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工匠精神”融入中职德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11
/ 3

将“工匠精神”融入中职德育

于 佳

长沙财经学校 湖南 长沙 410000


摘要:德育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中职学校德育体系,培养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使我国成为制造强国。将“工匠精神”融入中职德育,能够更加明

确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注重人才技能培养的同时,注重人才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这样就能造就无数德行兼备的大国工匠、行家里手,促进我国由“中国制造”向

“中国质造”和“中国创造”转变,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作出巨大贡献。


关键字:工匠精神 中职德育 融合


职业学校是培养、训练有开拓创新意识、良好职业操守和专门技术技艺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场所,培育和塑造具有精益求精、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应是其办学指导思想和定位的核心与精髓。德育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主阵地,将工匠精神融入中职学校德育中,让所有学生在刚迈进校园就开始从德育中潜移默化地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体会到具备工匠精神在自己整个职业生涯中占据重要位置。

一、“工匠精神”的提出

2016 年 3 月 5 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这个离我们渐行渐远的词再一次出现在了公众的视野。培育当代工匠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呼唤,更是国家强盛的需要。

2015 年 7 月 27 日,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指出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要保证德育的首要地位,不仅要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更要重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实习实训和校企合作的作用。工匠精神可以说也是一种高尚的职业精神,我们应以《若干意见》为行动纲领,重视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当前社会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产业价值链提档升级,是一个上升的过程,意味着我国社会经济将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我们不能再刻板的遵循以往的“速度取胜”的老路,而应该适时地沉下心来。德国、日本许多传承百年的知名企业百年不倒的秘笈就在于他们始终坚持着严谨细致、精益求精,对产品负责的追求,简言之,他们始终坚守着一个匠人的本分——工匠精神。毫无疑问,产业转型升级不仅需要很强的技术能力,更离不开工匠精神的维系和推动。因此,我们必须重振工匠精神。

二、工匠精神的内涵

我认为“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们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从而使自己的产品一步步接近完美的理想信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新时期应该大力弘扬的时代精神。

1、精益求精

精益求精臻于至善,是对事情做到细致到极致的一种描述。传承和培育工匠精神,精益求精臻于至善,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优良传统美德;有利于培养优秀的人才;有利于祖国的繁荣昌盛。

传承并培育匠人精神,要树立匠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2、 严谨细致

严谨细致要求每个生产出来的产品确保质量,对产品采用极其严苛的检测标准。我们的传统观念总认为制造出来的东西要整齐划一、不能有丝毫的偏差。工匠在制造器物时肯定是有标准的,但这种标准肯定不是简单的重复或者模仿,更多的是想依靠自己的手艺赋予每一件产品生命,达到至尚至美的效果。要想达到这种制造境界,工匠必须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在工作过程中要细心细致,不放过任何微小的部分,在工作态度上更要严肃认真,苛求产品的极致和完美。

3、 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可拆分爱岗与敬业两个词。爱岗和敬业,互为前提,相互支持,相辅相成。“爱岗”是“敬业”的基石,“敬业”是“爱岗”的升华。爱岗敬业指的是忠于职守的事业精神,这是职业道德的基础。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本职工作,敬业就是要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一份职业,一个工作岗位,都是一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障。同时,一个工作岗位的存在,往往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所以,爱岗敬业不仅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爱岗敬业应是一种普遍的奉献精神,就是让工匠们把劳动当做自己毕生的追求,通过劳动来收获幸福,实现自身的理想和价值。

4、不断精进

精进是一种态度,一种不断磨砺,不断向前的践行。国家提倡的工匠精神正是这种践行的集中体现。将自身的专业技能与知识,融入实际工作生产中,并从中锤炼、改进,最后得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更好办法。这需要在心态上积极进取、并且有能力和毅力持续学习、最后还要落实到实际问题的解决。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任何专业知识都需要持续学习,保持新鲜度,并且最终能解决实际问题。

5、 赶超时代

“工匠精神”需要执着、专注,赶超时代往往意味着颠覆、创新。乍看十分矛盾,实则是如何在学问上厚积薄发,如何在工作中执导实践的顺序问题。既然是创新,是颠覆,那就不可能有完整的路线图和指南针,一定是对前人的知识技能拥有良好的传承改进之后,才逐步促成的。

