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材料与生活素材关系正确处理以发挥思政课育人功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26
/ 3

时政材料与生活素材关系正确处理以发挥思政课育人功能

曾雪刚

广州市铁一中学番禺校区

【摘要】新时代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服务于高等学校尤其是高水平大学选拔合适人才的高考呼应时代发展需求,提出“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旗帜鲜明的回答了“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这些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基于政治学科主干知识的相对稳定性,而时政热点的“岁岁年年又不同”,生活素材日久弥新却不宜选取。有些人习惯把时政素材成为“新”,生活素材称为“旧”。那笔者在实践教学中尝试“新瓶装旧酒”、“旧瓶装旧酒”的方法,目的只有一个“酒香”---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注重思维生成,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字】 新瓶装旧酒 旧瓶装新酒 功夫在酒香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2019年3月习主席在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座谈会发表讲话,他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培养什么人涉及到教育的目标,怎么培养涉及教育的方法,为谁培养涉及教育的任务。就教育目标上,新课程改革下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在学科教学中去形成、凝练、提升学科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那么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所谓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目标明确了,关键是方法手段问题。目标引领方法,方法凸显目标。所谓教无定法,具体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在培养学科核心素养问题,不可能在所有的课堂四个素养都囊括,不应求全而不分主次。同时,在当前高考选拔人才仍然以考试分数为主,传统应试教育中应试技巧和应试能力的培养也必须在教学中贯彻落实。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好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平衡,我想一个不能提高学生成绩的“素质教育”也是耍流氓的表现。再者,政治课本身学科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高度性,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对其他学科二样可能会离得有点远。那么如何让枯燥无味的政治课散发知识、逻辑、生活的趣味呢?

一、“新瓶装旧酒”。基于素质教育国家要求、应试教育社会需求、魅力课堂的学生需求的探索,有些教师尝试了一些课堂模式------一案到底(议题式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这里的议题、案例就是“新瓶”,承载的是我们核心主干知识,这是“旧酒”。一案到底(议题式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简而言之,就是一个课时用一个案例来贯穿,以时政材料为载体,通过设问、教师引导分析、学生的讨论等几个部分巧妙的得出课本的原理结论。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1、素材话题统一,在有限的时间内减少学生处理一些繁杂、无效的信息,集中力量就一个话题、热点作出深入思考。2、时政热点分析之间具有一定的共性,在充分把握一个热点的学习方法有利于让学生举一反三,对其他的时政热点也能做迁移理解。3、案例都是最新时政,用这种时政作为教学载体,设定教学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契合学生学习需求,提高教学的参与度。体现政治学科的时效性、针对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等。这种模式有点不足的地方在于当前发生的时政热点与授课的课程内容不一定能良好的匹配,那么为了迁就课程内容,可能要对时政热点进行阉割;或者为了迁就时政热点,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再者,时政热点的发生、发展、影响会有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有些热点材料的真实性与价值型的问题也需要综合考虑。这在客观上会增加教师备课的困难和效率。

二、“旧瓶装旧酒”。如何更好的解决这个矛盾并能落实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要求呢?最关键还在于对“一案到底”这个案的解读。教学所需要的案例是不是只能是时政热点?还是其他的方面的素材也行呢?选用的标准是什么?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的基本属性备课为例,在备课过程中发现用时政热点去贯彻整个课堂,会有这些问题:时政中的新专业术语学生不一定弄明白,大众化的时政和课例联系不够紧密。在小学科老师通常教学的工作压力下,全心思放在时政热点的甄选、优化不太现实。这种情况下,启发自己不能搞“一刀切”,要针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难易程度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情景。时政热点是案例,生活素材也可以是案例,只要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公共参与意识、法治意识,养成严谨、科学治学态度的案例,都是符合培养核心素养的要求的。这里在备课过程中就需要解放思想,不固守成规。“旧瓶”也可以大胆的采用,只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只要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喜欢参与进课堂,就是一个好东西。“旧瓶”装旧酒未尝不可以。所以笔者就以教师(我)、学生(冯xx)之间的师生关系展开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这两者之间的内在奥秘。以矛盾的概念为例具体讲讲如何把日常生活的经历转化为课堂教学的素材。在讲矛盾概念之前,先给学生讲讲矛盾的这几个基本概念:矛盾一方、矛盾另一方、矛盾统一体。在我和冯xx同学这个关系中,我是矛盾一方,冯xx同学是矛盾另一方,两者统一于教学这一过程中。那么我和冯xx同学的矛盾体现在哪里呢?我是教的一方,冯xx同学是学的另一方。我和冯xx同学的矛盾体现在教与学的矛盾。具体表现在没有我的教,冯xx的学在此时此刻也无所谓存在。当然没有学也无所谓教。所以教与学是相互依赖的,这个就是矛盾的同一性。通俗点来说,同一性可以表达为你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你。再深入问学生,从教的角度来看,谁是主导?从学的角度来看,谁是主体?由此得出结论:同一矛盾的双方地位和作用各有不同,具有特殊性。那么矛盾双方除了相互依赖外,有无其他的关系呢?在此时此刻,老师就是老师,不同于学生;学生就是学生,不同于老师。两者相互区别,这是矛盾的斗争性的一种表现。简而言之,就是你不同我,我不同你。那么可不可以学生是老师,老师是学生呢?在某一些领域,老师会变成学生,向学生学习。学生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取得教师资格证走上讲台成为老师。所以,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矛盾的同一性除了相互依赖这一方面外,还有相互转化这一方面。矛盾的斗争性除了相互区别对立这一面,还体现在哪呢?因为教师与学生天然的不同,教与学也是不同的,两者存在你离开我,我也离开你的趋势。而这种相互排斥的属性也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表现。由此得出矛盾斗争性包括了相互区别和相互排斥两个方面。由此往后展开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教学也比较容易了,比如说矛盾的普遍性,可以从我(教师)和哪些人存在这种相互对立排斥、相互依赖转化的关系呢?从横向看:

程xx(级长) 父母


父母--------我(教师)--------冯xx(学生)-----刘xx(同学)



妻子 妹妹

从纵向看,现在参加工作的我有以上诸类矛盾。再试问下,小学时的我,中学时的我,大学时的我,分别有哪些矛盾?由此可以得出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在实际教学备课中,其实生活经验中的案例也不全能匹配课程学习内容。那么如何将时政案例和生活事例有机结合起来,让教学既有高度也有温度和接地气呢?

三、功夫在“酒香”。时政素材也好,生活素材也好,只要能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符合高考评价体系,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就是好“瓶”,也是好“酒”。

在备《价值与价值观》这一课中,刚好是四川凉山发生了森林火灾。全国上下感叹水火无情,也对救灾中牺牲的英雄战士这种无畏无惧、舍生取义的精神深深敬佩。举国上下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去悼念他们,那么我也想以自己的方式去悼念他们。让他们的精神在学生身上永远传承下去。

第一、时政材料的选取.选取时政材料的逻辑依据是以课本的内容逻辑为准的。课本在《价值与价值观》这一课中,知识逻辑是价值的含义----价值的创造----价值的评价-----价值观的含义------价值观的作用。基本逻辑是知道并理解什么是价值,懂得人与物的价值的区别,从而作为人如何去创造价值和评价价值。评价价值大小而形成的价值观对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时政材料四川凉山森林火灾的发生,容易选取的材料是救火人员面对生命危险,英勇灭火。这个材料去切合价值观知识点比较容易,但是去讲价值这部分就不太容易。救火除了是救火人员的本职或者精神使然,那么站在国家角度,是否凉山这个地方有什么重要的资源需要保护呢?查询了资料发现,2004年,我国碳汇工作开始起步。国家林业局已将广西利用世界银行生物碳基金开展的造林再造林项目作为碳汇试点实施。四川、云南也在利用保护国际筹集的资金,启动碳汇试点工作。四川碳汇试点其中一个很大的点就在四川凉山。由此延伸开来,凉山地区的其他资源也相对来说比较丰富,对我们人来说,应该会有很多社会、经济、政治、生态等功能。那么这点上,就能利用时政材料解决价值的概念问题了。这样以课程内容的逻辑顺序,辅之以时政热点发生、发展、背景等综合要素的追问和思考,从而将时政热点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选好素材,理顺课程内容顺序。接下来要解决每个考点的突破问题。如果单靠时政热点的材料不能充分论证考点结论,那么需要利用好生活素材来佐证。比如,凉山的水、森林对人具有满足解渴、呼吸等需要。这是说凉山水、森林对人有价值。这是哲学讲的价值在自然界的具体表现,而哲学上的价值具有普遍性和高度概括性。那么就需要从社会、思维两个领域举出典型的案例来说明。这时就需要从生活中提取素材。社会方面,粉笔对老师有什么作用?别人的表扬对其有什么作用?思维方面,马哲对人有什么作用?从而得出哲学上讲的价值和具体生活中讲的价值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然后再对生活素材进行分析类比,粉笔对老师有满足书写的需要,对厨师具有满足书写的需要吗?表扬对A具有满足被认可尊重的需要,对B就一定具有满足被认可尊重的需要吗?由此得出结论:价值与事物的属性和主体的需要有关系。当时政热点素材太单薄的时候,就需要生活素材去补充论证。

第三、注重过程推导,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个问题是解决我们利用时政材料和生活素材的目的问题。不是为了博得学生的猎奇心,不是为了满足学生对时事的求异心理。而是为了弘扬正能量,贯彻教育思想,培养具有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学生。培养不仅思想正,还会运用正确思维方法在应试考试中获得高分的学生。

最后,提自己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在处理好时政热点与生活素材的关系上应正确把握好几个原则。

第一、解放思想与是实事求是相统一的原则。解放思想是指对案例选用方面,需要避免单一化和绝对化,从而走向本本主义和形式主义。而是需要围绕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学生能力要求,以课本原理为基点,采用适合的、尽量统一的素材去突破课程重点和难点。所谓实事求是是指时政热点要真、经得起考验,重点难点的解读要透彻,分析到细致,能真的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考点。做到材料与重难点相统一相一致。材料承载原理,原理贯彻材料。

第二、多关注点过程方面的教学,少一点结果方面的浪费。也就是说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成而非为了教结果而教结果。在教学的时间上,多花一点时间在过程的推导和论证中,可以少花一点时间在结论方面。在教学效果的检测方面,多选择一些考查学生思维过程的题目去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少一点通过记住结论,乱编材料就能得分的题目。同时,作为政治学科,是一门文科科目。必要的主干的原理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还 是需要去通过背诵刻录在脑海里的,也需要学生去梳理好知识网络,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素材的选取是进行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不管是“新瓶装旧酒”,还是“旧瓶装新酒”,关键还是“酒”要香。正确把握好了时政素材(新瓶)与生活素材(旧瓶)的关系,才能更好的践行学科素养,发挥好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培养好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参考文献:

【1】习近平,2017年10月27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网址:http://news.cnr.cn/native/gd/20171027/t20171027_524003098.shtml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