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公益村安置点的建筑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21
/ 2

浅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公益村安置点的建筑设计

董晋,鲁燕飞

武汉乡创科技有限公司 430000

摘要:乡村的发展要抛弃传统的地产“大”思维,要有“绣花”的耐心,从小处着手,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转化思维,其中农民回迁房的设计便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项目类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符合群众根本利益的合村并居都是集约高效的土地政策。按照合理的空间进行布局,通过传统民居进行本土风格创新,在户型设计中也考虑农民自用和未来经营的双重考虑,回迁房不再成为乡村的“伤疤”,而是作为乡村文旅发展的种子,树立地域文化特色,以形态吸引业态,以本土接待外来,主客共荣,打造乡村文旅的发展根据地,是实现群众安居乐业,产业发展的双赢选择,也是各地破局土地问题的一剂良方。


关键词:城乡统筹,乡村振兴,农民安置,农文旅融合


一: 项目背景

本次项目位于高县西南部,落润镇西北面,处于高县与筠连县之间距高县约40 分钟车程,距筠连县约 50分钟车程。项目所在的公益村北临阳红村,南接张家村,大楠村、西靠普照村,距县城21公里。246国道为现状主要对外交通,北过高县至宜宾,南经筠连至云南。距即将开通的宜彝高速落润镇出口仅6公里,届时15分钟可达高县城区,40分钟可达宜宾市区。

项目地地形以中低山地和丘陵为主,平坝狭小零碎。周边旅游资源丰富,奇山、茶海、靓湖、美田交错分布,人文传说穿插其间。本项目用地总面积为12827㎡,约9.259亩。拟建计容总建筑面积为2510㎡,总容积率为0.20。选址在AAA风景区蜀山茶海的核心区,毗邻四川龙溪茶厂,落润广场,蜀山茶海游客接待中心,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历史上,落润镇内有著名的茶马古道(五尺道),是秦汉时开辟的一条由今四川进入云南的官道,北可达宜宾,南可至昭通,是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落润镇境内普和村现存五尺道遗迹1000余米,是旧时落润茶叶外运的重要通道。相传,有位府官途径此地时,不慎把官印丢失于此,故今天的落润源于典故中的“落印坪落印坎”演变而得名。是老天赐惠,润育此民,故名落润。

近年来,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城市化发展,也带来了农村空心化等问题,农村房屋长期闲置。在高县落润镇,越来越多的村民走出农村,进入城市工作,但是对于故乡的留恋始终萦绕心头,然而回到家乡后的居住条件又让人无法久留。因此改善居住条件、提升生活环境的需求显得格外迫切。

从各地实践看,科学适度的“合村并居”具有正面意义。第一,乡村空间布局明显优化;第二,群众居住条件大幅改善;第三,村庄组织建设得到加强。这些都符合新时代乡村建设规律要求,所以方向是正确的,政策是妥当的,推进是有成效的。这样的方式促进了农村生产力发展,改善了农民生活条件,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

这也需要转变生产方式,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农民的意愿无非是两方面,一是个人生活便利的意愿,二是自己所在乡村的发展。而这两方面又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乡村长远的发展能够有效解决村民生活便利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要妥善推进合村并居,最需要注意的逻辑是:合村并居产生的收入增量和资源增量,都应用于农村的建设与发展,这两种增量要与社会力量形成互动,有效解决农业农村的发展问题。

本次以村庄规划为抓手,将农村社区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统筹到村庄发展的战略制定中,让农民通过村庄规划,深入了解合村并居过程中土地增减挂钩对于乡村发展的助推作用,共同参与村居改造、产业提升、土地整理的工作。群众的意愿通过对安置新区的规划设计得到系统的表达,切身利益得到充分的保障和长效发展的考量。


二:设计内容:

本案设计按照“小聚集,大分散”的布局原则,共设计建设14户居民安置房,其中60㎡安置房一户,90㎡安置房三户,120㎡安置房六户,150㎡安置房4户。场地东侧地势较为平缓处进行“小聚集”的布置,另外在山体西侧坡度适宜处依山就势零散布局民宿区,以期社会资本的联动发展。