早在2000年前的埃及,就有法老的墓地使用蒸汽推动的方式打开巨大的石门。但是埃及人并没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谓入宝地空手而归。而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代表就是瓦特改进的蒸汽机。瓦特仅仅是改进了蒸汽机,而不是发明了蒸汽机。这也很好的说明了进取与赶超的关系。

三、“工匠精神”融入中职德育的可行性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是指中职学校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从中职生的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实际出发,贴近学生实际、贴近职业需求、贴近社会需要,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中职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法律、心理健康等德育课程教育,以达到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水平,满足国家、社会要求的活动。

中职德育的理念和“工匠精神”有不谋而合之处,不仅强调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更重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如果将“工匠精神”融入中职德育,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让学生守住伦理道德底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特别是职业道德素质,能够让学生不至于迷失在多元化价值的冲突中。

如果将“工匠精神”融入中职德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中职学校要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技能,更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那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德育教育可以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前进指明方向、给学生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如果将“工匠精神”融入中职德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中职德育课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能力,学生才能在未来的就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并且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而“工匠精神”强调的是培养工匠们对产品精益求精的精神,对岗位乐于奉献的精神。通过课堂德育渗透,可以培养职业观念,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提高职业能力。

四、促进工匠精神与中职德育教育有效融合的路径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做好榜样示范作用

教师的主要职能就是教书育人,在德育课堂上教师占据主导地位,为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首先就要要求教育工作者自身理解并具备工匠精神。教师之间应相互借鉴学习,弥补自身在理论与实践上的不足,焕发出深入工匠精神学习的新鲜活力。且优化德育师资队伍,可采取奖惩制度激发教师的学习激情,提高自身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态度,为学生做好带头示范作用,提升德育教学质量。

2、加强专业课与德育教育的融合,提倡全员育人

工匠精神的培养应不仅仅局限于德育课的教学之中,中职学校有别去普通高中,有开设不同的专业课。“工匠精神”也要融入整个专业教学中去,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为中职学生专业与职业接轨做好准备。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行业特色、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以及岗位的特殊要求,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方面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渗透,并通过实操、考核去检验。在专业课教学中也要渗透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团队合作等职业素养。以德育课程为载体,发掘专业课体系中的“工匠精神”,结合“工匠精神”,设计符合岗位需求的专业职业道德课程,提升学生的能力素养。

3、强调工匠精神在实践活动中渗透

职业学校不仅有课堂教学,还有实习实训的学习,所以工匠精神的渗透,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应从实践中得以实现。实践是中职教育德育课堂的扩充和深入,如果仅靠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是难以让学生有精神层面上的提升,因此需利用好实习、实训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践行能力,坚持工学结合。

工匠精神强调了把职业精神渗透到每一个工作环节中,实践出真知,学生通过实践,真切体会到工作过程的每个环节,学生才能体会到工匠精神的价值和态度、才能体验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职业态度。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才能真正感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提升自身的工匠精神并接受实践检验。学生在实践中不断锻炼技能,磨练技艺,体验文化的形成过程,在工作中形成严谨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将其内化成自身的职业素养。

4、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文化氛围

“工匠精神”的渗透有显性的和隐性的渗透,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这个隐形手段,建设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增强校园文化的育人效果,达到传播、弘扬工匠精神的目的。比如学校可以举办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手抄报、演讲比赛等活动,为学生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工匠精神在活动中得到传播和推广,对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有推动作用;还可通过校园环境建设,在学校宣传栏或橱窗对“大国工匠”的人物榜样进行宣传,营造全校学习匠人文化的氛围,从而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热爱自己的行业,实现人生价值;还可与校企实习单位合作,将其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接轨,在实训基地引入企业规章制度,并通过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开发德育资源,为学生营造浓郁的校园企业合一的文化氛围。

可见,中职学校应发挥好培养工匠精神的主阵地作用,充分利用德育课堂、专业课程的教学、各种实习实践活动,将“工匠精神”潜移默化地融入德育教育中,在德育教育中寻找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多种有效路径,使学生把工匠精神的价值和内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成为我国未来的大国工匠。

参考文献:

[1]卢羿君.“工匠精神”融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2]周炳军,陆敏.工匠精神融入德育课新课程体系[J].课程教育研究,2018(12).

[3]李茂泽.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路径探究[J].职业,2018(02):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