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任务型导学模式下小学科学课堂导学单设计的原则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17
/ 2

探究任务型导学模式下小学科学课堂导学单设计的原则


单沛贤


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第二小学, 广东省广州市、 511340

“本文是增城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任务型导学模式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2019YQJK019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课堂教学质量在不断的提高,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中心任务。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在当今的教学课堂上是一种比较受广大教师喜爱和欢迎的教学模式,此种教学模式是“问题教学法”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结合体,融汇了传统教学和新式教学的精髓。本文探讨如何在任务型导学模式下,研究出针对小学科学课堂导学单的设计原则,为课堂教学的改革、创建创新型课堂教学理论和科学型课堂教学结构提供指导。


关键词:任务型导学模式;小学科学;导学单设计


前言:任务型导学模式的概念是一种比较新潮的概念,它将传统的学习动机转化为详细的任务,将传统的学习过程转变为完成任务的过程,将教学成果体现于任务完成的结果上。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任务型导学模式能够更加适合小学生,有利于教学课程有效开展的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过程中,科学教师在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通过转变教学方式,改善科学知识的教授方法,鼓励小学生根据身边的科学现象,探索和研究科学问题,亲身经历,从而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质。但令人感到困难的是,小学生在学习时的注意力不够稳定,持续的时间也不长久,容易被外界的一些事物影响,并且小学生对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点的记忆也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小学生们对于自身亲身经历的、动手参与的事物的记忆是比较深刻的。任务型导学模式就能很好的规避这些风险,充分利用孩子们的积极性、竞争性和动手能力,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在科学课堂上,小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如何设计小学科学课堂的导学单对整个教学课程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为了解决科学教学难题,来探讨在任务型导学模式下小学生科学课堂导学单的设计原则。


小学科学课堂任务型导学的特点:

在现在的教育模式下,小学科学教学,尤其是实验教学,有很大的可能会将实验操作的训练变成一种无效的、机械的重复性动作,这样很容易压制学生们的创造性,打击学生们的积极性。而任务型导学,依托任务情景,联系生活实际,集中学生们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潜能。小学生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动脑思考,又动手实践,也能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任务型导学模式,不仅开发了学生们的思考能力,也培养了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使得课堂教学能够高质量、顺利的开展。


导学单设计的原则:

根据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特点以及任务型导学模式的优势,结合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经验,小学科学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学单时,应该遵循下述原则:

(一)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任何教学、任何教育的中心主体都是学生,任务型导学模式的中心理念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科学教师不仅要完成必要的科学教学任务,还要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技巧,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信心,开发学生的学习创造性。任何教育都离不开施教者和受教者,而受教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在课堂上,教师是引导者,在课下,教师是辅助者,无论是在课上课下,教师都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摒弃以教师为主体的陈旧思想,要充分给予学生们机会,让他们有机会、有信心、有能力展现自己,从而完成教学任务,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1]。

(二)宏观结合微观设计原则

宏观设计包括课本整体,微观设计包括单元整体。整体设计需要教师从整体出发,根据整本课本的知识点和各个单元中的知识点,宏观结合微观,系统的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让学生们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而不是仅仅关注于一个课时。在教学方法上,教师需要根据单元中不同的知识点而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上,教师需要结合整体内容和局部内容,划分重点,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在设计导学单时,要注意宏观与于微观相结合。

(三)参与原则

所谓教学任务,并不只是教师的任务,也是学生的任务。在逐渐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时候,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而小学生的参与意识比较薄弱,因此,需要教师鼓励所有学生在科学课堂上全身心的参与。每一位小学生都是独特的,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存在个体差异,教师需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独特之处,整合学生们的差异性,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在任务型导学模式中,有多种教学形式,如学生两人合作、小组合作、集体合作等,这些教学形式都可以增强学生们的积极性,推动学生主动探索科学知识。

(四)公平原则

“不患贫,只患不均 ”。虽然小学生们的年龄还小,但已经有了独立意识和个体意识。在很多方面,小学生们都会互相比较。所以,在设计导学单时,教师应该兼顾所有学生,不能厚此薄彼,不能因为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而失去了公平性。

(五)激励原则

任务型导学模式通过促使学生完成任务,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因此,在学生们完成相应的任务后,教师应该及时做出相应的评价和反馈,在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任务和完成所有任务的时候,教师都可以给予评价和反馈。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公布,让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了解、互相学习。反馈又分为正向反馈和负向反馈。对于任务完成得优秀的学生可以给予适当的正向激励,而有些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瑕疵,这个时候,教师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不能损害学生们的自信心。在整个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无论好与坏,教师都应该及时给予评价,以此不断激励学生,增强学生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六)共同反思原则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是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的,所以,教学反思包括教师反思和学生反思。在现实情况中,教师比较注重自我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小学生,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任务有没有顺利完成,反思学生们的学习质量是否提高,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的自我反思。小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还不足,他们很少会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方法或者是学习习惯是否不妥,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出马,循循善诱,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旁敲侧击引导学生们进行自我反思,同时,教师也可以和学生们共同反思,这种反思原则,能够大大的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同时,师生通过反思,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们更加喜欢主动参加各种课堂活动,积极思考,寻找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能够很明显的改善教学效果[2]。


任务型导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生是科学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教师是科学学习的指导者、教育者,科学教学活动应当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借用已有的科学知识经验,从而激发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提供小学生参与科学教学的机会,帮助小学生通过研究、探索和学习交流,从实际出发,正确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技能。由此可见,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根据现实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科学活动中将学习变得容易,将科学知识充分理解,并且能灵活运用。

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任务型导学模式的优势就是突出了学生的中心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要避免成为机械性、程序性的教学,要依据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来实施教学。因此,拥有活力的课堂,才是教学真正的成功[3]。


参考文献

[1]陈友华.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

[2]向开英.基于合作的小学科学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原则初探[J]

[3]徐永和.导学案模式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学苑教育.

 “本文是增城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任务型导学模式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2019YQJK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