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语用”,实现语文华丽转身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25
/ 2

落实“语用”,实现语文华丽转身

俞宣英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鉴湖小学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那么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下面我就以若干课例着手,谈谈我的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依托生活经验,丰富对字词的感性认识。

【片断1】

曾听过一位老师在执教苏教版二年级《识字8》时,其中一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师:(课件出示“包”)小朋友,谁来读这个字?

生:包

师:(课件出示“书包”)小朋友们,书包啊,是咱们的好朋友,那么你在生活当中还见过哪些包呢?

生:钱包,手提包,斜挎包等。

师:真不错,刚才小朋友们说的都是使用的包,那么,当包和食物交朋友的时候,还可以怎么组词呢?

生:荷包蛋,面包,小笼包等。

师:小朋友们,包还可以做动作。(课件出示:包书皮)还可以包什么?

生:包饺子,包粽子。

师:小朋友们,“包”字摇身一变,又变成了数量词。(课件出示:一包瓜子)一包――

生:一包话梅, 一包饼干。


【赏析】

新“课标”提出:“识字教学要求儿童熟悉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生活为学生的识字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识字来源于生活。其实,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其实已经掌握了不少字和词,只不过不会有意识地归类整理。有时候,学习语言文字,就需要一种“触类旁通”的能力,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交流,引导学生以他们的生活材料为背景,将“包”这一词的词性,通过组词,让学生明白了“包”字在作名词、数量词、动词等不同词性时,所蕴含的意义也是截然不同的。轻松而有效地生字教学,让原本枯燥的字词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会因此而觉得原来中国汉字是如此神奇。

叶圣陶先生认为:“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读到的语言文字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沟通起来,借助想象和联想,唤起学生鲜明的“内心视像”,才能使他们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我们应充分利用生活环境这一识字大课堂,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生活,自己去发现汉字的资源,感受生活中的汉字文化,领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还可以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创设课堂情境,增强语文课堂的实践活动。

【片断2】

有位老师在执教《我是什么》时,有一个环节是这样处理的:

师:小朋友们,云啊,会穿衣服。有时候我穿着白衣服,有时候我穿着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红袍披在身上。

课件出示白云图,并呈现文字:在晴朗的日子里,我穿着( ),人们管我叫( )。(生交流)

课件出示乌云图,教师让学生模仿着以上句式说话练习。

课件出示朝霞图,并呈现文字:早晨,我出现在东方,我披上了( ),人们管我叫( )。(生练习说话)

课件出示晚霞图,让学生模仿以上句式练习说话。

【赏析】

课文当中“有时候我穿着白衣服,有时候我穿着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红袍披在身上”,这个句子写得十分有趣,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学生也非常有兴趣,它为教学提供了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平台。这位老师巧妙地抓住了这一教学契机,运用图示的方法,创设了具体的情境,进行说话训练。学生形象地了解了“白衣服” 、“黑衣服” 、“红袍”指的是什么。可能学生较难理解“红袍”,,张老师先出示例子,早晨,我出现在东方,我披上了( ),人们管我叫( )。那么,学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朝霞,进而顺水推舟知道了晚霞,实现了图文并茂。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样的语言训练可谓是恰到好处,既理解了课文,又进行了言语实践,一举两得。教师在课堂上的任务就是有效地组织学生参与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的活动中去,而不是一种点缀。

三、 借鉴经典文本,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中高年级的孩子,在读写结合中,他们更多的是想写一写,展示自己独有的思维,这几位上课教师中都设计了一些仿写练习,比如一位老师在上《猫》这一课时,最后让学生试着写一写:

第一处:白鹅的性格很高傲,叫声____,步态____。

第二处:我最喜欢的动物是__,这是一种______的动物,它_______。

教师设计的时候,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让学生也来学着老舍的样子,描写自己最喜欢的动物。既巩固了课文,又创设了一次练笔的机会。又比如在执教《飞向蓝天的恐龙》时,根据课文中对恐龙种类的描写,可以设计一处仿写练习:

世界上的鸟类真是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鸟类__,有些鸟类__。

通过仿写,实现了练习的一个飞跃,让学生锻炼了文笔。我想:种种读写结合的方法,既是读写形式的结合,也是读写内容的结合,把课文的示范功能扩大,范例的示例频率提高,这有助于学生对范文的记忆,也有助于学生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咬文嚼字,品味课文语言的精彩

叶澜教授说过,学语文要把语言文字变得鲜活起来,变成孩子能够看得见能够理解的东西。说的明白一些,就是将文中语言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语文课应该让孩子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精彩。

《荷花》一文中对“冒”字的教学设计如下:

课文原句:“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师:你觉得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好?

换词理解“冒”:还可以换成什么字?

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体会,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

表演体会“冒”:荷花是怎样冒出水面的?谁能来表演一下?

激发想象,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它们想干些什么呢?(学生观赏课件后进行想象写话,然后全班交流。)

师小结: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大家看,一个“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了。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这是一种喜气洋洋的美!这是一种生机勃勃的美!让我们一起,像白荷花一样地冒出来!(学生起立诵读第三段)

我们知道,词语教学不能停留于表面,要把它们置身于一种积极应用的语境中,唤醒学生的记忆表象,激活他们的形象思维,让他们在实际的言语实践中触摸文字的厚度,感受文字的温度。该设计中,教师紧紧抓住一个“冒”字,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通过一系列的层层深入的问题,学生脑海中的“冒”是有着很形象的画面的,是丰满的有内容的。通过换词,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一个汉字想象成一幅图画。又借助多媒体进行想象写话,充分调动起了孩子的思维。而且理解了一个关键词,荷花那不同一般的,丰满的形态就形象地展现在了学生面前。这就是把握了全文的精神所在,这就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我想这应该是我们语文老师应该追求的境界。

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虽然并非仅仅局限于课堂,但是课堂作为主渠道。我们在教学中要将其作为重点,让学生能学以致用,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而教学更需要教师一份机智,去创造性地经营课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华丽转身。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