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络协定方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护理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26
/ 2

通络协定方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早期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护理研究

黄蓉

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湖北省宜昌市 430000


摘要 目的:观察通络协定方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将86例早期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降糖、降脂及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观察组于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通络协定方和穴位贴敷治疗。评价2组患者干预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临床疗效,检测2组干预前后空腹血糖水平。检测2组干预前后踝肱指数(ABI)和足背动脉搏动指数、足背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2组干预后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干预前,观察组干预后空腹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2组干预后ABI、足背动脉搏动指数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2组干预后足背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高于干预前,观察组干预后足背动脉平均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0.70%,高于对照组69.77%。结论:通络协定方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血液流变性,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防止管腔进一步狭窄,效果显著且安全。

关键词: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通络协定方;穴位贴敷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8年1月—2019年1月86例早期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各43例。观察组男27例,女16例;年龄34~75岁,平均(57.9±4.2)岁;病程1~7年,平均(4.7±1.3)年。对照组男28例,女15例;年龄33~76岁,平均(58.3±4.3)岁;病程1~8年,平均(4.9±1.4)年。1.2研究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降糖、降脂及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如戒烟戒酒、严格控制体质量、积极指导其进行合理的运动,开展糖尿病健康宣教,同时制定血糖和血压控制目标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通络协定方及穴位贴敷治疗,通络协定方处方:鸡血藤20g,桑枝、丹参、威灵仙、伸筋草、肉桂、海桐皮、桂枝、透骨草各10g,花椒、红花各5g。每天1剂,水煎服,早晚各1次,每次200mL,每天2次,7d为1个疗程。穴位贴敷处方:黄芪、赤芍、肉桂、丹参、葛根各10g。研磨成细粉,采用白醋调匀,选取肾俞、气海和意舍为主穴,配以上巨虚和环跳、足三里、太溪及太冲,将药敷于上述穴位,采用医用胶布固定,4h后取下,每周5次。2组均治疗4个月。

1.3观察指标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评价2组干预前后临床疗效,症状分为无、轻、中、重,分别以0、2、4、6计分。空腹下采集患者血液2mL,检测2组干预前后空腹血糖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2组干预前后踝肱指数(ABI)和足背动脉搏动指数,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

2、结果

2.12组干预前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见表1)

表12组干预前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60add67083b63_html_74561d084ee5022.gif ±s)

组别

时间

例数

空腹血糖(mmol/L)

糖化血红蛋白(%)

对照组

干预前

43

9.79±1.14

7.01±0.82

干预后

43

7.79±1.37

6.42±0.57

观察组

干预前

43

9.85±1.03

6.95±0.76

干预后

43

7.23±1.28

6.07±0.49

2.22组干预前后ABI、足背动脉搏动指数比较(见表2)

表22组干预前后ABI、足背动脉搏动指数比较(60add67083b63_html_74561d084ee5022.gif ±s)

组别

时间

例数

ABI

足背动脉搏动指数

对照组

干预前

43

0.71±0.11

5.79±1.42

干预后

43

0.76±0.13

7.49±1.96

观察组

干预前

43

0.68±0.12

5.82±1.38

干预后

43

0.82±0.15

8.58±2.34

2.32组临床疗效比较(详细参阅表3)

表32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43

13

17

13

69.77

观察组

43

24

15

4

90.70

X2





8.160

P值





0.017

3、讨论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是当前各学者及临床医学者所研究的重点,该疾病影响因素较多,且发病机制复杂,尚未完全清楚其具体发病机制,从而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困难。有研究表明,高血糖可促进黏附分子表达和诱导内皮细胞凋亡,从而致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加速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进展。血脂异常是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高危因素,其可通过损伤患者动脉内膜来增加黏附因子表达,最终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所以西医主要以降压、降脂、降血糖及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为主,尽管西医治疗取得一定效果,但临床研究证实西医治疗存在较多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良反应,从而降低患者耐受性,影响治疗效果。

中医无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具体病名,然根据其临床症状和特点可将其划分为痈痹、筋疽及血痹等范畴。痰瘀滞络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存在紧密联系,消渴初期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日久则气阴两虚,气虚则津液和血液运化失常,痰浊、瘀血内生,阴虚则虚热内生,灼津为痰,阴虚则血液黏滞,最终致痰浊、瘀血。所以治疗应以通络、化痰、祛瘀为主。本研究采用的通络协定方具有祛瘀、通络、化痰等功效,其组方中丹参具有活血祛瘀及通经止痛效果;鸡血藤具有活血通络功效;桂枝、肉桂可温经散寒,辛散温运而止痛;桑枝、威灵仙、红花、海桐皮可祛瘀通络,温煦而推动血运;伸筋草、透骨草、花椒可疏经通络,透皮作用强,可引药入内,直达经络,诸药合用可温经通络、化痰降浊、活血舒经等。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丹参中多种成分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调节脂代谢紊乱等来减少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延缓动脉粥样硬化。鸡血藤具有抗炎和镇痛效果,可降低患者全血黏稠度等;桂枝可扩张患者血管,促进发汗和镇痛等;伸筋草、红花及丹参等活血祛瘀药物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患者血液黏稠度,进而改善局部微循环以促使血液通畅。所以本研究辅以通络协定方口服可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下肢血液循环,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配以中药穴位贴敷,其中黄芪可益气固表,丹参和赤芍可清热凉血祛瘀;肉桂可温通经脉,散寒止痛;葛根可清热生津;辅以白醋可提升活血益气通络功效。本研究采用中药辅助治疗可促使患者血脉畅通,络通则痛止,从而解除患者肢体不适感,改善其血液循环,进而阻止病变进一步发展。

综上所述,通络协定方联合穴位贴敷用于临床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中具有显著效果,且安全性高,但本研究时间短且样本小,因此对于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潘育红,程璟,蔡惠丹.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J].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2020,6(02):177-179+188.

[2]史晗冰,刘建光,李跃飞,徐靖华,李圣.松龄血脉康胶囊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足早期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临床观察[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9,31(11):101-104.

[3]衡绿果.早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疗效[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9,19(04):72-74.

[4]庞莹.通阳益气化痰逐瘀法联合吴茱萸穴位贴敷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研究[J].光明中医,2018,33(17):2476-2478.

[5]李永红.彩超对2型糖尿病并发下肢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15):16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