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创业教育文化构建及创新研究

/ 2

基于高校创业教育文化构建 及创新 研究

邱喜阳 张海静

山东协和学院

    要: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已取得显著成效, 大力推进双创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是由于忽略了创新创业教育文化的本性, 忽略了双创教育除了作为个体知识实践化的一部分, 更重要的是可以形成创造性的意识、思维和方法, 因此, 我们面临价值文化冲突、政策导向偏重、风险规避及群体心理干涉等制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问题。本文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构建出发, 通过创新创业文化与双创实践各要素的相关性研究和创新创业文化教育机制研究, 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构建的新模式, 形成可以具有长效机制、可推广的创新创业教育新范式。


关键词:高校; 创业文化; 创业教育;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高校的创业教育已成为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目前,高校的创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并逐步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高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使命。因此,在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程中,探索高校文化体系的建设,对于更广泛地提升创业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自2014年, 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以来, 全国30多个省市以政府或者教育部门名义, 研讨并制定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向社会公布并广泛采纳社会意见。国内部分高校, 开设创新创业专业, 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大量的创客空间, 创业孵化基地和校企创业园区建设并投入使用;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代表的, 面向大学生开展的双创赛事已达百余项。可见,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完成了从理念到实践, 从实践到认知的过渡, 双创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根据双创教育“洋葱模型”, 可将创新创业教育分为表层双创教育、中层双创教育和深层双创教育, 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扎根表层, 突破中层, 触碰深层, 但是由于忽略了创新创业教育文化的本性, 忽略了双创教育除了作为个体知识实践化的一部分, 更重要的是可以形成创造性的意识、思维和方法, 因而, 教育对象上由“精英化”转向“广谱化”, 缺失了“社会化”, 教育导向上由“知识灌输”转向“素质提升”, 缺失了“文化建构”, 教育形态上由“情景”创设转向“实践”指导, 缺失了全过程“实战”, 教育理念上由重“技能”锻炼向重“意识”提升转变, 忽略了“精神”的培育, 没有从创新创业的文化生成本性出发进行设计和实施, 缺乏应有的文化根基。


2文化自信对于高校创新创业的教育的作用

2.1传承中国文化,为创新创业引导方向

传统的高校教育过于重视对学生技能的培训,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创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祖国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创新创业项目最初由国外引进而来,从而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非常喜欢借鉴国外的经验,忽视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这非常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高校的学生在进行创新创业项目时忽视了中国的实际,文化自信能够帮助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引导方向。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且涉及多个方面,非常有利于为学生的创业指引方向。而且,学生在传统文化中进行创新创业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让学生使中国的传统文化散发新的活力。

2.2创建中国品牌,为创新创业落实落地

创新创业并不是一个口号,而是需要学生结合实际开展实际的创业项目,从而才能够让学生的想法落地。文化自信让学生的想法更加符合实际,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创造中国的本土品牌。无论是在服装还是其他方面的产业,中国的品牌建设一直处于落后的地步。文化自信也非常有利于高校学生利用创新创业的项目创建属于自己的品牌。随着社会的发展,品牌为企业带来了口碑和经济。中国的很多企业在发展中都开始转型品牌建设,建立属于自己的品牌。当学生对中国的文化比较自信时,也会愿意创设属于中国自己的品牌。

3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构建与实践路径研究

3.1 创新创业文化与双创实践各要素的相关性研究

从创业态度、创业知识, 创业文化三方面衡量创业素质, 并从创新创业文化的隐性表达方式出发, 通过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创新创业教育制度及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实证考察, 研究双创文化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的调节作用, 构建创新创业要素矢量关系网。以四川大学软件学院学生为样本, 通过统计问卷数据, 采用分层回归分析等方法检验变量之间的关系, 为后续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构建和机制创新提供依据。

3.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构建的新模式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文化教育的实现路径和实践构建研究需立足于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 内涵的主旨是形成促进创业的文化基因, 从创业理念、创业精神、制度建设等方面, 进行个性化特征的建立和创造, 促进学生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外延的主旨着力于高校创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对接, 旨在营造有利于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的文化氛围。外延文化直接影响着内涵文化的形成, 内涵文化直接影响着创业教育的开展。高校通过构建基于社会层面的文化支持、教育内部的文化衔接、高校教育的文化引导, 协同双创的文化认同四个层面, 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构建的新模式, 形成可以具有长效机制、可推广的创新创业教育新范式。


此外,高校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利用大学出版社、学报、期刊、各类媒体,搭建文学艺术创作平台,推进繁荣文化产业的重要基地,使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在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等领域,用自己的激情和才华,积极从事文学艺术创作,讴歌这个时代的真善美,讲好中国故事,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社会公德,建设新文化。

参考文献

[1]王成名2017《文化自信视阈下高校创新文化发展的现状与思考》,《创新与创业教育》第5期。

[2]黎会友2018《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黑河学院学报》第4期。

[3] 李家珉.高等教育要肩负起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重任[J].思想理论教育,2011(11):18-23.

[4]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5-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