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医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模式创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17
/ 3

新形势下医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模式创新

杨艳艳 王静 卢志婷 潘聪聪 *

广东医科大学,广东东莞 523000



摘要:医学生是未来国家医学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关乎我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顺利开展。当前,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需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积极作用,调动医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提升现代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医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模式


当前,责任担当在大学生,尤其是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日益占据重要地位。如何增强医学生的责任感,让担当意识内化成医学生的自主行为,成为新时期、新形势下大学教育的重要课题。大学阶段是每一个医学生个体成长、观念形成、志向发展的重要时期,是社会责任感形成的重要阶段,只有通过科学、合理、有效的培养途径和家庭、学校、医院、社会全体的共同参与,才能正确引导医学生在夯实知识基础的同时,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真正服务人民、贡献社会的新时代医学生。

  1. 新形势下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

日前,新一代成长的年轻医学生大多是00后,他们拥有与以往的医学生所没有优势条件,也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形势。从外部环境看,我国进入了发展的新历史方向,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当代青年医学生更加开放和自信,视野也更为开阔,有丰富的途径和机会获得最新的医学科技发展知识,也更具有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从内部环境看,随着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不断扩招,特别是近年来医学研究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青年医学生的数量连年递增,医学生群体面临的现状也更为复杂。

新形势下的医学生具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同时也肩负着时代赋予的新的历史使命,因此,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内容也更为丰富。医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原本就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在社会活动中,会产生责任感,这种责任感首先是对自己的内在责任,即对自身负责,严于律己,对于自身行为进行规范,注重自身修养的提升。外在责任感主要是指对他人、集体以及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当代医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更要具备“胸怀天下、敢于担当,以人民利益为上”的责任感。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大批医护人员,用他们的坚守和担当守护了中华民族的生命线,这就是新时代医学生需要具备的社会责任感。

  1. 培养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

面对新冠肺炎病毒疫情的爆发,我们看到数百万医务人员前赴后继、逆向而行,用自己的身躯筑起了一道钢铁长城,守住了广大百姓们的生命与健康!“救死扶伤、敬佑生命、甘于奉献、大爱无疆”这16个字不仅彰显了医者的精诚、医者的仁心,也有力诠释了医者悬壶济世、护佑生命的职业操守。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需要医学生勇于承担责任,积极进取,不断提升自我能力。与此同时,面对科技更新、环境变化,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医学生社会责任感同样不能缺席。如何在新时期、新形势、新环境下,培养教育好医学生,不仅每一个家庭、学校教育者的责任,也是社会医学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只有不断通过各种方式的培养、载体的锻炼、情景的体验,不断“丰富其职业技能、严格其培养过程、灿烂其职业前景”才能不断提高医学生的知识、技能,促进其创新能力,才能不断提升医学生对于时代变化、形势发展的了解,提高其自我责任、社会责任、国家民族责任的认同感,在丰富其对于社会责任认知的同时,磨练其承担责任的意志力,最终使其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践行社会责任,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致。

  1. 当前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及原因

1.功利化的学医目的,造成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近几十年,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社会变迁迅速,物质文化发生巨大变化,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所取得的经济成就,读书功利化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学习功利化,能够让学生快速走进好的大学,接受优质教育资源,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相关民意调查显示,“高薪酬、好就业”是多数高考志愿填报的首要原则,目前,在我国医生的职业认可度高、薪酬水平高,因此有很大一部分的医学生带有很强的“功利化”的目标学习,家长也更多的关注学生未来可获得的职业发展,反而忽视了社会责任感才是个人发展的前提和保证。这种学习功利化的倾向,使得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自身利益产生矛盾,使得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更为淡漠。

2.多种文明的交错冲击,学生价值观形成受到一定影响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地区及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日益增多,由于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未完全成形,因此很难从海量的信息中辨别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更容易受到各种信息的交错冲击和蛊惑,导致价值观的错位。另外,我国的网络思想舆论阵地一直在受某到些国家和地区的侵袭,西方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也在不断的影响着当今大学生的个人价值观念,尤其是处在身心还未完全成熟阶段的青年医学生,经常会表现得迷茫和彷徨。各种信息的出现,这必然会造成各种各样的思想文化、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在学生头脑中发生碰撞和冲突,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导致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3.医德教育的滞后影响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不仅仅是个人价值观的选择,更受到周围大环境的影响。大多数的青年医学生在学校中接受教育,因此大学的医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产生直接的影响。随着高校的扩招,医学生数量越来越多,一方面学生的学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许多学生盲目的跟风追求成果,忽视个人道德修养的养成;另一方面,青年医学生数量庞大,许多院校的社会社会责任感教育相对滞后,导致涉事未深的大学生受到社会不良思想和事件的影响,产生价值观的错位。根据相关研究显示,目前我国的医学院校对医德医风教育不够重视,更强调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往往忽视了学生人文道德素养的建设。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有一大部分的老师仍然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完成教学任务就离开课堂,学生与老师之间没有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老师无法通过自身的社会经验和价值观来影响学生;另一方面,医学院校在人文科学方面的建设要比综合性大学更为薄弱,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更注重实践性,人文课程的设置相对比例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医德教育在学生价值观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1. 医患关系紧张导致社会责任的缺失

