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思政课堂有效教学的“冷”思考——谈思政课的延展性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28
/ 2

中职思政课堂有效教学的“冷”思考——谈思政课的延展性教学

谢鲁峡 兰文

济南市技师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0

摘要:思政课程是中等职业类学校学生的必修课,本文分析了影响中职思政课有效教学的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有效教学的策略,把思政课教学从书本延展到实际,从课内延展到社会。

关键词:中职 思政课 有效教学

正文

思政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必修课,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学大纲》,要着重将思想道德教育与学生的现在所学课程、现实生活、未来的职业发展相融合,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对社会现象的辨析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习近平主席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反思这几年的思政教学,若要达到上述要求,我们认为,必须提高政治课堂有效教学,其关键还是在于思政课教师,教师要依据大纲和教材内容,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同时,把现代教育理论、教法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融合,创新课堂教学,探索更有效教学方式。

一、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教学的核心问题,是经过教师的教育教学后,学生学到了什么或学得好不好,有什么进步、收获或发展,如果是学生不想学或没有收获,即使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都可以视为无效或低效教学。

二、影响中职思政课有效教学的因素

由于种种原因,影响中职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与教训,不外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重视度不够,教育理念不先进

长期以来,中职学校一直把专业知识、技能教学作为核心工作,“学生是来学技能的”“靠技术吃饭”,认为思政课在所有课程中属于“从属地位”,教学理念不能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尽管思政课教材在不断更新完善,但很多老师仍然是“手里拿着最的新课本,嘴里唱着过去的歌谣”。

2、教学方法单一,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

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缺乏对教材内容的主动延伸和拓展,把自己的“主导地位”变成了“主体地位”,充分开展理论联系实际的多样化教学活动欠缺,灌输多、引导少;又由于学时有限,讲解多、思考少,容易忽略将学生的思想实际做为该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制约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3、教学目标不全面

在中职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中,既要有认知目标和应用目标,还要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更多关注了学生的认知目标,容易忽视其他目标,这样不仅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也劳累,导致课堂教学枯燥死板,低效甚至无效。

三、提高中职思政课有效教学的策略

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更要加强学生主体性作用;构建师生平等的和谐关系,消除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抵触心理;用丰富的教学内容与多彩的教学方法,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把人类社会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讲清楚。

1、延展教学目标:多维化

思政课教学中,我们从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横向的目标培养,转变为关注重视学生上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纵向综合素养目标的培养,从一维转向多维。如,在“经济建设”教学目标设计上,我们注重增加“生活化、感受化、实干化”多个目标的实施:让学生列举身边生活中的事例,感受到国家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好政策,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身边问题的能力,一扫教学沉闷空气,使学生们既学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又受达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2、调整教学策略:创设生活情境

我们对思政教材内容进行提炼和拓展,将教学策略定位于“思政就在生活中”的理念,教学设计体现浓郁时代生活气息:情景导入——情景分析——情景感悟。

参照学生的生活经历和认知水平,提供与教材有密切相关的最新政策、案例等生活情景导入资料,如创设问题“我的美好生活”,以最直观形象的方式,启动培养学生情境思维、激发兴趣,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3、丰富教学内容:三个“走进”,三个“贴近”,一个“利用”。

根据上述教学目标的多样化、教学情境的生活化,构建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根本、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有效教学实践——三个“走进”:走进历史、走进社会、走进心灵;三个“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一个利用:利用“网络”。

(1)三个“走进”

走进历史:思政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和强烈的时代感,要用发展的观点来分析人类历史进程,思政教育与我国政治、经济是不可分的。例如,讲授“了解我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内容时,我们的导入词是:“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去参观天安门!”“我们要去天安门了!”——带领学生观看新中国成立时的影像,然后学生讲述自己祖辈的生活,直接感受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事实,主动了解祖国的过去,倍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对美好未来满怀憧憬。

走进社会:思政教学中,选取中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将课本知识点与社会焦点融合,提高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政治素养,既消化课本内容,又关心变化莫测的世界,把书读“活”。

如,讲到“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时,组织学生亲自主咨询、实际调研某地行政服务中心,了解民众行使民主权利的情况,学生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不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走进心灵:思政课程特别强调要“实际”——社会现实生活和学生成长发展规律。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有的放矢。如在讲授“走进社会”这部分内容时,教育学生即要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又要正确认识自我、他人和集体,必须克服成长道路上的障碍,弘扬工匠精神,感受思政课的价值和意义。

2、三个“贴近”

“三贴近”就是“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历等实际情况,用形象直观的手段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引领学生观察生活,感受到“思政教育与政治经济”密不可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添新鲜感。如,要求学生自行到超市进行调查商品的价格及供求情况,通过了解商品价格的变化,挖掘生活中蕴含着的大量市场知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选择正确消费的理念。

又如,学习储蓄、股票、保险、债券等多种投资方式知识后,让学生咨询父母“家庭理财现状”,建议学生结合家庭实际,将自己设计的“家庭理财方案”交给父母参考,让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指导和管理自己生活。

所以,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3、利用好网络

当今,互联网突破了课堂和知识的传统边界,我们要树立“互联网+”的教学意识,不断创新思政课的“打开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获取信息,将思政工作的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慕课、微课等联通网上网下、课内课外,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在快速变化的经济信息里发现政治痕迹,学会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理解和掌握教材,提高有效教学,实现“授人知识,育人品德”。

结束语

习总书记指出,“好的思政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办好思政课,就要在“放盐”的技术和艺术上多琢磨。”思政课教师要牢记总书记嘱托,跟上新时代的步伐,抓住新时代的脉搏,深入领会教材的内涵和要素,在继承中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顺应时代的潮流,联系实际,切实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完成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谢鲁峡(1971.8—汉族山东济南济南市技师学院教学部主任,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心理健康及信息基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