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核心素养思想在生物课堂的渗透与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28
/ 2

浅论核心素养思想在生物课堂的渗透与应用

冯波

湖北省咸宁高中 湖北 咸宁 437000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基于“育人”发展理念提出核心素养新概念,推动着生物课堂教学从关注“知识技能”走向强化“核心素养”,这对于教师与学生来说既是发展机遇,也是严峻挑战。如何在生物课堂渗透与应用核心素养思想,如何顺利实现课堂教学转型,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升核心素养水平,这些都成为高中生物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那么究竟如何落地高中生物课程的育人价值?本文就此问题展开探讨,提出几点笔者个人教学体会。

关键词:高中生物; 核心素养; 生本课堂

核心素养教育的根本落脚点在于推动学生终身发展,培养其未来自主发展与适应社会的基本品格,这与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整体方向相适应,也是落实新课标的必由之路。纵观高中生物学科特色,学生既要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也要不断完善知识体系并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探索神秘的生物世界,活学活用,实现系统性、综合性与社会性的发展。具体教学实践中,整合教材资源,拓展课外素材,在生物课堂渗透与应用核心素养思想,应从以下四个层面切入:

一、打造探究情境,引领理性思维

构建生态化的生物课堂,必然打破以往学生沉默的课堂境况,要让他们活跃起来、参与进来,融入探究学习的氛围,才能在每节课都学有所获,追求效率与质量。那么一方面,教师要转变思路,将课堂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自己则从“主导者”向“支持者”、“参与者”的角色转化,重在引导与配合;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思维能力,创设符合其“最近发展区”的探究性问题情境,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望,主动探究与思考,引领理性思维发展。以《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为例,在分析“流动镶嵌模型”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导出一段资料:1959年,罗伯特森通过电镜观察到细胞膜有“暗-明-暗”三层结构,由此提出了“蛋白质-脂质-蛋白质”静态的“三明治”结构。由学生结合图片分析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很快有人提到如果生物膜结构都是静态的、相同的,也就无法体现差异性,由此再导出“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内容。以情境为载体,以问题为启发,大家不断猜测、质疑、反思与分析,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把握了生物现象背后的规律,通过多元互动促进有效学习与深度思考,发展理性思维。

二、优化实验活动,促进科学探究

引导学生学好高中生物知识,强化能力水平与核心素养,必然离不开“科学探究”的方法与思维;培养科学探究核心素养,这是学科教育的重要成果,也是学以致用的关键能力。我们要把握生物学科优势,以实验活动为载体,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性,通过实验中手脑并用,有利于促进科学探究,发现真理。同样以《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为例,利用PPT课件演示导出本节课的实验任务——使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制备细胞膜。同时设计问题:“在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怎样才能得到细胞膜?”由此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欲望,继续播放多媒体课件,对比人们正常红细胞以及部分红细胞涨破的图片资料,并通过播放视频动态体现低渗溶液试管中红细胞的变化,以此启发思路,即基于渗透作用原理加速红细胞涨破。解决了实验中的基本原理问题,就进入正式的实验探究环节,为每个实验小组准备了一些载玻片、吸水纸、试管、蒸馏水以及猪的新鲜红细胞稀释液等实验原料,指导学生按照流程动手操作,再配合显微镜观察。经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最终成功获得细胞膜,循序渐进的实验活动指导,促进学生掌握了细胞膜的制备方法,并发展了科学探究能力。

三、链接真实生活,构建生命观念

生物学科承载着生命教育的重大使命,挖掘丰富的教材资源,整合相关知识点,再链接真实生活情境,从中寻找生命体验,渗透生命观念,这是核心素养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生物学科的本质特性。在生物教学中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一些简单的生物小实验,或者调查当地的植物群、生态环境,从生物视角领悟生命的含义,渗透生命观念。例如,夏天时组织学生在校园的草地上开展探究实验——“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大家分组合作,实地采样、观察、记录、分析,再自主查找资料,了解土壤中小动物生活习性与生物趋向性;再有,鼓励学生自主提出实验假设并制定实验计划,梳理实验步骤,调查收集相关数据,分析“生态稳定的必要条件”,了解“生长素对于细胞分裂的影响”等等,学习生物不是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体验趣味实验的魅力,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不仅了解并运用生物知识,更促成良好的生命观念,理解稳态与平衡的意义。

四、聚焦热点问题,培育社会责任

根据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从社会热点问题为出发点,启发学生运用生物学科知识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并于无形中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因此在生物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过于依赖教材,而要延伸视角,关注社会发展、思考人生价值。如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试管婴儿、转基因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克隆技术以及滥用抗生素问题,这其中既包含了生物科学知识,也与社会道德密切相关,甚至还关乎社会公共安全。例如,学习《遗传因子的发现》时,教材两小节系统介绍了“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其中涉及基因分离、基因自由组合等问题,学习孟德尔的严谨态度与科学精神,这也是社会责任的一种表现。

综上所述,培养高中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这一过程是不断积累、不断递进的,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半途而废。在每一节精彩纷呈的生物课堂上,“润物细无声”地渗透核心素养教育理念,顺利实现教学转型,让学生在“学”与“思”中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林新建.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学"四化"课堂小议[J].考试周刊,2021,(1):117-118.

[2]杨帆.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生本课堂的构建分析[J].考试周刊,2021,(12):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