近年来,暴力伤医事件不断见诸于各种媒体,对社会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同时间接影响到了医学院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有相关研究表明医患矛盾对医学生未来职业的选择具有负面影响,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使命感,甚至有些高年级的医学生对于未来医患关系的缓和持有悲观的态度。复杂的医患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医学生对于未来的职业憧憬,为了趋利避害,学生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宁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导致年轻医生的人生价值观与国家、社会、责任产生意识形态上的矛盾。[1]

三、社会责任感培养模式的建议

医学生因其专业的特殊性,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需要建立科学的体系,建议构建包含家庭、学校、社会、个人等多维度多角度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机制。

1.重视家庭教育的思想引导

“所谓有什麽样的父母,便会有什麽样的孩子”,医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始于家庭,从人生伊始便开始接受父母的影响,价值观的形成更是与父母的教育密不可分。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生建立社会责任感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要重视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家长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优秀的道德品质,为孩子树立积极向上的正面形象,通过言传身教以及严格要求,才能培养和提高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2.重视学校教育的课程培养

十八大以来,根据习总书记指示要求,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构建高校思政工作体系,增强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效果,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的光荣使命[2]。学校教育是医学生价值观成长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学生的价值体系基本就会成形,并对其将来走向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学校需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学生教育的重要性,建立全面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将理论教授与思想引导相结合,将思想品德课和社会主义理论教育贯穿于专业课程教育的细节中。越来越的医学院校开展教学改革,通过思政课程的建设,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在学校医学教育中,还需要加强专业医学生的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建立符合医学教育规律的一学生培养体系。
3.营造良好的医院教育和社会教育环境

医院教育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建立并不断完善医院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立与毕业后医学教育制度相匹配、衔接的主诊医师负责制,对青年医师的职业前景作出清晰的规划与安排。其次要使青年医学生认识到自身未来社会扮演角色的重要性,产生职业归属感,才能将责任内化为自身的需求,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专业实习和见习是医学生的重要课程,一般在大四或者大五医学生在完成理论学习后都会被安排进医院实地学习,只有在实践中,医学生才能清晰的认识自身在社会中的角色与职能,并且明确自身的责任,只有参与救治患者的过程才能体会“医生”的社会职责,在获得病患的尊重与回馈后,才能真正树立医生“救死扶伤、心系百姓”的社会责任感。

同时,社会大众对医学生的尊重和理解也是一个促进医学生自我责任意识觉醒的重要一环。医学生的素养直接关乎社会大众的生命与健康,公正、良性、正向的社会环境和公众态度,是吸引优秀人才从医的关键因素,也是提升医学生职业荣誉感、道德感和使命感的重要途径。因此,

5.鼓励学生成为自我责任教育的主体

前苏联霍姆林斯基所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指出:“未来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转变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在加强和培育医学生社会责任感时,医学生要发挥自身的能动性。首先,青年医学生要正视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积极主动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知识,并且认真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涵,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学校在人才培养中要提倡和鼓励“自我思考” 精神的重要性 ,要引导学生经常审视自己的行为 ,学会自觉自律,从而在任何场合都可以明确的坚守社会道德标准和承担社会责任的信念。第三,学生要通过学习,学会辩证看待问题的思维,学会在众多意识形态中辨别“真伪”,自觉地提高自我防护意识,避免被负面消极的事件影响自身的价值判断。

  1. 结语

2021年3月6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时发表重要讲话,他提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作出科技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战略部署。青年医学人才关系着未来我国医学发展的关键,是人民健康和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医学生关系着国家人民的健康和幸福,也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和国家民族的富强。新形势下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不仅要做好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引导和教育工作,还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医院和社会的积极作用,充分调动医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培养和提高现代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谢婕,胡昌玺.温州市某医科大学学生医患关系认知及其对专业学习的影[J].医学与社会,2019,32(04):132-134+138.

[2]徐晋. 习近平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论述及重大意义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8.

[3]苏翟姆林斯基.少年的教育和自我教育[M].姜励群译. 北京,北京版社,1984:100.



第一作者:杨艳艳,女,1977.10,籍贯湖北武汉,职称高级经济师,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卫生经济学。

通讯作者:潘聪聪,女,1988.09,籍贯山东青岛,职称助理研究员,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卫生事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