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记录与表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17
/ 2

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记录与表征”

吴晓梅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实验幼儿园,福建 大田 366100

摘要:作为幼儿交流分享的主要途径,“记录与表征”在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关于“记录与表征”面临着诸如概念内涵、水平差异不清晰、教师指导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因此,对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记录与表征”的相关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现在有很多的幼儿教师都已经知道了记录对于幼儿的学习十分有帮助,但对于怎样进行有效的幼儿科学活动记录幼儿教师并不能做到很好的解释,在这一方面幼儿教师还要进行进一步的讨论与学习。

关键词:幼儿科学探究活动;“记录与表征”;记录方式;教师指导

中图分类号:G6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记录与表征”的涵义

记录和表征两者均为幼儿在科学探索活动中表达表现和信息交流重要的途径,但两者所采用的表现方式和表达的内容不尽相同,幼儿在记录过程中使用的载体通常为符号、图像、表格、照片、数字、简单的文字等非语言的形式,其中也不包括动作。表征的方式则包括语言性、非语言性的,如语言、手势、动作、表情、图像、符号、制作等形式。除了在表现方式上的差异外,记录和表征在表达的内容上也存在着不同。科学探索活动中的记录是幼儿表达自身的猜想、问题、知识经验以及探究过程和结果的过程。幼儿的表征则是表达其记忆、想法、设想和感受,以及他们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所获得的知识经验。

记录和表征有区别,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从表征的形式来看,幼儿的表征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表现为语言、手势、动作、表情、图像、符号、制作等。幼儿运用多种的方法表达对自己事物的记忆、想法、设想和感受。由于受到知识经验、语言和文字的局限,导致幼儿无法准确清晰地用语言来表达往往会借助图像和符号等非语言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想法和探索的迹象。这种以图像和符号为主的非语言的表征形式便是幼儿在科学探索活动中的“记录”。

从表征的过程来看,幼儿观察并获得自身对事物的感受、想法,形成一定的记忆和表象,萌生相应的设想,通过自己理解的图像和符号进行记录,从而表现记忆、结果、表现不同的想法、表现观察感受以及不同的假设,反映自己对事物的认识。

结合幼儿表征的形式、表征的过程以及目前已有的少量的研究,笔者认为:记录是表征的图像符号语言,是幼儿非语言形式表征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记录能力通常是对表象的加工能力,在科学探索活动中,记录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表征的过程,其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着幼儿表征能力的高低,表征能力影响着幼儿的记录水平。

2引导幼儿灵活运用记录方式

2.1引导不同年龄的幼儿选择适宜的记录方式

小班幼儿小手肌肉发展还不完善,握笔绘图能力较弱,适合选取预设好、简单易懂、易操作的记录方式。引导小班幼儿选择图解式这种带有选择性质的记录方式,可以避免难度过大而影响幼儿学习探究的自信。在小班“盐和糖哪里去了”“空气在哪里”等科学活动中均采用了此种方式。

中班幼儿具备一定的绘画和语言表达能力,采用图解式和表格式符合幼儿的能力范围,又相对于小班提高了难度。如中班科学活动“哪个小球跑得快”“什么东西有弹力”,教师引导幼儿选用图解式,便于幼儿理解和表达,又要求幼儿用一句概括的语言说明其探究结果,相对小班提高了难度,符合中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要求。

大班幼儿绘画及思维能力都有了较大飞跃,以上提到的图解式、条形式、图表式等都可以应用。运用多种记录方式,幼儿对科学探究的主动性更强,要专注地投入探索和记录中,由此出现了很多创意。如大班“会装水的小喇叭”科学活动,通过游戏,教师引导幼儿制作小漏斗,让幼儿在实践操作中共同探究洞口的大小与水流快慢的关系。幼儿把探究的过程和结果画下来,教师进行口述记录。

盈盈对该图的解释是:

“这是我看其他三个小朋友玩游戏时画的。第一个瓶子是强强的,他的小喇叭洞口太小了,所以水流得很慢,但没有流到外面;第二个是静静的,她的小喇叭洞口太大了,比瓶子的口还大,水就流出来了,还流到了地上,所以她的瓶子里水最少;第三个是君君的,她的小喇叭比静静的小,又比强强的大,水流得很快,瓶子里的水也很满,所以君君得了第一。”可见幼儿的创意是多样的,幼儿借助记录和讨论继续修改完善自己的设想。记录还出现了很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也证明了科学探究记录对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发展有促进作用。

又如,活动“奇妙的变色纸”是让幼儿探索感知酸碱的变化,幼儿不会写材料“洗衣粉”,就画了一件衣服表示;不会写“橙汁”,就画了一个橙子表示;不会写“盐”,就画了一个锅铲表示。这是他们独有的创意表达。

2.2引导幼儿根据时机选择、运用记录方式

1.边实验边记录。对于马上能显示结果的探究活动,需要在实验过程中及时记录,这样可以避免幼儿探究后分不清实验结果而造成混淆。如进行“吹泡泡”的探究实验时,要求幼儿记录实验结果“什么东西加起来能吹到泡泡”。我们进行了对比实验,让两个班的幼儿选择了不同时机进行记录。大一班采用实验后记录,虽然给幼儿记录的自由空间较大,幼儿的表现画面丰富,但实验结果记录的条理、清晰度明显不如大二班边实验边记录的方式。活动记录是需要准确性、严谨性的,因此“吹泡泡”“颜色变变变”等马上能显示结果的探究活动,适合采用边实验边记录的方法。

2.实验后记录。对于有些实验结果明显且幼儿容易形成长期记忆的探究活动,适合使用实验后记录。如大班科学活动“会听话的小船”,幼儿通过实验感知磁铁吸引与排斥的现象,制作出“会听话的小船”,放到水池里试验,玩得很兴奋。活动最后,教师组织幼儿把自己制作小船的过程与体验画出来。这类科学探究活动的特点是整个实验过程一气呵成,不宜中途打断,实验后记录有助于幼儿稳定情绪、梳理思路、总结和迁移相关经验。

2.3引导幼儿根据设想选择、运用记录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会产生新设想或提出很多问题。当心中有了新的想法,幼儿会急切地想把它用纸张进行绘画或数字标记。为了方便幼儿随时记录,教师设计了“发明创新登记卡”投放在科学区,在这张卡中有个“我的发明图纸”部分,鼓励幼儿把自己希望设计发明的东西绘画或标记出来,有助于幼儿充分展现科学创意和绘画能力。实践证明,幼儿对此非常感兴趣。他们的想象千奇百怪。有的想发明“电手”:“我想做一只电手,一抓住垃圾就会让垃圾消失,还可以电蚊子……”通过观察幼儿的记录,教师更细致地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也获得了教学实践的灵感,更能对每个幼儿进行个性化教育。幼儿根据自己的设想,选择记录卡或图表记录自己的“想象和设计”,在班级中形成了一种爱科学的氛围,感到自己的“异想天开”是可以具体呈现和相互欣赏、交流的,开启了对科学学习的新的兴趣点。

3结语

尽管在幼儿园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的表达交流是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与表征”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环节,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对于“记录与表征”的思考仍然非常缺乏。因此,笔者尝试着梳理出关于“记录与表征”这一核心经验的基本内涵,架构其理论基础,基于此探查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在“记录与表征”上的水平差异以及具体的表现特征,并为教师支持性策略的提出提供论证。笔者的这种尝试,也只是站在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的再次探索,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着诸多方面的不足以需改进。

参考文献:

[1]丛梅芳.记录单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的功能及应用[J].现代交际,2016,(08):222-223.

[2]于桂芳.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记录单的功能应用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5,(12):330-331.

注:本文系大田县2020年教育教学研究立项课题《科学领域核心经验视野下,提升幼儿记录能力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成果,课题编号: TKTY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