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中医证治思路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12
/ 2

糖尿病中医证治思路的研究

王立学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颐年堂中医馆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 157000


:本文就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基本经验和进展做以综述。对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进行交流,并通过对中医证治糖尿病进行研究和讨论,为糖尿病的认识预防诊断治疗等方面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糖尿病;中医证治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导致全球糖尿病发病率逐年攀升,我国糖尿病人数位居世界首位。目前用于糖尿病治疗的化学药物按作用机制可分为胰岛素、磺脲类(促进胰岛素分泌)、双胍类(增加葡萄糖利用)、噻唑烷二酮类(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度)等。尽管可供选择的药物很多,但其亦存在诸多问题。

我国传统医学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症的范畴,现如今,广大中医学者对中医药防治糖尿病正在进行积极研究,中医药在控制高血糖、改善临床症状、恢复胰岛D细胞功能及改善胰岛素抵抗等方面,展示了其独特的治疗优势。他们通过对糖尿病的病理特征进行分析,采用中医证治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极大地减轻了糖尿病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本文就糖尿病中医证治思路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和综述,为日后中医证治糖尿病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1 糖尿病的分期问题

初期的患者身体火热炽盛,气虚亏损。患者主要是身体内分泌系统出现轻微症状,血糖偏高,在临床上没有明显的外部表现[1]。中期患者肝火旺盛,出现“三多一少”的症状,身体消瘦。后期患者的病症加剧,身体机能衰退,机体极度消瘦。此时糖尿病还会导致患者身体器官受损,引起其他疾病,给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糖毒致损,火热炽盛。糖毒在糖尿病患者的机体中进行破坏,引发患者器官的功能减弱,伤及脾脏。在糖尿病患者中,痰、湿、郁、毒、瘀这五大杀手可以对患者全身进行大面积破坏,必须引起医护人员的注意。

2 糖尿病的发病诊断

糖尿病主要是人体的内分泌系统紊乱导致的一类内分泌疾病,患者常伴有的现象是身体消瘦,多食多饮、血糖过多、代谢机能减弱。糖尿病是人体的胰岛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过低或者胰岛素分泌产生障碍。在这个过程中,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代谢功能受到抑制,无法将多余的糖原进行消化、吸收和转化。体内的糖原在代谢中逐渐积累,导致患者血糖过高,形成糖尿病。患者在发病过程中很容易引起其他疾病,导致病情加重,患者的身体免疫功能减弱,造成恶性循环。

3 糖尿病的病理基础

糖尿病是一种多发的高危疾病。它的病理基础有很多,其中主要是脾阴阳失衡。脾阴阳失衡导致胰岛细胞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减弱,血糖调节受到抑制,形成血糖累积产生糖尿病。由于脾阴阳失衡导致的胰岛细胞功能减弱,患者产生尿糖和病情加重的现象已经出现很多。患者的脾脏阴阳发生巨大的改变,脾阴主要对人体脾气功能进行协助,通过对脾脏的滋养,保证脾脏的正常工作,帮助转化水谷。它还可以通过和脾脏相互作用完成脾脏的正常生理活动,完成人体代谢[2]

脾脏问题对糖尿病的影响还表现在转化散精过程中。患者的脾脏受损,无法将糖原进行利用。人们生活水平不规律、膳食不合理、劳逸失衡,导致气血两亏,脾脏受损,糖类脂类代谢受阻,形成糖尿病。在预防过程中,医护人员可以对脾脏进行治疗,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达到人体正常生活的目标。

4 糖尿病的中医病机及治疗原则

糖尿病的基本病机[3]是阴虚燥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二者互为因果,燥热甚则阴愈虚,阴愈虚则燥热愈甚。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出现阴虚热胜、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血瘀脉络、湿热困脾等多种症型。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和多种并发症与“虚”、“瘀”密切相关,譬如:肾阴不足,肝失濡养,目无所养,可导致目干目涩,视物昏花,甚至失明;气阴不足、瘀血阻络、经络失养、外染湿浊、邪毒伤及肌肤筋脉关节。现代中医依据不同的症型特点,辨证施之,在治疗中不断总结经验,强调清热润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滋阴补阳,在控制高血糖、改善临床症状、防治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等严重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体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5 糖尿病的中医证治

糖尿病患者的胰岛B细胞受损,人体的阴阳失调,在降血脂降血糖这些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对糖尿病进行治疗,由阴及阳,由脾及肾,脾肾共补,活血化瘀,确保人体内分泌系统恢复正常,达到治标治本的功效。

对糖尿病患者的病情进行辨证分析。运用现代科研技术,通过中医证治我们发现:相当数量的单味中药,比如大黄、五味子、茯苓、芡实、葛根、黄精、石斛等制药以及中药复方,比如石斛合剂、脉复生合剂等均有降糖、调理脾脏的功效,对糖尿病可以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同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采用合适的滋补药物对阴阳失衡进行调理,这样才能达到中医证治的效果[4-6]

6 总 结

尽管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其治疗机制仍不是很明确,广大中医研究者需更加努力,研究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一步阐明其中医药作用机理,进一步发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冯新玲,张定华.糖尿病前期中医证治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 27

[2] 董明.糖尿病中医临证治疗应注意辨证论治—消渴合并视瞻昏渺1例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 09.

[3] 谢胜杰.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并发症[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1):216.

[4] 陈大舜,董克礼,陈泽奇,等.Ⅱ型糖尿病中医(中西医结合)证治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5,4(4):581-585.

[5] 李桂祥.糖尿病中医证治思路的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3,5(6):70.

[6] 薛洁,申立章.糖尿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及中药治疗[J].新疆中医药,2004,22(6):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