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过程 感悟思想——让学生经历“学数学”过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25
/ 2

经历过程 感悟思想——让学生经历“学数学”过程

陈雪利

浙江省温岭市松门镇中心小学

【摘要】数学学习的过程.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一、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活”起来。二、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把教师“藏”起来。三、暴露学生的失败过程——把错误“抖”出来。四、关注学生的成功体验——让学生“乐”起来。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而结果与过程的关系是教学过程面对的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所以我们的教学不仅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让学生经历

【关键词】策略 展示 暴露 关注 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段话:“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教学之本。”那么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而结果与过程的关系是教学过程面对的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所以我们的教学不仅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必要的体验,并不是不要结果。

《中国教育报》曾刊登题为《为了教还是为了学》的文章,介绍了这么两个例子;同样是教《元、角、分》内容的数学课,一位教师通过提问、讨论、检测和讲解等方法。从当堂提问和检测的结果看,几乎所有同学都能正确回答问题和做题,达到了教材规定的要求。而另一位教师发现大多数同学已经认识了元、角、分,并且教材上“元、角、分”和当前流通的人民币提出许多疑问或问题,接着老师让学生分组讨论他们提出的问题。从两节课来看,前者进口教材,完成了教材和大纲规定的任务,学生没有什么疑问,其本质就是重结果,既解决问题为止;而后者及时改变了教的内容,提出新的要求,让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其本质是突出教学过程和学生思考与探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试着“藏”起来,不做大教授。更不做大法官,做一名小学生,学生走歪了,傍边点一下,学生精彩了,大家欣赏一下,学生学得快乐,老师教得也快乐,由此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活”起来。

在教学中多给学生以放开手脚,自由游泳的空间。让学生说话、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猜想、讨论、交流、合作、参与、研究,体验成功。让每位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开放地探究,去再发现,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过程。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使全体学生真正活起来。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作了如下设计:第一步,猜想:让每个学生各拿出一个底4分米,高3分米的平行四边形纸片,要求说出面积和计算方法,然后让学生把这个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把它折成两个三角形,请学生猜想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第二步,操作:用6个三角形(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各两个)中的2个三角形任意拼摆成各种各样的图形,再要求拼成一个学过的简单图形。第三步,展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拼图,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第四步,交流:展示各种不同的思考方法。以上的教学过程是在活动中完成的,学生在操作和交流中,相互得到了启发,收到了“保底不封顶”的教学效果。

二、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把教师“藏”起来。

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想象、联想等活动充分思考,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奇思、妙想、创新精神的成长需适宜的土壤和环境。教师自己则巧妙地转向幕后,把学生推向台前,凡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替代;凡需小组合作解决的,就大胆地放给学生,多一些活动的余地。鼓励学生尽情思维,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有效地磨砺思维,最终能像“小发明家”那样独立解决问题。

例如,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本班51名师生准备去武夷山漂流,每条竹伐最多可做8个人,需租几条竹伐?”于是学生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除了用“51÷8”快速的解答法外,还有:(1)加法——对8进行连加逼近51;(2)用减法,从51连续减去8以逼近0;(3)用乘法,即努力去发现8与什么数相乘将是51;(4)由一部分学生这样想:6×8=48(人),8×8=64(人),6条船太少,8条船太多,比较合适的是租7条船;(5)由一些同学采取实验方法;借助学具操作,用小棒代表人,用圆纸片代表船,摆一摆,得知结果。

三、暴露学生的失败过程——把错误“抖”出来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错误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往往不是笔直的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我们把学生犯错的过程应看作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如果从“学生的发展为本”的个性化教育观看,过去那种严丝合缝、看似一帆风顺的课未必就是好课,因为他把学生的错误“隐藏”起来了,“剥夺学生犯错的权力就等于限制他们自由选择的意愿”,所以数学教学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同时,也要充分暴露学生的失败过程,把学生的错误“抖”出来。

例如,教学“工程问题”时,在学生已掌握工程问题的基本解法后,在练习中,我安排了这样一道题:“有一段路,单独修,甲工程队需1/3小时修完,乙工程队需1/4小时修完,如果两队合修需几小时修完?”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有的同学作出了1÷(1/3﹢1/4)=1的错误解答。教学时,我立刻否定这是个错误的想法。并把其作为促使学生反思的好材料,组织学生思考、辨析错在何处,为什么错,如何改错。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有的学生说:“甲队独修只需1/3小时,乙队独修只需1/4,两队合修却需 1/7小时,时间反而多了,这不合常理﹗”有的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和=合作的工作时间,这从道理上讲不通啊﹗”还有的说:“我们错在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缺少灵活的思考,对本质的把握。”…最终,学生将算式修正为1÷(1÷1/3+1÷1/4)。 一道错例,引发了同学们对所学知识的一场大讨论,学生在主动参与找错、议错、辩错、改错的反思中,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提高了自己的分析智慧水平,可谓一举两得。

四、关注学生的成功体验——让学生起来。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和创造精神得不到充分发展,他们更多体验到的是学习的辛苦和知识的神圣,认为数学太抽象、太枯燥。只有聪明的人才能学好数学,这些错误的数学观念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教师要努力创设“成功”情境,让每个学生在顺境学习中体验欢乐,在逆境探索中体验成功,从而感受自主探索的乐趣。当学生在探索知识过程中经历“磨难”后,突破重围有伟大的新发现时,这是一种强有力的和令人兴奋的情绪体验,学生品尝到自主探索带来的成功乐趣时,会产生再次追求这种情感体验的愿望。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等方法进行自主探索,并讲自己的发现写到黑板上,当第一位小朋友写上“我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时,其他小朋友的激情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再也按捺不住,纷纷走到讲台前写出自己的发现,这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黑板上又出现了:“我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我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我发现长方形会变形”、“我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对折后可以得到三角形和其它图形”课堂沸腾了,成了本课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进而让学生写出的各种发现中用红色粉笔圈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就完成了本课的板书。当学生回顾探究的过程,寻找自己的发现,欣赏自己的杰作时,脸上都表现出喜悦的神情,在自主探索中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

一个人在学习、生存、成长、发展、创造中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的、一种难以言语的丰厚汇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在教学中相信只要我们明确自己的教学目的,认真理解新课标和教材,是能正确处理好过程与结果、探究与接受的关系。


【参考文献

[1]《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

[2]《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摘自《小学教学参考》2020

[3]数学深度教学 [J].郑毓信 小学数学教师,2020年

[4]杨波.浅析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1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