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21
/ 3


高中语文课堂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罗兰芳

吉林外国语大学 130022

摘要: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顺应时代的要求。然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并不是朝夕之事,思维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但创造性思维是创新的基础思维品质,国家的创新需要语文教育提供创新型人才。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文的特点和体裁,善于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人能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创造性;思维;培养策略

一、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必要性

首先,当下高科技人才的竞争非常激烈,哪个国家能率先研发出具有重要意义的高科技产品,就代表着这个国家在科技创新的领域占有了领先的地位,比如早先的5G技术的研发。技术的创新、高科技人才的培养等,都离不开教育,离不开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包含多方面的思维,其中创造性思维首屈一指,可以说创造性思维的竞争其实已经外化为了一种现代高科技人才的竞争。在国外的语文教育都注重学生的创造性的发展,在他们的语文课程考核体系中就体现了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检测。例如美国的高考(AmericanCollegeTest)分为语言、数学、阅读和科学四个部分,其中语言和阅读考查的内容是与母语有关的,和国内的语文考试考查的内容是一样的。但CAT的考查重点和出题方式不一样,语言的测验试题由五篇短文构成,这些短文对于语言表达的整体性和上下文语境的关联的要求很高,其目的在于考察学生的词语运用能力和规则的掌握,注重考查学生在不同情境中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妥帖性。而阅读的测验则补考查词语和逻辑规则,阅读测验由四篇散文问题构成,其包括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不同范畴的文章,不限于高中课程教学的内容。CAT的语言和阅读测验占了美国高考的两大部分,分值所占比重很大,但是实际上这两个试卷的编制考查了学生的抽象、比较、概括和创造等综合性思维的发展。凭借着“全科式”的书面语言文字材料设计不同的问题情景,不但要求学生对于母语语言文字及其规则的牢固掌握,更强调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检测。这是我们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国际性背景。

其次,国家提倡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所要求的教育和培养的人才就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最重要的是,2020年修订版的中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1]这段话不但指出各种思维类型的均衡发展,且要求各种思维的品质的提升。其中就包括了创造思维和独创性的思维品质的提升。知识经济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其主要特征是需要具有创造性能力的人,这种创造能力的人才标准是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人才是靠创造性教育培养和造就的,创造性的教育造就富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要基于基础教育的教学当中。因而,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基础学科,必然承担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责任。

二、高中语文课堂创造性培养的方法

(一)善于创设语文学习情境,营造创造性发挥氛围

创造性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的场所,一个严肃、沉闷的课堂是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的欲望的。“创造性课堂环境和创造性思维均对语文成绩有影响,并且创造性课堂环境和创造性思维之间也有密切联系。”[2]好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重要因素,语文教师要善于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表达的学习情境,营造自由、平等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说出自己对于教学内容的看法。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善于利用语言、图片、音乐或其他多媒体为中介,去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的语文学习情境。教师可以在教授新课之前,以新颖的、能激起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的导语带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例如在学习鲁迅的《祝福》这篇课文时,可以把导语设计为:民国1924年,在绍兴鲁镇的一个“祝福”之夜,一个中年妇女惨死于冰天雪地之中。没有人知道她为何会在家家庆祝团圆之夜一个人在雪地中蹒跚前行,也没有人知道为何她会惨死于“祝福”这样的一个节日。是惨遭报复?还是抢劫未遂杀人?亦或是谋杀?她死了,她不能白死。因为她是鲁迅笔下的一个亡魂,鲁迅从来不会乱写小说,那么今天我们就作为一个侦探,一起搜集线索,看看为什么在“她”死后,鲁迅先生要写下《祝福》这篇文章?找出“她”的死因。用导语设置一个情境,让学生代入为探案的侦探角色,发挥其创造性思维,用寻找线索的方式分析《祝福》中祥林嫂的死因。这样的导入语言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又能营造出与教学内容相切合的氛围,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用侦探的视角进入文本,一步步分析文中主人公的死因。

