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理念下初中德育工作的开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26
/ 2

生态理念下初中 德育工作的开展

郭小丽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公兴初级中学

摘要:生态理念下德育工作体系包括如下内容。一是转变课程结构。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和准绳。以课程统领的德育更有针对性、实效性,课程化德育铺就成人路。二是创新活动设计。生态体验是一种崭新的德育模式,“一次体验胜过百次说教”,实现由理论性灌输向活动体验模式转变,系列化的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参与是德育途径与方法创新的必然选择。三是强化实践体验。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互惠共生的,各要素实现和谐与平衡就能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系统。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只有通过社会实践参与这一生态系统,才能实现社会性成长。

关键词:生态理念;初中德育;工作

一、生态理念下德育工作体系内容

(一)转变课程结构:借鉴生态“关系”理念,使德育内容课程化

学校将离散的、随机的德育内容以个人与自己、他人、自然、社会、集体、家乡、国家、世界的关系为纲,从八个维度来设计三年德育课程内容体系。按月设计德育课程主题,将年度德育目标按“三二三四”的序列分解到每个月实施,各年级的层级要求螺旋式上升,即善待自我、善待自然、善待社会;融入世界、融入社会;学会关心、学会感恩、学会尊重;爱自己、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比如,学校在引导学生学会处理与自己的关系时,可将初中阶段的自我价值实现分解到三年:七年级起跑———成功在脚下,八年级跨越———信念在心中,九年级冲刺———胜利在前方。按既定的德育课程序列,尝试用陶艺减压课、游戏拓展训练等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用缅怀革命先烈、走进名人故里等方式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二)创新活动设计:以生态体验为路径,使主题教育系列化

在德育系列活动开展过程中,学校以“学年度”为周期,按月设计德育主题教育活动,逐步构建德育活动的实施体系。如某学年上期的主题确定为“爱集体、爱祖国、融社会、融世界”,就可以分四个月进行系统实施。在教育学生学会与“集体”关系的处理时,分解为“我爱我班”“我爱我校”“我爱我家乡”等小主题。在教育学生学会处理与国家的关系时,创造性地将一支学校国旗护卫队变成24支班级国旗护卫队,学生在轮流执行护旗、升旗任务的活动中体验、升华爱国主义情感。在教育学生学会融入社会时,强调讲规则的同时培养社会责任感,开展“我跟爸爸妈妈去上班”等职业体验活动。在教育学生学会处理与世界的关系时,开展模拟联合国体验活动,开发《国际理解教育文化礼仪读本》,将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列入课表,聘请专任教师和家长导师上课,并将该课程学习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二、创新性构建德育生态体验模式

一是变革管理思维。学校德育离不开制度管理。如果按照企业管理的方式来管理学生,对德育工作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和评价,必然采用管控方式,缺乏人文关怀。二是着力文化浸润。文化是一种隐形的力量,具有德育引导功能。校园文化要贯穿“尊重人、发展人”的主线,绿化、美化、净化和智能化的校园环境才能熏陶人,激励性的“三好优干+群星闪耀”评价才能鼓舞人,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讲文明、讲礼仪”的精神文化才能感染人。三是促进教育协同。学校是德育的主要阵地,但校园是相对封闭的,把学生束缚在校园里,禁锢在课堂上和书本中,让学生不加思考地接受既定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其本身是缺乏道德意义的。家庭和社会也是教育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家庭是学生成长的基础环境,父母要扣好孩子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社会各界也需与学校一道协同育人,才能形成开放的德育大课堂。

(一)变革管理思维:借鉴生态“适应”理念,使德育管理人文化

德育管理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指向的是人的可持续发展,德育也理应充满温度,不能靠单纯管理、单向灌输和单一评价,而应唤醒、激活并鼓舞学生。尊重学生主体性和生命独特性、多样性的德育才能直抵学生心灵,从而启发其道德自觉,唤醒道德良知。

学校在德育常规管理中应更多考虑从积极的、肯定的角度出发,采取鼓励、倡导等德育手段,注重对学生自我生长的引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适应过程中得到发展。某校将校园分成若干个管理责任区和岗位,将劳动服务班、学生会干部、团员学生安排到相应岗位,利用课余时间到岗履行“卫生保洁、纪律监督、礼仪示范、安全提示、公物管理”职责,推行“学生会干事、预备团员岗位锻炼制度”,为校园德育常规管理构建起一个网格化的自组织动态管理系统,实现以人为本的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校园生态动态平衡。

(二)着力文化浸润:借鉴生态“互动”理念,使养成教育生活化

养成教育不是向学生强加一套外在的规范体系,管理更不是充当强迫服从这些规范的工具和手段。德育主体与德育客体处于紧张、对立的态势,人际互动关系被打断。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学生成长规律的复杂性,站在学生需求的角度,遵循“情通则理自达”的互动原则,运用合理、恰当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真切体验、实践磨炼的过程形成习惯。

(三)促进教育协同:借鉴生态“整体”理念,使育人体系立体化

学校可借鉴生态“整体”理念,整合家庭和社会的潜在德育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力量育人,构建立体化协同育人体系,形成了“家庭熏陶、学校教育、社会锤炼”的新格局。比如,有的学校开设家长学校和家风银行,经常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举办家长线上线下论坛,邀请社会各界精英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探寻出一条“家校社”共育之路。为破解社团活动课程师资不足的难题,学校聘请家长导师成立社团家长导师团,各行各业的精英抽出时间为各个社团的学生上课,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拓宽眼界,让学生在与社会各个行业的家长交往中实现社会性成长。

参考文献

[1] 程红艳.生命与道德——兼从生命的角度谈道德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03):56-60.

[2] 朱国芬.高校生态德育的发展理路[J].教育评论,2011,(03):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