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创新力提升的影响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25
/ 2

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创新力提升的影响研究

陈晶晶

磐安县昌华公共建设项目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322300


摘要:增强城市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建成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抓手,也是中国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城市化因人口集聚、知识技术溢出、节约交易费用等效应能有力推动创新发展。具体到城市创新发展,就是要大力建设智慧城市。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创新力提升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智慧城市建设;城市创新力;提升影响


1、前言

伴随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城市化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的崭新模式———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实现数字国家、智慧国家的加速器。尽管关于智慧城市的内涵界定尚无定论,但有关智慧城市的实践从未停止。事实上,智慧城市旨在通过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分析、整合城市运行大数据,高效配置城市资源,实现智慧式城市管理运行,推动城市和谐可持续发展。


2、智慧城市建设与城市创新力提升的逻辑关系分析

虽然目前学术界和实践界尚未达成统一的智慧城市定义,但学者们所给出的智慧城市定义基本遵循“价值主张(政府部门治理城市的价值取向)→价值发现(发现现有城市治理中的不足)→价值创造(寻找问题解决方案)→价值实现(智慧城市建设)→价值体验(服务对象使用建设成果)”这样一种逻辑,其本质是城市治理的实践与认知之关系。每个城市的背景、发展愿景和面临挑战都是唯一的,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这些异质性。智慧城市建设要依据城市人口、历史、地理、经济社会发展和信息化基础等特征确定需求。因此每个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内容应该是异质的,很难给出一种适合所有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达成统一的智慧城市定义几乎不可能。但从城市治理实践与认知的关系来看,智慧城市建设是一系列源于实践的创新活动,在这个创新体系中,城市治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是原动力,技术创新是基础,制度创新是关键,知识创新是手段,人的创新能力提升是目标。城市是一种聚集经济,这种聚集能减少社会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但容易造成城市各个子系统间的不均衡发展,因而出现各种类型的“城市病”。“城市病”会促使人类去追求新的发展模式或寻找缓解措施,技术创新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直接诱发因素。技术创新通过制度创新的保障会加速知识创新并进而提升人的创新能力,而人的创新能力提升又会加速技术创新的速度。它们的关系如图1所示。

60ac8859415da_html_462ec13bc70513eb.gif

图1 智慧城市建设创新体系的逻辑关系

将智慧城市建设创新体系的逻辑关系整合为一个陀螺的主要原因包括:第一,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城市治理在不同阶段会面临不同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始于现有技术条件,所以技术创新是智慧城市建设创新逻辑体系的表层,是基础,是手段,是人类智能得以延伸的工具。ICT技术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但是它们不能自动创造价值。第二,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传统城市向智慧城市转型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将原来的分散系统建成一个连贯的散系统(system of systems)。以具体事件应用为导向的传统建设模式是今天城市信息化普遍存在“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普遍的主要原因。“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成为智慧城市建设必须攻破的难关,这不仅涉及业务流程的调整,还会打破现有利益格局,需要制度创新才能实现此目标。因此制度创新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保障,处于整个创新逻辑体系的幔层。第三,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数据-智慧”的过程。

Ackoff在1989年提出了“数据-信息-知识-智慧”(以下简称DIKW模型)的金字塔模型,该模型阐述了从底层数据到智慧的价值增值过程。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基于大数据应用而优化各类决策者决策行为的过程。借助ICT技术与设备,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会不断发现、扩散和创新知识,这些知识将指导智慧城市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因此知识创新处于智慧城市创新逻辑体系的核心层,智慧城市之所以“智慧”的关键在于通过大数据发现新知识。第四,人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根本。虽然没有统一的智慧城市定义,但学者们给出的智慧城市定义大致可以分成“以人为导向”和“以技术为导向”两类,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才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根本任务。智慧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人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随着人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智慧城市将会出现2.0、3.0、4.0甚至更高版本。因此,从技术创新到人的创新能力提升是个双向影响的过程。


3、智慧城市建设对策

第一,智慧城市建设政策应具有异质性。每个城市的背景、发展愿景和面临挑战都是唯一的,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这些异质性。上述数据分析智慧城市建设效果会因城市规模和政治地位不同而具有异质性。智慧城市建设要依据城市人口、历史、地理、经济社会发展和信息化基础等特征确定需求。因此每个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内容应该是异质的。从2010年至今,中国已有30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启动了智慧城市建设,其中213个出台了规划、方案等相关政策。已公布的建设方案表明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内容严重同质化,这已成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在制定智慧城市建设方案时应立足实际情况,认真梳理需求,制定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

第二,提升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市民参与度。国内外学者对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市民参与进行了大量研究,学者们一致认为市民参与是智慧城市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市民参与可以分为被动参与和积极参与,被动参与主要是指市民作为智慧城市建设成果的使用者和数据生产者,而主动参与主要是指市民以“共创者”或“共产者”身份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全过程,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智慧城市治理模式。由此可知,市民参与贯穿于智慧城市“六极”的每一个方面,直接关系到智慧城市建设的效果。上述数据分析表明,目前我国地级以上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效果主要体现在智慧政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既与政务服务的公共属性和强制属性相关,又与社会各界对智慧城市的理解相关。有学者指出市民获得感低已成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导致市民获得感低的直接原因就是市民参与度低,因此提升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市民参与度是各地智慧城市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第三,根据“投入-产出-结果-影响”(IOOI)的逻辑制定智慧城市建设效果评价标准。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由于每个城市面临的背景不同,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和内容具有异质性,所以我们不能采用同一标准来评价智慧城市建设效果。上述数据分析结果可能与每个城市所处的智慧城市建设阶段不同有关。不同智慧城市建设阶段所对应的建设效果评价标准也应不同。根据联合国经济发展署提出的项目评价方法,结合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实际情况,本研究建议按照“投入-产出-结果-影响”的逻辑制定智慧城市建设绩效评价标准。按照IOOI逻辑评价智慧城市建设效果能解决因智慧城市定义不统一而造成的建设效果评价困难。


4、结语

向智慧城市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受诸多因素影响,较强的智慧城市政策不一定会明显提升城市智慧指数也不一定带来积极的建设效果。在我国当前实施供给侧改革发展战略,扩大内需、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应加大智慧城市建设,以服务城市创新化发展,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吴标兵,林承亮 . 智慧城市的开放式治理创新模式: 欧盟和韩国的实践及启示[J]. 中国 软 科 学,2016 ( 5) :55-66.

[2]石大千,丁海,卫平,等 . 智慧城市建设能否降低环境污染[J]. 中国工业经济,2018( 6) : 1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