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城市河道滨水景观规划设计问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27
/ 2

探讨城市河道滨水景观规划设计问题

杨春辉

上海松法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如今,河道的滨水景观建设已然成为部分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部分,是补充公共空间的重要举措。巧妙设计滨水景观,利于营造独特的城市风景。本文梳理在此类景观规划中,一般需要考量的问题,并探讨设计方向,包括交通布设、步道规划、总体布局及商业价值,并围绕规划设立,讨论景观规划方式。

关键词:城市河道;滨海景观;亲水性


引言:国内部分城市已经开始落实滨水景观项目,借此优化城市形象。该类建造工程能起到改良河道生态的作用,同时也利于创收,为城市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但现如今,在规划实践期间,存有局限及不足,有待改良及分析。

一、城市河道滨水景观规划的常见问题

城市人口相对密集的区域和景观工程之间,被水系及道路阻隔,导致二者之间的联系被削弱。人们前往滨水景观时,无路线可走,造成景观规划缺乏实用性,未能达到城市建设的理想需要对于各类问题,应当增强二者在步行路线上的关联性,提高绿廊的开发程度,并保证绿廊部分的整体性。绿廊设计可参考城市其他景观,从视觉感受上,产生延伸感,利于提高景观对人们的吸引力,由此,不仅给居民提供额外的休闲空间,还保障滨水区域可以有效利用。另外,在整体的交通组织上,需合理改善规划内容,避免车辆对设计景观区产生干扰。

滨水景观的设计区域,高度偏低,和附近地理条件有明显的高度差,同时,在人们活动的安全性和整体亲水性之间,可能存有冲突性,需要在实际的规划中,进行调整考量。在高度差的处理上,可在景观布局上加以设计,沿着河道边,采取阶梯式的连接处理,构成多高度、多平台的步道结构。此种设计处理形式,不仅弥补高度差的问题,还提高滨水景观的总体层次感,可以有效优化居民的观景感受,将缺陷转化成设计优势。

在城市内部进行景观建设,需要考量车流量及人流量的问题,平衡步行距离和空间布局。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居民来到滨水景观区域过程中的高效性、安全性及生态性,全面规划梳理道路网络,针对各达到间距进行规划设计,保证基本的可达性。推进开展公共交通,开启步行道路,支持多类交通形式的同步落实。围绕公共交通形成的城市交通网络,能缓解交通压力及生态污染等问题。构建独立的自行车体系,采取区域间的网络租赁,维护交通的正常运转状态,又可以形成新的经济收益。另外,需综合设置多个空间的达到渠道,建设立体的交通网络[1]

二、城市河道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总体分析

(一)统筹规划布局

近些年的城市发展中,在河道滨水地区的空间应用方面,存在单一及独立的处理方式,继而造成该区域的功能性被隔绝,和城市整体建设缺乏关联性。比如,部分此类规划设计中,缺乏对参与性的关注度,所开发出的各类设施无法吸引居民来此,导致公共空间的运用效率不好,或者采取商业用地设置,多在白天开放,加之缺少住宅用地,夜晚居民活动较少,使得空间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对此,在规划建设中,应保持总体形式的多元化、层次性及公共化等特征,保证区域内的功能划分适宜,打造多种形式下的空间平衡,形成综合性的区域。充分运用原有设施,产生空间上的延续感,发挥出立体性的滨水景观价值。

(二)规划交通组织

建设立体化的交通体系,能提升居民和滨水景观的联系程度,并利于使得城市整体和水域形成整体感。全面规划交通组织和地下交通建设、高架道路设置。在确保步行居民安全的基础上,允许汽车通行,同时设置限速及驶进区域,并对时间和车型等方面进行设置。在道路规划方面,可实行尽端式网络,避免外部汽车在其中行驶,但需强调的是,不能完全限制机动车辆以及自行车的通行,否则会对滨水景观运用产生反作用。可布设减速带、曲线道路,以此确保汽车能保持低速行驶,维护空间内的安全性及休闲的舒适感。另外,曲线设置更能突显出现代感,并使空间总体的层次性更为明显,打造舒适且亲水的滨水道路。

