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民俗旅游村规划改造微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21
/ 2

乡村振兴战略下民俗旅游村规划改造微探

龚倩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工程建设咨询有限公司

摘要:乡村振兴是新时期乡村改革的重要方向,与民俗旅游有机结合,规划改造原有传统乡村。通过多方协同、上下结合的宏观总体规划,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址重构的中观控制性规划以及结合地域产业、民俗文化特色的建筑形态、空间比例及风貌微观层次设计,优化乡村肌理,创造符合新时代乡村生产、生活的国土空间。因地制宜、产城融合,为探索传统乡村振兴发展路径提供理论及实践支撑。

关键词:乡村振兴;渔家乐;民俗旅游村;改造



  1. 前言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落规划掀起新一轮振兴热潮。我国不断加大城市化进程,民俗旅游村在整体规划与经营方面面临着许多困境。本文通过对日照山海天乔家墩子民俗旅游度假村(下称“乔家墩子”)的改造实践,寻求并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民俗旅游村的规划发展。

  1. 乔家墩子发展历程、现状及困境

  1. 发展历程

乔家墩子位于日照山海天旅游度假区,距山海天海水浴场约0.5公里,周边有苏家村遗址文化区、万平口生态公园等多个景点,地理位置优越。其为典型沿海自然村落,村民早期以捕鱼为生,近年日照致力响应乡村振兴战略,打造观光休闲、度假康养于一体的“黄金海岸线”,大力发展滨海民俗旅游。村民自发将自家住宅改造为“渔家乐”经营。本世纪初,结合“日出先照、赶海拾贝、沙滩海泳、住渔家屋、吃渔家饭、乘船撒网、民俗表演”等特色风情活动,乔家墩子带动乡村振兴建设,成为滨海乡村旅游特色区域。

  1. 现状情况

乔家墩子交通便利,周边城市游客抵达便捷;每年春末至初冬,大量游客从各地前来休闲、度假、旅游。村内以自家经营及出租经营两种方式运营“渔家乐”民俗旅游。

  1. 建筑及空间特点

乔家墩子规模较大,约800户村民。建筑空间呈兵营布局,主要由一横七纵八条街形成村落主路网;内部村民房屋通过道路自成区域,各分区密集排布,多条狭窄宅间小路相互连通,形态单一。村内建筑为村民自发建造,与周边紧邻的王家皂、后滩西两村建筑形态类似,均为传统砖木结构矮平房。建筑物耐火等级低、防火间距不足,内部消防道路严重不符合现行消防规范。“渔家乐”旅游旺季人员大量增加,空间疏散性弱,各类软、硬件陈旧,人员消防意识薄弱,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原先以居住功能为主的渔村,在转变为“渔家乐”后,大量私自违章搭建早已无形破坏原有村落形态及管网系统。

  1. 社会经济结构及文化内涵

日照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当地先民崇拜太阳,传承太阳文化及渔业文化。社会经济结构简单,历代以渔业为生,每年开捕之时会举行如开光、敬海娘娘、上扛等民俗活动。但村民文化程度不高,过多注重经济利益,使特色渔村文化逐渐流失。部分房屋出租经营,更降低了村民间感情,忽略了对于乡村民俗文化的延续。

  1. 困境:

通过对乔家墩子民俗旅游度假村现状调研,总结发现传统乡村在民俗旅游化的同时会带来以下发展问题:

  1. 因产业发展变化,缺乏与城镇结合、多方协同的总体系统规划,空间及产业同质化严重;

  2. 建筑及村落空间无特点和昭示性,传统风貌延续性弱,大量违章搭建不符合建筑及消防规范,存在安全隐患;

  3. 公共设施建设薄弱,公共空间缺失;

  4. 地域文化内涵逐步流失,民俗文化“有名无实”;

乔家墩子民俗旅游度假村产业已进入瓶颈期,急需整体规划改造。

  1. 乡村振兴战略概述及策略

  1. 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战略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1]。日照市遵循总要求,以“全域化谋划、项目化推进、市场化运作、精品化打造”为原则,细化乡村振兴发展目标,明确实施步骤和任务。

  1. 乡村振兴策略

乡村振兴策略涉及多方面,包含产业振兴、土地集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公共设施建设、文化事业振兴等。“日照山海天乔家墩子民俗旅游度假村改造规划项目”(下称“乔家墩子项目”)需从宏观、中观、微观三大层次进行思考,系统规划项目占地、建设标准、立面风貌等,将乔家墩子与城市、村民与游客、村民与村民的关系、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进行更新改造。构筑乡村振兴新格局,统筹发展城乡新空间,因地制宜、产城融合,创建特色小镇,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1. 乔家墩子项目规划改造实践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乔家墩子项目”是从整体到局部的系统规划工程,通过三个层次的改造,更多考虑村民及各方使用者的实际需求。

