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24
/ 3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研究

陆茜

广西大学,广西南宁, 530004

摘要:本文通过对于不良资产与不良贷款概念的论述,引出了对于中国目前的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现状规模的分析。并基于现状从内部与外部分别讨论了不良贷款的成因。最后,从银行自身建设、社会氛围与政府职能方向给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不良贷款,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政府职能


一、不良资产与不良贷款

不良资产(NPA)是指利息和/或本金分期付款在规定时间内“过期”的信贷工具。简单地说,当一项资产停止为贷款人创造收入时,该资产被标记为不良资产。银行必须将不良资产进一步分为三类:

1.不合格资产:保持NPA小于或等于12个月的资产。

2.可疑资产:如果资产在12个月内仍属于不合格类别,则将其分类为可疑资产。

3.损失资产:根据印度储备银行,“损失资产被认为是无法收回的,其价值微乎其微,以致尽管有一些残值或回收价值,但仍不能保证其可继续作为可银行资产的价值。”

不良资产列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上。在长期未付款后,贷款人将强制借款人清算作为债务协议一部分质押的任何资产。如果没有资产抵押,贷款人可能会将资产作为坏账注销,然后以折扣价出售给托收机构。

例如,假设一家公司有一笔1000万美元的贷款,每月只支付5万美元的利息,但却连续三个月未能付款。贷款人可能被要求将贷款归类为不良贷款,以满足监管要求。或者,如果一家公司支付了所有利息,但到期时无法偿还本金,贷款也可被归类为不良贷款。

在资产负债表上携带不良资产,也称为不良贷款,给贷款人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不支付利息或本金会减少贷款人的现金流,从而扰乱预算,减少收益。为弥补潜在损失而预留的贷款损失准备金减少了向其他借款人提供后续贷款的可用资本。一旦违约贷款的实际损失被确定,这些损失将从收益中冲销。在一段时间内,资产负债表上有大量的不良资产,对监管机构来说,这是银行财务健康面临风险的一个指标。


二、中国不良贷款规模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全国融资总额达人民币219万亿元,同比上升10%,其中人民币贷款占68.2%(人民币149万亿元)。中国商业银行通常将贷款分为正常类贷款、关注类贷款、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以及损失类贷款五类,其中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以及损失类贷款均被认作为不良贷款。

根据中国银行保险监督委员会的数据,2019年四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41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463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86%,与上季末持平。

风险抵补能力方面,2019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4.5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493亿元;拨备覆盖率为186%,较上季末下降1.6%。2019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4.64%,较上季末增加0.1%。

服务实体经济方面,2019年四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36.9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1.7万亿元,较年初增速24.6%。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6.5万亿元,同比增长为8.4%。

数据显示,2019年四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290万亿元,同比增长8.1%;保险公司总资产20.6万亿元,较年初增加2.2万亿,增长12.2%。


三、不良贷款的成因

国内的实证研究与实际工作经验表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分为外部原因与内部原因两大方面:

3.1外部因素

首先是政府的过度的行政干预。政府对银行的行政干涉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是尤为严重,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有银行体系政策性贷款余额超过七千亿元,占当年国家银行体系全部贷款余额的38%。各级政府对地方企业的发展采取过多的行政干预,没有真正做到政企分开、政银分开,没有为不良贷款问题的解决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其次,“借新还旧”(信贷约束)与利率约束不完善。对于一个未完成的无效率投资项目,政府或银行往往主动或被动地追加投资,因为追加投资的边际收益可能大于放弃项目必须付出的边际成本。企业资本金不足的问题带来风险好恶的变化及财务上的约束,而财务纪律松懈造成能还贷款的企业也不偿还。在信贷软约束之外,政府的行政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资金的配置,预算软约束逐步变成为利率软约束。通过优惠利率、利息减免和债转股等种种直接或间接的补贴措施,大大降低了银行的真实贷款利率。此两者相互促进,进一步易于引发企业的逃废债行为,导致银行不良贷款不断产生,增大银行体系的风险。

再者,企业融资渠道不畅和偿债能力低下。198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的资金开始实行“拨改贷”,其初衷是通过资金有偿使用来解决企业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问题,结果却是国有企业来自财政的资金投入减少甚至断流,再加上股票和债券市场不发达,企业很难通过其他渠道筹集资本,不得不依靠银行贷款来维持生产经营活动,故国有企业流动资金中来源于银行贷款的部分一直居高不下,但部分企业无法适应市场化经济的发展,技术落后,经营不善,盈利低下甚至破产,造成了大量的不良贷款。