(三)步行道路设计

在滨水景观中,步行道路是该区域人员相对密集的区域,需连接各部分。在设计中,设计师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结合河道滨水的地表形态,使车行道和步行道存在一定的提高度差,具体宽度可基于空间面积及人流车流需要确定。注意突显河道岸线区域,此区域通常更容易吸引居民,设计师需结合而面积与具体功能要求,划分出观景台以及亲水步道、活动广场等,在各功能区设置雕塑及植被等有独特造型的物体,不仅起到美化区域的作用,还能形成视觉上的分区。在较为平缓的区域,可设置座椅以及花坛等。其,靠近水体的人行道,宽度不应超过60af11d48d342_html_4b27c7bf34bddfb8.gif ,且为保证亲水性,可尽量缩小和水体的间距。比如,滨水的绿化带偏宽,便可设置两条步行道,其中一条供居民往来行走,另一条则更接近水体,居民可在此区域内漫步及远眺。如果河道水体少,且水面较窄,无优质的水面景观,则在此部分的道路设置可简化设计。在靠近水体的步行道外侧,需布置栏杆及装饰灯等,而内侧可布置植被,如乔灌木,尽量采用自然形态,在其中安排座椅,使居民可在其中休息。如果水面较宽,且有较好的风景可供观赏,需适当加宽绿化带及石椅等,并布置小面积的广场观赏台,用于观景及摄影等。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可安排游船及游泳等活动。适当增加绿地布置,以纳入城市绿化建设中

[2]

(四)景观商业价值

滨水景观规划对城市经济具有拉动作用,并能优化市内的生态条件,提升城市建设质量。通过适宜的景观设计及建设,既可以为城市景观增添一抹亮色,还能向民众展示出本地的人文特色,拉动部分服务产业,优化总体商业条件,强化总体的凝聚力。休闲产业具备显著的关联性,可将多个行业整合起来,如餐饮、交通、娱乐等,同时也推动农业与建筑等领域的成长,逐步形成可供城市发展的动力。滨水景观规划能分出两个维度,包括生态及公共,创建出观光与休闲的区域。夜间经济是在城市建设中随即产生的经济创收形式。推出夜间经济,能促使有关产业随之获得发展机遇,丰富市民生活,提升生活品质,彰显城市形象的同时,还带来诸多经济利益。因而,在规划景观建设期间,还需强调夜间经济,丰富空间的功能性,提升布局质量。

三、城市河道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实例探究

某河道和其上游水库距离短,使得该河道受到水流冲刷较轻,河床比较平整,并存在较多的植被。该河段北部的起伏较大,南岸则相对平缓,两岸都种有植被,原有景观环境较好。但河道中有垃圾,气温上升后,会有异味传出。

(一)规划思路

其一,打造亲水河道。该河段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洪水期外,河内水体量较少,溪流的实际宽度在60af11d48d342_html_f14e7b680b088eb.gif 左右,河道整体较为广阔且平坦。在二期建设中,经过附近居民的调查走访,原本的橡皮坝存在明显的人工建造痕迹,整体景观状态过于单一,缺乏自然美感,且亲水性有限。对此,改用生态规划观念,在确保可以达到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原本的自然景观元素,针对河道内溪流加以整治,建设成湿地区域,布置各种形态的半岛、屿等,以增加滨水景观的多元化。清理内部淤泥及垃圾,把原有排进河道内的污水直接专业到污水处理厂。在该滨水区域内,居民可玩耍、小憩等,也能观赏自然风光,提高景观的亲水性,使人们在喧闹的城市中,能获得一方平静。其二,建设自然群落。原有的河床上布满各类野生植物,针对此部分的设置,将原有自然绿化完成保留下来。之后根据各部分的水流情况,增加水生花卉,以打造自然的花溪景色。不仅能美化河道景观,还可提升河水的净化效果,突显出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在两侧河岸上原本的树种极少,导致景观过于单调,对此,在原有绿化的技术上,增加新的自然群落,构成乔、灌以及地被三类植物组合的立体化模式,突出生物多样性[3]

(二)分区及构景

首先是森林观景区,其布置在左岸。将原有树木全部保留,配以适当改造,提高树木的密度,加设常青树以及具有观赏性的乔灌木,保障各季节都有独特的景观特色。其次是花溪景观区域,布设在河床上。在溪流和两岸栽植水生花卉,并在河床其他区域,布设植物点缀,比如莎草、芦苇、车前草等。在大部分时间里,此类植物起到美化河道的作用,而在洪水期,其还能实现弱化水流冲击河槽的程度。最后,风景林区域,布设在河道的右岸。原本湿地基本保留,基于此建设成湿地公园。与林荫道搭配,在道路两侧增加多种观赏性的植物,以建设出桃红柳绿的景观。

结束语:透过滨水景观看现代城市中,能体会到自然生态和人文状态,为满是钢筋砼的环境中增加多种色彩,增强城市环境的亲切感。借助恰当的景观建设,提升城市的品质,利于提高总体的观赏性,打造宜居的生活条件,发挥河道滨水区域的土地价值。

参考文献:

[1]宾贝丽.绿色发展理念下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20.

[2]李佳珺.城市河道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花卉,2020(12):47-48.

[3]王丹,张丽娜.生态视角下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探析——以遵义市忠庄河河道景观为例[J].花卉,2019(22):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