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构主义理论下前科学概念应用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11
/ 2

浅谈建构主义理论下前科学概念应用策略

潘帅 1 王威 2

1 四川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成都 610101 2 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成都 610068

摘要: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对前科学概念的教学主要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即进入教学。通过对比三种教学方式的区别,从而总结其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建构主义;前科学概念;应用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不仅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同时也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创新性人才成为教育教学的一个难点。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方式,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

1建构主义教学的概念及方法

建构主义教学强调教师要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新的知识,强调学生主动去建构知识体系,教师只进行教学过程的引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种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即进入教学法。

支架式教学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复杂的概念及知识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概念与知识,并通过对简单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建立一种概念框架从而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支架式教学强调教学环节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去探索的过程,并随着学生能力的提升,教师逐渐在教学过程中淡出,最终学生达到利用资源与工具独立探索。支架式教学的流程有:引入情景、搭建支架、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抛锚式教学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包含某种问题或任务情景作为出发点“锚”,来引导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抛锚式教学的流程有:创设情景、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随机进入教学即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各种手段和不同方式进入同样的教学内容,从而获得对同一问题或同一事物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通过螺旋式上升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对同一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随即进入教学的流程有:呈现基本情景、随即进入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小组协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价。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即前科学概念。因此,教师所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提高自身的科学概念理解层次,自检自身是否存在前科学概念,了解学生的前科学概念。

2前科学概念的含义及作用

前科学概念就是学习者在接受正规教育之前,对科学现象和过程早已形成的一些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且前科学概念是一种对概念的不完整理解,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将前科学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1]。前科学概念既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既有完整的,也有不完整的。但是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前科学概念的顽固性。因为前科学概念是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身的经验总结归纳得出的,是学习者有过直观接触的感性经验。学习者的前科学概念的形成也可能与先前学习的科学概念有关,如学生认为动脉血中富含营养所以动脉血进心脏为其提供营养,从而负迁移为动脉的功能是将血液运进心脏,静脉将血液运出心脏[2]。在学习者早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充分的关注,引导学习者的前科学概念,否则很可能被学习者持有一生,对学习者日后的学习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3 教学启示

教师通过对学生前科学概念的了解,可以有效的选择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计划及教学模式。教师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进行引导学生学习,可以将学生的感性经验转化为理性经验,促进学生的发展。

3.1 前科学概念在支架式教学中的引导

支架式教学基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通过对支架的搭建可以使学生的认知从现有发展水平达到更高层次的水平。支架的类型可以根据提供方式简单划分为范例支架、问题支架、建议支架及工具支架[3]。范例支架主要针对概念的学习,即不断向学生提供细致的案例引导学生的学习。通过对学生提供一个详细的案列进行细致的分析,并在这个案例中引入概念的初步学习,待学生对这个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在提出一个更加深入的案例从而引导学生的深层次理解。问题支架就是教师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教师课下制定逻辑严密的问题串,在课上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掌握知识。建议支架即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主动参与而是对学生不解或遇到困难时提供建议,引导学生通过独自思考来获取知识。工具支架强调教师对工具的一种使用,即教师通过运用多种多样的工具,如多媒体、模型、科技馆等形式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的理解。

3.2 前科学概念在抛锚式教学中的应用

抛锚式教学强调教学开始就给予学生一个情境,并在这个情境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因此,教学情境的建立对抛锚式教学的顺利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才能创造一个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注意的情境呢?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经验基础有一定的了解,在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上进行引导才能够高效的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中教师通过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前科学概念转化为科学概念。

3.3 前科学概念在随即进入教学中的使用

随即进入教学是教师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随时对已有知识进行一个回顾,并对其进行深入解读,促进学生对其概念的理解。因此,随即进入教学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对教师在知识的整体把握上要求也比较高。但符合学生认知的螺旋上升模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理解,有助于学生知识框架的构建。教师在阐述较为复杂的概念时可以通过对学生已有的相关科学概念进行一个复习与巩固,并通过已有的概念引导学生学习复杂的概念。


参考文献

[1]李明玉,刘恩山.“光合作用”主题中的教师和学生前科学概念研究综述[J].生物学通报,51(11):11-15

[2]王威,吴霞,李腕融。基于“血管科学概念细化表”的前科学概念探查[J].生物学教学,42(7):11-13

[3]肖萍.“支架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物教学,2018(1):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