专业课程教学中,适时引入与现实生活相似的比喻,让扩招班学生将电子专业知识与现实生活中妇孺皆知的常识联系起来,对学生掌握新知识、加深对专业知识内容的理解,可以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乔纳森·卡勒,辽大1998版

  2.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 李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