最后,社会融资中直接融资比例较低,过度依赖间接融资体系。比如,高风险的投资项目所需的资本金不是来自于企业自身积累,而是通过向银行申请固定资产贷款获得。在社会融资集中于银行,其他信用的风险便转嫁给银行业,统一表现为银行信贷风险。国有银行不可避免地要承担起日渐积聚的金融风险,使得其运行效率和安全性都大为降低,最终出现大面积的银行不良贷款。

3.2内部因素

首先,不甚合理的国有银行的产权结构是导致国有商业银行效率低下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产权关系不明晰是国有商业银行巨额不良贷款存在的根源。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是以行政授予而非资产授权实现的,其产权为临时产权,国家仍是单一的所有者,最终导致无约束的信贷管理。其严重后果是信贷在不断扩张的同时,不良贷款也在不断产生。

其次,银行管理体系与风控水平亟待提高。国有商业银行沿袭国家机关的管理体制,机构重叠、人员过多,越权批贷屡禁不止,授权管理不落实,违规账外经营,贷款决策失误,操作程序不规范,全员防范风险意识差,内部稽核监督手段落后,是导致信贷资产质量低劣的重要原因。

再者,国有银行内部潜藏巨大的道德风险。一种是“腐败”,即信贷员可能凭借贷款的贷前调查,从借款企业获取灰色收入,同时隐瞒对借款企业不利的因素,从而导致银行做出错误的贷款决策; 另一种就是“不作为”,即信贷员未认真履行职责,在未完全核实借款企业真实状况的情况下,将借款企业的虚假材料当作真实材料往上级报,最终可能使上级贷款审查部门作出错误的决策,将贷款发放给不符合条件的企业。


四、对策分析与建议

4.1加强内控制度与文化建设

通过不同方式,在各大银行内部开展宣传“内控先行、稳健经营、诚信守责、审慎严谨、有章必循、违章必究”的内控合规理念,不断巩固内控管理工作,提高内控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并以银监会《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职业操守指引》为前提,加强员工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将员工遵循本指引的情况纳入合规管理范围,为加强和规范全行内部控制奠定基础。

组织开展内控评价培训:按照修订的银行内控评价指标,重新制定内控评价办法。组织人员培训,通过对内控评价标准的培训,对内控基础建设内容、方法等进行宣传,努力做好内控基础建设工作,有效提高内控管理工作质量,促进和加强内控建设。

完善奖惩机制:建立严格的惩戒制度,对各种违规违纪行为持久保持严格查处的态势,使“程序至上、违规必究”的意识深入人心,坚决维护规章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同时建立健全正向激励的机制,注意保护一线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奖惩并重。要通过奖罚机制的并用,进一步增强员工遵章守纪的自觉性,强化“内控人人有责”、“内控创造价值”等内控理念和行为准则,在全行业形成管理靠制度、办事讲规矩、决策依程序的观念和机制。

4.2加强“信用中国”建设,打击失信违约行为

信用中国从宏观方向出发指出加快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诚信国家的基础;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竞争规则和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客观要求;是新形势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命脉。从微观上说,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是打造县域经济,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性工作。

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管理层适时调整信贷政策,规范银行信贷行为和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违法失信行为,为银行创造良好、公平的投资环境,提高银行的经济效益。此外,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的紧密关系,使得二者的改革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了使国有商业银行能够走向市场,国有企业的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加快推进,只有明确其产权关系,银行才能进一步加大对企业贷款的约束。

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完善的企业信用体系可以提高经济活动效率,减少交易费用和机会成本。完善的企业信用体系有利于政府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

在法律框架内,按照规范、有序和不搞重复建设的原则,充分发挥银行系统信贷评价登记系统、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工商登记年检等系统的作用,培育以企业为主体、服务全社会的社会化信用体系,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企业信用标准体系、企业信用状况评价体系、企业信用风险防范体系、企业信用信息披露体系、企业信用监督管理体系,并不断转变政府职能,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为提升企业整体信用水平创造有利的条件。

4.3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干预

地方政府要大力促使企业改革创新,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实力,以保证贷款本息的偿还,减少对银行的行政干预,充分尊重银行的经营自主权。随着经济与金融改革的发展,商业银行自主经营,信贷创新日益增多,新的信贷品种、信贷方式不断出现,信贷政策规范的内容、方式和重点将发生变化,政府应及时根据市场环境变化,从贷款管理、风险控制、信贷创新等方面规范信贷行为,对现行的信贷政策法规进行完善,为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确保金融机构在切实防范信贷风险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信贷业务,提高经营效益。


参考文献

  1. 雷婷. 国有商业银行企业不良贷款的主因子分析[J]. 财会学习, 2016, 000(024):217-217.

  2. 崔九九.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防范及化解策略[J]. 管理学刊, 2015, 28(004):29-32.

  3. 万静.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状况分析[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