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蓄意训练理论的语文说课能力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21
/ 3

基于蓄意训练理论的语文说课能力培养

朱晓红

湖南文理学院 湖南常德 415000

摘要:说课是中文师范生教学技能实训的一项重要内容。基于蓄意训练理论指引,对中文师范生说课实训进行深入探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实践发现:按照蓄意训练理念,对中文师范生说课技能训练采取分阶性训练目标、多样化训练方法、多元化评价反馈以及注重持续改进等策略,可以有效改善说课训练效果,促进学生说课能力提升。

关键词:蓄意训练; 语文说课技能; 实施策略

作为在我国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的教研形式,说课是教师向同行讲述自己对某次课教学策略、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的思考,交流教育教学观点,以达到共同提髙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一直以来,说课在教师招聘考试、教学研讨以及各种比赛中得到广泛应用推广。师范生学习说课,可以丰富学科知识、提升职业技能、促进角色转换等,这项技能已成为高师院校教师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要内容。

蓄意训练理论 (Deliberate practice.DP)是心理学家Anders Ericsson在认知科学专业技能研究领域提出的一种专长发展理论。说课能力的培养与专门的说课训练有密切关系,如何借用蓄意训练理论要点提升中文专业师范生说课技能训练效果,是本文着重探究的问题。

一、蓄意训练及其对中文师范生说课技能训练的要求

(一)蓄意训练的特征

蓄意训练是指用以改进个体当前行为的特殊训练活动,且训练针对特殊对象经过精心设计,其特征主要有:拟合个体当前行为水平有适度挑战性、给予即刻反馈、提供修正错误的机会、需个体全心投入且活动本身娱乐性低等i。这套练习方法的核心假设是,专家级水平可以通过训练逐渐提升,关键在于找到一系列正确的小任务让受训者按顺序完成。同时,蓄意练习要拒绝三种错误思想,一是认为人的能力通常受基因特征的限制。其实没有什么天生才华,我们可以塑造自己的潜力;二是长时间做某事就一定更擅长。如果以完全相同的方式重复做某件事情并不能一直提高绩效和表现;三是想要提高只需要努力。其实“除非你运用一些专门用于提升那些特定技能的练习方法,否则即使加倍努力也无法取得更大的进步”ii。 “蓄意练习”的理论目前已经被广泛接受,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通过蓄意训练进行培养,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学科的教师都能设计最有益于个体成长的练习活动,为提升能力提供切实有效的途径iii

(二)蓄意训练对说课技能训练的要求

蓄意训练理论对中文师范生说课技能训练的要求主要涉及语文说课技能标准的定位即针对性目标设定、说课训练过程方式安排及说课练习评价反馈等方面。

1.目标设定。蓄意训练理论有一个关键词“心里表征”,是指一种与我们的思考内容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将杰出人物和我们其他人区分开来的主要因素是:他们已创建高度专业化的心里表征。”“你在思考某件事情的时候,不会创建心里表征,只有通过去做某件事情,失败了之后调整方法,接着再去做,如此循环往复,才能创建心里表征。”iv对于中文师范生说课技能训练来说,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最后所应达到的能力标准,帮助学生确定为达到标准应当能够做什么,并在内心构筑一套找出规律、解释信息、组织信息、制定计划、高效练习的心里表征,基于此再反过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级设定小目标。按照师范专业认证的要求,中文师范生说课训练普遍所要达到的技能标准,应定位在毕业五年后所能达到的说课水平,上不封顶。依据对一线语文教师的访谈和对语文青年骨干教师说课的观摩,可以发现,已毕业五年语文教师说课通常有如下特点:说课设计规范但思路与精彩程度因人而异;能较好地展示教学理念等专业综合技能;说课过程口语表达流畅。以蓄意训练理念为指引,我们以为上述特征应成为中文师范生说课训练最终达到的技能目标,同时据此再综合学生实际情况,确定其在训练时能够做什么,并通过训练不断建立心理表征。

2.过程方式要求。蓄意训练理论帮助学生比传统方法更快和更好的方式来学习,逐步教授学生技能,每个步骤的设计用于把学生推出舒适区,但又不至于推得太远。训练过程中,需要学生变得认真、全力投入,积极主动参与,并为应对训练本身娱乐性低的不足,尽可能采取互动式、探究式练习方式。

3.评价反馈要求。蓄意训练理论主张教育教学过程应提供即刻反馈、多次修正错误的机会,以达到持续改进,逐渐达到最终训练目标。因此对中文师范生说课技能评价应注重学生之间个体能力差异,并根据其差异对每一位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从而作出合理的评价反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耐心,让他们反复做,指出改进方向,不断强化学生自我改进的倾向性。

