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11
/ 2

教育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

李萍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109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现代社会已是一个科技不断创新的时代,科技创新能力也逐渐成为国家竞争的重点,各个国家都把科技创新放在国家战略的地位。创新是我国的时代精神,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稳步增长,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路径,而这一切的关键在于创新人才,所以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势在必行,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生创新教育方面仍有不足。2015年12月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供给侧改革”成为了2015年年末以来社会生活中的热词,同时为中国社会很多方面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新方向。本课题从教育供给侧改革出发,探讨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尝试性的在教育供给侧改革基础上提出解决的措施,以期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教育;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一、教育供给侧改革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关联性

(一)、高校“需求侧”改革存在的问题。首先,教育结构失衡,高校两极分化特别严重,少数重点大学占有大部分资源,这种以资源为导向性的大学建设导致大学在专业设置上千篇一律,无法适应社会创新发展的需求。其次,传统“需求侧”改革使高校片面追求规模和学科门类的大而全,很多高职院校都以步入万人大学为荣。在校学生规模很大,但师资力量、教育教学设施等严重不足,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也就无从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再次,高校办学效益缺乏独立的第三方评估问责机制。我国教育经费的大部分来自政府财政拨款,大量的财政资金投入却没有相应的效益评价机制。最后,当前高校风气比较浮躁,能潜心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较少,喜欢追求短平快项目,处于低水平研究状态,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发展[2]

(二)、高校“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当前一些高校办学标准严重超标,但相关教育部门仍然不断加大资金、师资和教学设施设备的供给,但投入得不到有效监督,投入效果没有相应的评估机制[3]。因此,应改革高校“供给侧”的一些突出问题,促进教育公平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供给侧”改革需要从规模、数量上转向教育质量、注重效益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教育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选择

(一)、建立适合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模式。校园是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中最重要地场所,学校管理者应该具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观念。学校在制定学生培养方案时需要考虑学科的比重,在侧重本专业学科的前提下,开设其他必要学科,弥补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弱势,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4]。教师是向学生传授知识与为人处事的传道人,学校应重视创新型教师的培养,引进一些有思想、有活力的年轻教师。教师带头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开展创新活动,给学生做好模范作用。

(二)、提供创新实践平台与基础。有了创新思维和新想法,需要平台或机会来检验实践,学校在这方面应当多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发挥创新能力的活动,让大学生利用更多的课余时间,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地发挥自身创新能力,得到素质的提升[5]。学校应该加大学生创新训练的投入,优化校园资源配置,如加大实验室开放程度,增加实践教学课程分配;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协助教师完成一些项目的研究,通过具体的实验设计、探讨和论证,体会科学研究的全过程,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得到锻炼;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完善校内创业孵化基地项目,指导和资助学生创业等。

(三)、完善创新成果激励制度。除了为学生提供展示创新能力的平台,学校应该做好宣传推动工作和完善的创新成果奖励制度[6],对学生或教师在创新活动中取得的成果给予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完善教师评价制度,将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取得成果计入评优及评选职称的材料中,激励教师投入学生创新指导工作中,为学生和教师进行创新科研活动注入动力。

(四)创设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提高大学生创新的自我意识。首先,创设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社会舆论氛围,营造公平、公正的创新舆论氛围。如果创新能力得不到社会公平对待,创新将不断规避风险,既不利于创新能力提高,也不利于创新培养目标的实现[7]。因此,需借助新闻报道等媒体资源,对创新氛围进行宣传,促进人们观念更新;其次,大学生自身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创新素质。大学生应当从社会需求及自身兴趣入手,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树立创新目标,以目标为依据,以问题为导向,积极完善知识体系,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再次,社会作为大学生教育的第二课堂,对于学生的创新培养起着辅助作用。政府需要发挥其引导辅助作用,促成企业和学校的合作,结合学校科研人才的优势与企业的实践平台,完成学生创新联合培养机制。

综上所述,大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工作的高级知识型人才,肩负着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同时在面对当前激烈的竞争压力,只有提高自身综合实力,才能脱颖而出。创新能力是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也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担负建设现代化社会的必然要求。新世纪的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发展前进的新鲜血液,应该积极主动地成为创新活动的重要角色,为成功推进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做出自己的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柏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渤海大学,2017.

[2]宋菲,雷云.从供给侧改革看当代大学创新创业能力提升[J].教育教学论坛,2017,(16):24-26.

[3]周伟,朱金波,刘海增,闵凡飞,刘令云,蔡川川.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和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7,(08):49-50.

[4]赵野田,谭秋霜.关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想法[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86-90.

[5]卢智増.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6,(11):152-154.

[6]李玉华.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J].教育探索,2016,(05):71-76.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郭店镇山东协和学院,250109,电话:15863789271

李萍(1985-03-12),女,汉族,籍贯:籍贯:山东青岛,讲师,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护理教育,工作单位:山东协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