  1. 宏观层次

乡村规划和利益群体通常有着较为复杂的关系。需综合考虑地域产业、人文等多方因素,保障总体规划可实施性,更需不同部门对规划间的冲突进行协调。本项目实践中,从宏观层次综合考虑乔家墩子村民个人利益、公共利益、乡村发展利益等不同诉求,确定总体空间规划模型。在传统城乡规划“自上而下”的方式中结合“自下而上”的更新方式,更有效推进乡村振兴规划实施。

实践中的“自上而下”是从规划和建筑师视角出发,利用山海天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提供的海量调研数据进行研究分析,结合周边王家皂、后滩西两村的改造规划方案,提出本村总体规划设想。统筹考虑,打破原有兵营式布局,实现区域多村联动,建设集住宿、餐饮、民俗文化、特色商业于一体的新型民俗旅游小镇。“自下而上”模式则充分征求各部门、乡村、村民意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因地制宜地调整优化规划内容,保障规划合理性、落地性及可实施性。例如:整体规划方案初步成型后,多次邀请村民代表参与讨论,提出规划建议意见,切实联系村民,结合实际生产、生活需求进行优化;向村民介绍规划布局,公共空间节点设计理念及优势,逐步改变村民过多注重个人利益的顽固思想,协调存在的矛盾问题,从而保障乡村规划设计科学且可持续实施。

  1. 中观层次

中观层次对“乔家墩子项目”进行控制性规划,解决现有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址重构,村企联合的模式规划整体村落,打破原有旧模式,实行统一拆迁、统一安置的改造方式。在确保生态基底基本不变情况下,重新梳理村民、开发商各方需求。用城市设计手法解决当前乡村发展与城市规划间的矛盾,加强道路规划,增强组团间联系并注重与城市交通肌理的关系。建筑呈围合型布局,符合区域肌理原则。在不改变原村民基本生产、生活方式的基础上,统一规划解决商住混乱、无公共绿化、公共交流节点等问题。系统性地将原有村落分为四大功能,包含组团式商墅型民俗旅游小镇,独立回迁渔民居住社区,商品住宅社区,区域配套公立幼儿园及公共停车场。

  1. 微观层次

通过具体方案实现微观层次规划,主要体现于建筑形态、空间比例及风貌塑造等方面,需与地域产业、文化内涵紧密融合。

乔家墩子以民俗旅游商业为主要产业,利用城市设计中商业活动的“集聚效应”,将公建相对集中规划。交通流线规划为二横三纵五条主街及多条次街,依托主街轴线东西向延展,串联多个中心太阳广场,形成公共节点区,结合集中绿化作为民俗活动广场,联动村委统一展示民俗文化,提升文化价值及传承度。在淡季亦可作为村民活动交流空间,改善邻里关系。规划后的交通流线更有机,确保了地块的消防问题。

空间方面,结合原有生态基底,控制建筑高度。优化传统山东建筑围合布局,规划围合组团肌理,各组团均有商业外围展示界面及后勤内院,改变原有村落均质化肌理问题,加强空间感。步行街与两边建筑高宽比以H/D=1为主,穿插部分H/D=2建筑,解决原有狭窄空间尺度,增加亲切感,丰富天际线,易于形成商业氛围[2]

从城市角度考虑建筑风貌,立面采用新中式风格,融入村民想法及愿望。白墙、青瓦结合木饰面展示“下商上住”的“渔家乐”模式,坡屋顶、月亮门等中式元素点缀其中,整体风貌凸显中式建筑群的神韵和精髓,传承乔家墩子历史及“渔”文化,更赋昭示性,焕发新的商业活力。

  1. 结语

在乡村振兴全面发展的新时期,本文以“乔家墩子项目”实践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将乡村振兴战略与实际规划相结合,从宏观、中观、微观对乡村振兴策略进行研究和探索,意在解决原有乔家墩子“渔家乐”空间同质化严重、无多方协同规划、无公共空间、缺失地域文化内涵等问题。同时提出更广泛思考,在保留乡村民俗特点的基础上,规划师、建筑师应更注重规划更新乡村肌理,强化空间利用率,复合聚集、统一布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多方上下协同,因地制宜地引导尺度舒适、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乡村空间,为探索传统乡村振兴发展路径提供理论及实践支撑。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国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DB/OL] http://www.moa.gov.cn/ztzl/xczx/xczxzlgh/

  2. 赵渡迷 《论城市商业步行街的规划设计》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J] 工程建设与管理,2008,(9):21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