(二)结合教学内容的多义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主要特征和表现,发散思维是指大脑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呈现的是一种向外扩散的状态,以此寻求可能的或不同的答案和方法,因而也叫求异思维。“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发散思维训练的广阔天地,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语文知识的教学都可以进行发散思维训练。”[3]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语文知识和审美能力,因而语文教师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提升上。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的多义性,利用教学文本的不同答案和模糊的地方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可以设置一题多解,同中求异的问题,诱发学生思考不同的答案。例如阅读教学时,学习白居易的《长恨歌》时,问道:长恨歌写的是谁的“恨”?引导学生把思维发散开来,从不同的主体进行思考“恨”。有学生就会回答,是白居易的;是杨玉环的;是李隆基的。这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予以评价,并接着再抛出同样具有多义性的问题,“如果是白居易的恨,他恨的是杨贵妃和唐玄宗的爱情悲剧,还是政治悲剧?”层层深入的提问既能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又没有脱离教学内容,反而层层深入的分析了更深刻的含义。同样的在作文教学时也可以利用作文题目的多义性,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比如,以“我的一个朋友”为题写一篇作文,这个“朋友”就是一个不确定的多种含义的概念,每个学生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想法。“朋友”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物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植物,教师、同学、猫、狗、花、草、手机等都可以是“朋友”。因此,作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该题目的不同写作角度,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三)利用阅读文本的留白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许多画家画山水画,非常善于留白,以此营造独特的意境。然而不止山水画留白的技法,语文课堂的教学也和留白有颇深渊源。在高中语文新课标中提出的语文课程目标中就提到了善于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去进行语文的学习与文本的鉴赏。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选文,部分选文的特殊结构和写法就留给了学生很多想象和联想的空间。很多作家,在小说结尾时没有给出明确的结局,这些作家实际上就把结局的想象空间留给了读者,这些留白的作品就是语文教师锻炼和发挥学生想象力的极佳材料。比如小说《边城》的结局就采用了开放式结局,“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醉时携手同归去,我当为你再唱歌,还能有这样的机会吗?苦等着的翠翠不知道,谁又能知道呢?”[4]大佬表白翠翠失败外出行船落水死了,二佬喜欢翠翠却因大哥的死而走了,在这之后作者沈从文没有写结局。二佬有没有回来娶翠翠?翠翠嫁人了还是继续等二佬?这些内容沈从文都没有说。因此,语文教师可以为了让学生体会小说结尾安排的巧妙,让学生想象小说的几种结局。同样的小说留白还有《装在套子里的人》、《项链》这些是小说的留白,而戏剧、诗歌语言中留白则更多。因此,在备课时要利用这些富有想象空间的课文,设计相应的问题或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理解进行填补。这样具有争议性的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慢慢提高他妈的思辨能力。

(四)巧妙设计开放性问答,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习其实就是一个解惑的过程,新学知识产生了疑问,继而问之,懂之。“爱思考,善质疑,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5]在质疑的过程中,学生能发展自己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质疑也是一个创造问题的过程,产生问题要基于学生了解了部分内容,在知识的基础上产生问题,这也是一个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敢于质疑才能打开思维的大门,敢于质疑才能开启想象的盒子,敢于质疑才能实现思维的创新。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不能以自己预设的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考,语文课堂上不应该有参考答案和标准答案。在语文教学中,一个问题的看法可能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谈自己的看法、说自己的见解,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中,去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和内在精神。例如李商隐的诗歌《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历来对于这一首诗的主题看法不一,有说是李商隐悼亡爱妻的,有说是感伤年华易逝的,也有说是写给自己的情人的。学生的思维总是跳跃的、千奇百怪的,像《锦瑟》这种多义性、模糊化的主题探讨,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探讨,谈自己的看法。教师就不能把自己读诗的看法强加在学生身上,把多义主题一元化,这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不利的。无论是做学问,还是读书,都不能满足于一般的感受和现成的结论,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质疑,去挑战现有的结论,以此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程黎,张晓玮,张凯.创造性课堂环境对3-5年级超常儿童语文成绩的影响——创造性思维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9(12):33-39.

[3]高丽娜.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文学教育(下),2019(09):46-48.

[4]沈从文.边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5]宋玉华.初中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22):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