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故事贯穿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24
/ 2

让历史故事贯穿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王中伟

重庆市垫江第五中学校 408317

  摘要: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在历史课上运用历史故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思路。本文将围绕如何让历史故事贯穿课堂教学来进行阐述。

  关键词:课堂教学;历史故事;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11-0199-01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在历史课上恰当的运用历史故事贯穿课堂教学,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思路,这样不仅增添了历史课堂的有趣性,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让课堂充满智慧,而且还符合教学目标与增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经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来源于历史故事的融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个喜好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进而引导学好历史。为了促進初中历史教学活动的开展,我们应该发挥历史故事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笔者将就此问题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1.选择历史故事要有原则

  不是所有相关的故事都适合课堂教学,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历史教师要在课前认真的筛选历史故事。我认为选择历史故事要坚持三个原则,真实性、针对性、趣味性。真实性就要求我们尊重历史,要符合历史史实、不能够随意编造;针对性就是要明确借用历史故事的目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所以所讲故事要紧密联系课本内容;趣味性就是要求所选故事要足够的精彩有趣,起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2.运用相关历史故事导入新课

  一堂课是否成功,如何开头是个关键因素。在导入新课时引用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历史故事,通过历史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和完成教学目标。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肯定会把学生注意力吸引到教师的授课中。对于初中生也是一样,他们的好奇心强,教师讲完故事后,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来设置几个悬念,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其快速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在进行七年级上册《伐无道,诛暴秦》这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首先讲一讲秦始皇“扫六合,一统天下”,当时的秦国可是世界上疆域辽阔的封建强国,接下来设置悬念,提出两个疑问,为什么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成为抢手货?学生们马上也就来了兴致,一个个追问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呢?这时教师再接着讲述秦朝的统治残暴无情,建立了阿房宫、骊山墓,修筑了长城,死伤了多少老百姓啊,还有赋税、徭役、兵役都十分沉重,刑法十分残酷,老百姓都活不下去了,最终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造成了秦朝很快的灭亡了。这样导入新课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得接下来的讲解也会认真听,对教材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

  3.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穿插运用历史故事

  据调查显示,初中生能够集中精力听课的时间大约是25分钟左右,要想一节课时刻保持学生的热情相当难,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讲述课本知识,学生开始时激起的兴趣也会消失,所以教学过程中也要恰当穿插运用历史故事讲解,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化解课堂中的重点、难点。例如在讲解七年级历史课本中的《甲骨文与青铜器》时,如果只是进行知识的讲述,学生们是没有什么兴趣的,我发现课本中重点提到了“司母戊鼎”,于是我便查阅了许多有关知识,此方鼎1939年出土于安阳吴培文的祖坟,吴培文担心国宝落入日本人之手,是多次躲藏,有一次甚至想把鼎砸烂分块运走,大家发现把钢锯的锯齿都拉没了,鼎上才划出很浅的一点纹痕。后来又用铁锤砸,砸掉了一只鼎耳,幸好没有继续,否则今天我们就见不到了,到最后用膺品逃过了日本人的搜查。抗日战胜利后,1948年方鼎在南京展览,差点让蒋介石带到台湾。1959年方鼎被运到了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经我国杰出的历史学家、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亲自现场考证,确认为大鼎上的铭文“司母戊”三字,从那以后大鼎才有了自己的正式名称。这个历史故事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都津津有味的听着,不断的提出一些问题。学生们还加深了对青铜器的印象,也知道了对文物要进行保护。在学习《北洋军阀》时,教师可以讲一讲吴佩孚的故事,引导学生对其抗战胜利的贡献及意义等问题有所了解,学生会更为深入地了解军阀割据的利与弊。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合理穿插历史故事,是有利于促进历史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的。

  4.在课堂结束前利用历史故事进行补充拓展式小结

  历史课本中所讲内容不会将事件从头至尾呈现,教师要适当运用历史故事进行补充,帮助学生对事件了解得更详细。而那些简洁、幽默的历史小故事不仅会让学生记忆犹新,还有利于突出重点、巩固知识。在结尾时教师的一个适宜的历史故事犹如一场演出的压轴戏,会有余音绕梁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商鞍变法”这一课时,教材上有一段小字讲述了商鞍“徒木立信”的故事,目的是赢得百姓的信任,便于自己推行变法,但是最后商鞍受“车裂之刑”而死,学生们都感到很惋惜,认为刑法太残酷了。这时我问道:“商鞍被处死了,那么变法失败了吗?”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我讲了一个《史记·商君列传》中的故事,在秦孝公死后,秦惠王即位,反对商鞍的贵族诬陷他谋反,秦王就派出官吏逮捕商鞍,商鞍逃到边关打算住客栈,可是客栈的人却说:“按照商君的法令,留宿没有通行证人是要判罪的。”结果商鞍只能离开秦逃亡魏国。商勒在关键时刻却因变法害了自己,但另一方面却也说明了变法已经深入秦国各个角落,被广泛推行。商鞍死了,但是他的变法却推行开来,从此让秦国走上了富兵强国的道路,为将来的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课堂这样结束,能够促使学生加深理解教材内容。

  综合上述,历史课堂教学上要充分发挥历史故事的作用,让历史故事贯穿历史课堂教学。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知识面的目的,用深入浅出的小故事,化解教学重点和难点,运用恰当的历史故事巩固课堂知识。

  参考文献:

  [1] 文素芳.浅析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2012(10):220-220.

  [2] 周建华.听故事,学历史——浅析故事化教学在初中历史课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4):136-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