与地域相"融合"的建筑形象:

建筑设计顺应地势,高低错落有致,最大程度减少对周边地形地貌的改变,同时呼应周边地形地貌。采用新式川蜀建筑风格,造型大方简约,与周边建筑形成良好的呼应关系。

丰富的生活空间:

本次尝试在比较局限的地形上最大程度满足居民的日常活动需求。在“小聚集”的群众聚集点东侧设计茶香落润小广场,聚集点西侧连接茶山古树森林步道,东西两端通过6米宽步道穿过居民点与山上登山步道相接,将居民安置点和民宿发展区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在满足公共活动空间的同时做到每户一茶室,保证每户都有自己的“私家庭院”,给予居民多元的生活空间。

原汁原味的生态环境:

项目所在地全部为山地,地形复杂,植被茂密,生态环境良好。设计严格遵循生态保护的原则,少挖土方少砍树。根据现场地形测绘等高线建立三维模型后展开设计,道路场地多次推敲反复修改,确保因地制宜,最终达到土方平衡,场地平整的最优解。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大多数植被,还实现了峰回路转,高低错落的视觉效果。

端庄优雅的人文气质:

设计中充分嵌入当地人文元素,建筑吸纳了传统川蜀风格后加以创新升级,使其更加适应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广场引据“落印”的传说典故并丰富当地“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内涵。在方便居民生活娱乐的同时,宣扬传统文化,丰富居民精神文明内涵,提升居民幸福感,提高当地旅游热度,和蜀山茶海风景区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民居户型设计:

通过与村民的充分沟通,最终设计了60㎡,90㎡,120㎡,150㎡四种户型。其中150㎡,120㎡户型为独栋。户型设计中以动静分区及干湿分区为设计原则。在户型空间的设计上,尽量保证每一个居住空间均有良好的视线及日照。另外户型设计中引入生态健康理念,实现户户南北通透,改善内部居住品质。在基础户型设计完成后,将户型放入场地,再针对场地对户型开窗、庭院进行一户一设计。切实保证每家每户的生活居住品质。其中90㎡ 户型的房间拥有三室一厅一卫,入口有前庭院,房价使用功能强,布局规整整齐,使用方便,适宜居住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可供经营。

建筑风格:

建筑外立面采用新中式川蜀风格。在立面设计中,着重突出整体的层次感,通过体块的进退关系,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变化,即在近人尺度上通过格栅、纹样等丰富建筑的细节。在大尺度上通过建筑体量的高低错落及进退关系营造场地的空间气势。打破了传统立面的单一和呆板,其节奏、比例和尺度均符合经过了严格的推敲。在立面色彩上,采用米白色和深灰色线条,整体上简洁明快又不失沉稳,既醒目又不过分张扬,总体上风格统一,又富有变化,给人以“沉稳中不乏激情,质朴中不乏细腻”的感觉。住宅建筑通过场地高差变化和错落有致的屋顶等元素及细部的锤炼,突显出组团式居住的情景特征。地面铺装多利用小碎石料,这些原料易获取。同时结合各种废旧材料形成丰富的肌理。建筑材料就地取材,控制成本的同时保留了乡村最原汁原味的地域特色。

三 结语

以保护耕地、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为出发点,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以优化用地结构和节约集约用地为重点,按照科学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促进农村居住点集中居住、合理布局,在杜绝违法建设的同时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正确处理好耕地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落到实处。

通过合理的设计、让社会各界看到,合村并居所整合出来的发展空间和发展资源,又以明确的方式转化为农村产业升级、生产方式跃迁、农民福祉增长,那么,所有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通过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规划先行、坚持尊重群众意愿、坚持稳妥推进、坚持效果导向的五个“坚持”,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让合村并居产生“腾挪空间、筑巢引凤”的双赢局面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19〕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