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康复护理有效促进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康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17
/ 2

产后康复护理有效促进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康复

王艳

四川省成都市大邑望县中医医院 妇产科 611330

产后康复是一个受到各个家庭广泛关注的健康话题,伴随我国近年来二胎政策的开放与落实,加之高龄产妇人数的增加,对产后康复护理的需求与日俱增。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是产后康复护理中较为常见的病变类型,也是我国女性常见病之一。关于PF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产科护理中较为常见的类型有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盆腔脏器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慢性盆腔疼痛、性功能障碍等,病情的发生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于妊娠、分娩过程中的一系列生理与病理改变相关,如妊娠过程中盆腔脏器位置的改变、分娩过程中神经与肌肉损伤等。现阶段已有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结合患者个体化情况开展产后康复护理,有助于降低产后PFD的发生风险,促进产后盆底功能的恢复,从而协助患者尽快回顾正常生活。本文主要基于产后盆底功能发生常见原因的分析,就开展产后康复护理的措施与价值进行介绍。


1 产后盆底功能发生的主要原因

1.1、妊娠因素:妊娠过程中,胎儿于母体内逐步发育,胎儿的不断发育子宫体积也会逐渐增大,盆腔内部分脏器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移位,同时机体肛提肌会处于持续性的收缩状态,而这种超负荷的状态会直接导致肌肉乏力的发生,影响膀胱、尿道等的血流水平,继而影响相关神经的支配功能,导致PFD的发生。妊娠导致的一系列生理改变,而机体激素水平也会发生相应变化来适应这一改变,以松弛素、雌激素、孕激素等为主。其中机体孕激素、松弛素等水平的升高,会直接影响膀胱、尿道、输尿管等泌尿系统组织的张力,导致张力水平降低增加尿失禁风险,尤以体质指数异常升高者发生风险更高。

1.2、分娩因素:分娩方式有两类即阴道分娩与剖宫产,其中阴道分娩是最符合自然特征的分娩方式,但在分娩过程中会出现软产道与毗邻软组织的异常过度扩张,导致盆底部分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筋膜组织等的异常牵拉甚至损伤,继而诱发一系列相关病理改变,导致POP等并发症的发生。阴道分娩过程中的机械损伤较难完全规避,尤以经产妇、高龄产等孕产妇的发生风险高。


2 产后康复护理的主要措施与价值

产后康复护理是产后盆底康复(pelvic floor rehabilitation,PFR)的主要内容之一,即结合产妇具体情况及康复需求开展的一系列康复干预,以促进妊娠、分娩等导致的盆底功能相关疾病的改善与重建,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预防PFD的发生,目前较为常用的产后康复护理技术如下。

2.1、运动干预:PFD的发生影响因素较多,而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重要时期是产后6周内,因而康复护理干预需要在这时期开展。运动干预是产后康复护理中的主要内容,以被动运动、主动运动、抗阻运动、机械运动等常见,运动干预的开展以循序渐进为基本原则,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运动方案的制定。各类运动训练的基本目的是提升机体局部肌肉力量、耐力与关节活动能力等。同时产后开展适宜运动训练,可提升摄氧能力,促进血液循环与代谢水平,改善盆腔血供,促进神经功能康复。凯格尔(Kegel)训练是常用盆底肌训练方式,在护理人员指导下进行盆底肌群的节律收缩,促进耻尾肌、括约肌等功能的恢复。瑜伽(Yoga)近年来也被引入诊疗工作中,通过特定瑜伽姿势能够有效强化盆底肌群功能,促进子宫收缩,从而降低PFD发生风险。

2.2、物理疗法:物理因子疗法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在各类功能障碍性疾病诊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临床常用有:①盆底生物反馈疗法是一种通过肌电信号测定,通过盆底肌图像、光、声等信号促进盆底肌收缩的治疗技术,常用技术包括肌肉生物反馈、场景生物反馈、A3反馈等,有助于训练盆底肌肉功能,重建条件反射。除却PDF患者外,产后肛门疼痛也可采用上述技术治疗,能够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②阴道哑铃训练即利用缩阴哑铃开展的训练方式,一般由高级医用无硅胶材质制成,安全性高。训练过程中将缩阴哑铃置入阴道内,能够通过哑铃自身质量,通过钢珠滚动向不同方向的偏重力达到促进阴道肌肉收缩的目的,在实际应用中,阴道哑铃训练已被证实能够促进盆底肌张力的提升,有效促进盆腔组织脏器功能的恢复。③盆底磁刺激疗法:利用磁刺激这一物理因子开展治疗,动态电磁脉冲能够对神经纤维产生刺激,继而去极化诱发神经冲动,从而促进神经纤维支配肌肉的重复节律收缩,盆底神经末梢的持续性活动有助于促进盆底肌群功能恢复。④盆底电刺激疗法:该疗法的开展以盆底电刺激治疗仪为基础,通过电这一物理因子进行神经肌肉的刺激,促进盆底肌群收缩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诊疗中以电阴部神经刺激(electrical pudendal nerve stimulation,EPNS)常用,通过低频低压电直接予以阴道刺激,促进盆底肌肉的反射收缩,改善产后尿便失禁。

2.3、中医护理:我国传统医学在PFD诊疗中理论体系丰富,针刺疗法能够辨证取穴通过针刺刺激达到较为理想的促进淋巴血液循环的效果,从而有效改善神经肌肉等组织的血供,改善功能障碍情况。如肝俞、肾俞、脾俞、次髎等穴位的针刺,能够发挥较好的疏经通络、益气升阳等功效。大椎、百会、命门等穴位针刺可改善产后气血两亏之症。三阴交、足三里、涌泉等穴位针刺可补肾健脾、活血益气,同时能够有效调节胃肠功能,促进产后恢复。

2.4、认知与心理护理:PFD的发生会对产妇的正常生活、工作等造成较大的影响,因而极易导致产妇出现产后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诱发应激反应,影响产后康复效果。故而积极认知与心理护理在产后康复中也极为重要,通过护理评估了解患者认知水平与心理情绪状况,从而拟定个体化护理干预方案。认知干预可通过多种途径进行PFD发生机制、治疗方式、普遍预后效果等的介绍,加深患者对自身病情的了解,降低疾病不确定感。心理护理中轻度焦虑抑郁者可通过言语疏导、情绪宣泄、预后良好病例分享等方式缓解不良情绪,中重度患者则需要由心理康复医护人员开展专业心理干预,促进心理康复。保持良好身心状态,并对坚定对预后的信心,在促进康复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