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的危害和碳减排的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20
/ 2

碳排放的危害和碳减排的对策

陈飞 王利超 陈尚华

江苏润环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09

摘要:全球气候变暖与温室效应已经成为眼下全球发展最大的问题,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关注的焦点。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找到符合我国国情的碳减排之路,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相关内容展开了讨论与分析,首先介绍了碳排放的定义与危害,其次探讨了碳减排的对策。希望通过本文针对碳排放的研究,能为我国的碳减排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碳排放;碳减排;能源结构

前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加深,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城市群,这些城市群对于区域的经济发展、提高竞争力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已成为中国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但是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能源大量消耗及二氧化碳等气体的集中排放。大量排放的温室气体会成为城市建设的阻碍,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影响,所以发展低碳经济与建设低碳城市就成为现阶段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1 碳排放的定义与危害

1.1 碳排放的定义

碳排放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燃烧活动和工业生产过程以及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等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也包括因使用外购的电力和热力等所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自然界中的碳主要储存在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及大气圈中。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讲,碳元素处于动态循环过程中。岩石圈中的碳元素容量大且活动十分缓慢。而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中的碳元素交流和交换迅速而活跃。碳循环的主要过程是大气圈、水圈中的二氧化碳被生物圈中植物吸收,进行光合作用,将碳元素固定并转化为有机物以满足自身生长需求的物质,生物圈中的动物作为消费者,将植物固定的碳元素转化为自身的组成部分。动植物又通过呼吸等一系列的活动,使碳化合物又重新变成二氧化碳,回到大气圈和水圈中。

长期以来,生物圈固定和释放的碳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状态。工业时代之后,人类开始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使得岩石圈中的碳元素变成二氧化碳释放到了大气圈中,从而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已上升到过去80万年来的最高水平。

1.2 碳排放的危害

有关研究表明,碳排放的增加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与温室效应和各种极端天气以及台风、高温、泥石流、干旱等自然灾害的最直接原因之一。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讲,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温度带北移,南极与北极的冰川融化速度加快,海平面在上升,对于海洋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1]。气候变暖导致病虫害增加,使农业生产面临病虫害的威胁,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和投资大幅度增加,也造成了土壤污染。气候变暖将导致地表径流、旱涝灾害频率等发生变化,特别是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而且在2009年,美国的环保署就承认了碳排放会导致温室效应,也会对人的健康产生直接影响,并且会降低生活质量。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人口与人均收入进一步提高,而在这一过程中,对于能源的使用及需求也明显提升,所以碳排放量不断增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二次两年更新报告》,2014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111.8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而2019年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估计相当于139.2亿吨二氧化碳。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提出我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在这一情况下,怎样实现低碳经济就具有更加积极的意义。

2 碳减排的对策分析

2.1 调整产业结构

低碳经济指的是,通过更低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实现更加有效的经济发展,在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使科学技术能够有效发展,积极促进行业建设,提高服务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提升整体发展质量,推进现代金融等方面建设,借此降低碳排放[2]。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控制钢铁、煤炭、水泥等高耗能产业的扩张,淘汰落后的产能,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从源头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增长。

2.2 优化能源结构

能源与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推动碳减排,我国当前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转型势在必行,这就需要构建清洁低碳高效能源体系,可以从工业源和生活源多方面着手。工业源上应对重点区域加强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实施煤炭消费替代工程,通过有序推进煤改气、煤改电等措施,进一步降低煤炭消费比重。通过风光互补、风电供热等多种措施,加强风电、光电能源就地消纳利用,从而不断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生活源的削减也是实现碳减排的重要一环,可从提高北方地区取暖清洁化水平,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鼓励开发使用新能源车船等低碳环保交通运输工具,构建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等方面入手。

2.3 加强资金支持

推动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需要资金的投入。创新低碳技术的发展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鼓励企业研发,加强技术人才的培养,实现创新优化。政府应设立碳减排金融支持工具,加大对碳减投融资活动的支持,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积极研究通过优惠利率、环保贷、绿色专项再贷款等支持工具,激励金融机构为碳减排提供资金支持。建议政府尽快出台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建立完善的金融机制,促进低碳经济能够获得更大程度的发展。

2.4积极政策引导

碳减排离不开积极的政策引导。鼓励各地积极开展低碳试点示范创建,推进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和碳中和示范区建设,鼓励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低碳城(镇)、低碳工业园区、低碳产业示范园区等试点示范,为尽快达峰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路径模式。对个人、小微企业的绿色低碳行为以碳减排量的形式进行具体量化,并通过商业激励、政策鼓励或与减排量交易相结合等方式,为绿色低碳行为产生的碳减排量赋予一定价值,遵循“谁减排、谁受益”原则,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正向引导的机制。

2.5推进国际合作

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出发,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推进形成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与国际社会共同促进全球绿色低碳转型与发展路径创新。推动发达国家切实履行大幅度率先碳减排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的公约义务,为发展中国家争取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机会,争取更多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促进南北合作。广泛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对话与交流,加强相关领域政策协调与务实合作,分享有益经验和做法,推广气候友好技术,共同建设人类美好家园。

3 结论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国际地位也获得了大幅度的提高,节能减排,实现低碳经济建设不仅是为我国的未来发展提供帮助,使我国能够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为全人类负责。所以在这一情况下,就需要找到更符合我国实际发展方式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从这一角度来讲,低碳生产方式不仅可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不同行业带来发展动力,也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所以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借助更加有效的措施降低碳排放,使其能够获得更大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国兴,苏钊贤.黄河流域交通运输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解与情景预测[J].管理评论,2020,32(12):283-294.

[2]刘依明,刘念雄.建筑生命周期评估中碳排放计算的重要意义[J].住区,2020,11(03):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