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翻转课堂”的家庭趣味实验——以《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26
/ 2

基于“翻转课堂”的家庭趣味实验——以《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为例

张兰英

湖北省 云梦县曾店镇初级中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疫情期间,在云课堂的教学形式下,由于受实验器材、实验场所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实验操作受到制约,实验教学往往只能以教师播放已有视频资源的方式呈现,这不仅不能给学生带来最直观的感受,使学生的实验技能得到有效落实,还使整个课堂显得枯燥无味。此时,基于“翻转课堂”的家庭趣味实验正好弥补了这个缺陷,让学生在家里做化学实验成为现实。

一、课前准备:完成信息传递

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是“翻转课堂”模式的关键环节,是学习目标有效达成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在此环节中,学生积极、合理安排课下时间,以完成老师事先安排的课前任务。课前任务的形式包括观看视频、学习知识点、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完成试题作业等内容,通过这一系列的自主学习完成知识层面的信息传递。

在学生学习《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时,老师利用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查询家庭中经常接触到的“酸”有哪些,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属于碳酸盐,如果将酸和碳酸盐混合在一起,它们会发生什么反应。由于对新知识的好奇,学生查阅资料的劲头很大,有的通过网络搜索、有的通过查阅书籍的方式了解相关知识,他们如饥似渴,尽情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为翻转式家庭趣味实验课堂的开展做好铺垫,开启趣味化学之旅。

二、课内翻转:促进知识内化

知识的吸收与内化是整个翻转课堂教学开展的主要环节。在课前准备时,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完成了知识层面的信息传递,教师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和预设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实际困难,在互动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有效的帮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相互交流触发思想火花的碰撞,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内化。

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调动学生积极性,老师采用了情景导入、合作探究、自学讨论,类比推理的教学流程来进行教学。

1.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巧妙地导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引入谜语:“左边月儿弯,右边月儿圆,左边能取暖,右边能助燃。打一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化学式)”导入新课。学生们开始一句一句的分析,讨论的津津有味,争先恐后的说出自己的答案:左边月儿弯,能取暖,是碳(60adf1455ca33_html_3447fd6c8f7f99fc.gif ),右边月儿圆,还能助燃,是氧气(60adf1455ca33_html_cb0f6772c855b977.gif ),学生们恍然大悟:这不就是二氧化碳吗?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自然引导学生进入下一环节。

  1. 自主研讨,确定实验流程

实验开始前,老师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适时提问和总结,引导学生自主归纳,从而确定实验的反应原理、反应装置和操作步骤。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学生初步选定实验药品应为含有相同元素的碳酸盐类物质。但是碳酸盐类物质和盐酸反应时都会有二氧化碳产生,那么哪组反应最适合用来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呢?由于无法拿到实验室药品进行现场演示,笔者选择使用教学视频资源播放大理石与稀盐酸、稀硫酸、碳酸钠、稀盐酸的反应实验,让学生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为了不错过任何一个微妙的变化,学生全神贯注、反复多次的观看视频,通过引导学生从反应速率、产物纯度和操作的简便性等方面分析讨论,得出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应该选择大理石与稀盐酸。

接着趁热打铁,老师类比制取氧气时装置的选择方法,引导学生从药品状态、反应条件及生成气体性质等方面分析,选择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装置,并归纳出实验室制取气体选择装置的一般方法。再次播放大理石与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视频资料,学生仔细观察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讨论确定了制取二氧化碳的步骤。

3.类比推理,化学实验家庭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实验教学在整个化学教学中至关重要。家庭实验作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一种,以家庭中学生熟悉的事物为基础,可以解决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得出一些生活小常识。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想将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实验家庭化,同样需要选择药品、确定原理、选择装置、制定实验步骤。在家庭实验环节,学生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例,类比分析,将相关知识迁移到家庭中实施。教师充当协助者的角色,在学生遇到问题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同时,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不对实验方案做硬性规定,给予学生更大的发挥创造力的空间。

比如,确定实验方案时,只要保证材料是廉价易得、经济环保、安全无毒的情况下,鸡蛋壳、食用碱、白醋、可乐等都可以用来做实验。学生自愿分成3个大组,三组方案同时展开实验。

组别

碳酸钙

A

鸡蛋壳

白醋

B

食用碱

白醋

C

鸡蛋壳

可乐






每组的成员线上建群,在群里交流自己在家制取二氧化碳的进度以及实验现象,遇到困难时,学生们互帮互助,自主讨论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学生情绪高涨,兴致勃勃。在学生遇到自己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时,再请教师给与指导。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问得最多的问题是:如何密封?他们在操作过程中发现家庭中选用的实验装置不能密封,很容易漏液,从而导致操作失败。老师将此问题作为该实验的改进点在班级群里提出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一起想办法来解决问题。

有经验的学生提出用蜡烛燃烧后融化的石蜡来密封。这个方法确实可行,但是涉及到实验时要在家庭用火,考虑到学生的安全,最终没有在家庭实验中利用。还有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凡士林可以用于密封,从而联想到用涂抹护手霜、面霜的办法密封。除此之外,还有几位喜欢做手工的学生提出可以利用热熔胶手工枪来实现密封,不仅安全无毒、经济环保,还不会与实验药品发生反应,密封效果非常好。像这样师生一起交流,找出实验成功的关键和失败的原因,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完成了“密封”上的一次材料创新,在激烈的讨论中集思广益,开发学生的思维,启发创新的灵感,提高了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实验过程中的现象。A组:产生很多小气泡,反应速度适中,将燃着的火柴放在瓶口,火柴熄灭。B组:产生很多小气泡,反应速度较快,将燃着的火柴放在瓶口,火柴熄灭。C组:产生些许小气泡,反应速度缓慢。

每组的现象是有所区别的,到底哪个方案更适合家庭制取二氧化碳呢?学生对此滔滔不绝,各抒己见。将之前所学的知识迁移过来,分析得到:C组实验中的可乐主要含碳酸,其稳定性差,在不加入鸡蛋壳的情况下,也会自身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对实验造成了干扰;B组实验中食用碱与食醋反应速度较快,气体不易于收集;最终, A组实验得到学生们的青睐,这一方案是最适合用于家庭制取二氧化碳的。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核心,它需要通过能否观察到美丽的火焰、耀眼的光、魔幻的颜色,闻得到清香或刺激性的气味等实验现象,通过真实的观感,证明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的事实,使学生获得生动的知识。在进行网上化学教学时,播放实验操作视频往往成为教师的首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使学生学习到实验知识,但仍然存在学生对实验过程印象不深刻,对基本实验操作不熟悉等不足。老师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带领学生在家进行一次科学探究,完成一次化学实验的教学,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理解实验原理,对实验中呈现的问题进行深度学习,使他们真正体会到化学知识是真实的、有用的,让化学的灵魂——实验在家庭中仍然能实现其应有的作用,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