二、蓄意训练理论下中文师范生说课技能训练实施策略

作为高师教师教育课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主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本科生说课存在教学目标设计有偏差、说课内容重点不突出、理论依据有欠缺、语言表述待提升等问题,按照以上蓄意训练要求,我们实践发现,改进训练目标、方式及评价等,可以有效改善说课训练效果,促进学生说课能力提升。

(一)明确个体训练目标

学习之初帮助学生建立说课内容与环节的心理表征。传统的说课模式分为说教材分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等,变式的说课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展开,只要着重讲清楚“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即可。训练之初,我们应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说课稿和视频模板,要求学生按照传统模式分段进行说课稿撰写和练习,教师少讲,学生直接做。练习中帮助学生参照目标识别自身说课能力所处层级,同时细化目标参照系,如按难易分解并排序说课技能点,掌握各技能点大致要花费的练习时间以及多大量的练习可以有效果等。如针对多数学生说课内容重点不突出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成功案例,明确说课内容突出重点的要点:找准重点是什么、调整说明重点的文字篇幅、强化听者印象的程序性语言等,这样让学生准确判断,自己应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什么地方进行大量训练,较盲目练习,这样“因材施训”必然事半功倍。总之,中文师范生说课技能分段训练目标设置应明确、系统且有针对性,保证学生练习有的放矢,远离盲目孟浪。

(二)着力自主探究式训练

自主探究式学习可以极大地帮助学生提高研究与实践能力,蓄意训练理论的研究也证实了这点v。在中文师范生说课技能训练过程中,我们应尽可能多地选择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式契机的训练方式。课中训练即课程与教学论类课程课堂教学说课技能训练时,为克服大班授课课时有限的问题,引入小组探究式学习方式,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说课训练过程中。我们将学生或按寝室,或按课题等分成若干小组,小组内按照脱离舒适区原则分配说课环节,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节完整的说课展示,说课须做到每个环节衔接流畅,富有逻辑性。课后训练时,师范生根据老师要求及自身实际进行与说课相关的训练。如让学生自由组队形成多个互助合作小组,进行集体备课、讨论说课稿、组内说课并录制说课和互评课视频,上传课程指定网络教学平台,老师给与针对性指导,或观摩优质中小学中文说课视频并撰写听课记录和总结,增加经验积累等。总之,尽可能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在做的过程中专心致力逐项改进自身说课存在的不足。

(三)坚持多元评价持续改进

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及自评、互评与他评相结合等方式同样适用对学生说课的反馈评价。同时,我们还针对不同环节合理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如有的学生教育理念技能掌握较好,但口语表达能力较弱,针对这类学生,我们的过程性评价指标就向其能力弱的方面倾斜,以督促其加强该项能力的训练,通过一系列形成性评价帮助其快速获得最大能力。此外,建立基于评价的即时改进机制是我们所看重的训练技巧。比如上例,我们发现这些学生口语表达总出现语无伦次的现象,分析原因要么心理素质较差,要么没有掌握说课的基本程序,要么备课不充分说课内容不熟悉等,找到靶子再对症练习: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多鼓励展现优势、建立信心、并指导克服怯场心理的窍门;说课基本程序不清晰的学生,着重讲解与说课程序相关的基本原理;备课不充分的学生,则在加强思想教育与引导的同时,建立相关监督机制,以确保其能认真备课,为完成流畅的说课提供保障,如此类推,持续推进。

以上我们基于蓄意训练从某些特定角度探讨了改进说课训练的策略,实践发现,通过有针对性的蓄意训练能使学生的说课能力获得普遍提高,抽样调查反馈,绝大部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已建立起了说课的心理表征,通过视频比对,部分学生甚至能超过已毕业五年语文教师说课水平。当然也仍然有少部分学生进步缓慢,也许杰出的专业表现还需要实践、思考和时间。






i Ericsson, K.A., Krampe, R.T., Tesch-R mer, C. Therole of deliberate practice in the acqui sition of expert per-formance [J].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1993 (3):363-406.

ii 安德森·艾利克森、罗伯特·普尔[美].刻意练习 如何从新手到大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年9月:09-43

iii施轶、郝宁、梁晗等.刻意训练在高中数学教师成长中的作用[J].上海教育科研,2009(6):50-53

iv安德森·艾利克森、罗伯特·普尔[美].刻意练习 如何从新手到大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年9月:85

v安德森·艾利克森、罗伯特·普尔[美].刻意练习 如何从新手到大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年9月:300-304






本论文为湖南省级教改课题“教师教育课程中蓄意训练的效用与规律研究——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例(湘教通[2016]400号,序号595)”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朱晓红,1980年生,女,湖南常德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管理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