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手足口病治疗和预防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31
/ 2

儿童手足口病治疗和预防研究进展

廖秸薇

贵州医科大学南校区贵州贵阳 550031

要:手足口病为儿童多发传染病疾病,其主要致病因素为感染肠道病毒,具体病毒类型包括柯萨奇病毒A16、A4、A5、A9、A10、B2等类型,以肠道病毒71型、柯萨奇病毒A16型最为常见,患儿临床表现为口腔及手足等部位皮疹、溃疡,部分患儿合并发热等症状。手足口病可诱发肺水肿、脑膜炎、心肌炎,部分病情危重患儿可死亡,为此需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防治手足口病。

关键词:儿童;手足口病;治疗;预防


手足口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婴幼儿及儿童为主要发病人群,其病理表现多为口腔黏膜、手足等部位产生疱疹及斑丘疹等,部分患儿合并发热。手足口病病原体以EV-A71为主,可侵入脊髓、脑膜等神经组织,导致神经系统损伤,部分病情危重患儿可死亡[1]。本文重点总结分析儿童手足口病预防与治疗的相关措施,希望为手足口病防治提供参考。

  1.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

1.1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肠道病毒为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人类为此类病毒的宿主。隐性感染者与手足口病患者均为该疾病的主要传染源,手足口病急性发病期患者咽喉部位可排出肠道病毒,其皮肤组织疱疹中也含有大量病毒,且患者治愈后数周内,粪便中仍可检出病毒。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飞沫传播及粪口传播,如接触患者黏膜疱疹液或皮肤组织也可导致感染。

1.2诊断及临床症状

手足口病诊断方法较多,为提高无症状儿童诊断准确率,建议采用实验室病原学检测及血清抗体检测,并依据检测结果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手足口病潜伏期约为2-7d,发病初期无典型症状,随病情进展可产生轻度不适感。手足口病病毒可累及臀部、手、足、口等部位,导致皮肤组织产生疱疹及斑丘疹,伴随症状包括恶心呕吐、流涕、咳嗽、发热等,受口腔溃疡所致疼痛影响,患儿表现为拒食及流涎。手足口病所致斑丘疹5d内颜色变暗并逐渐消退,皮疹及水疱可在7d内消退。

1.3流行病学特征与易感人群

手足口病为全球性传染性疾病,无显著地区发病差异,夏季及秋季为疾病高发期,疾病多为爆发性流行,相关资料数据显示,手足口病间隔2-3年可在我国爆发1次,其主要易感人群为学龄前儿童,感染后可获得抗体[2]

  1. 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案

2.1常规治疗及危重患儿治疗

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病程存在自限的特点,治疗多采用对症干预及居家隔离等措施,如患儿合并发热可采取退热药物干预。手足口病可导致口腔内产生疱疹,进食期间疼痛感严重,为此需强化口腔护理,保证饮食清淡。危重手足口病患儿治疗期间需采用机械通气维持呼吸,并应用免疫球蛋白、血管活性药物等对症干预,维持机体电解质平衡,配合行降低颅内压等治疗方案[3]

2.2抗病毒

抗病毒治疗是手足口病治疗的关键因素,EV-A71为典型RNA病毒,与其他种类病毒增殖周期类似,现阶段临床应用的药物主要针对病毒不同复制周期靶点开展治疗。①核苷类似物:利巴韦林为典型核苷类似物,用药后可对RNA聚合过程产生介入作用,也可与3D蛋白酶核苷酸结合位点产生有效结合,进而阻断病毒复制。早期病毒感染后应用利巴韦林能够有效保护机体组织,但其存在生殖系统毒性及肝损伤等不良反应,儿童需谨慎使用此类药物。②重组人IFN-α:IFN为蛋白质,具有调节免疫、抗病毒及肿瘤的生物活性,重组人IFN-α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力,提升T淋巴细胞与巨噬细胞活性,显著改善机体抗病毒能力。重组人IFN-α属于广谱抗病毒类药物,适用于肠道病毒、疱疹病毒等各类病毒,临床多采用重组人IFN-α-2b治疗手足口病。③蛋白酶抑制剂:蛋白酶在肠道病毒复制、包装、剪切等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采用蛋白酶抑制剂可阻断病毒合成,继而达到抗病毒治疗的效果,临床常用蛋白酶抑制剂主要包括2A、2B、3C蛋白酶抑制剂等。④中医药治疗:中医理论中,儿童手足口病属于瘟疫,依据营卫治疗理论及辩证施治的基本原则进行治疗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现阶段临床广泛应用的中医药包括黄岑、喜炎平、热毒宁注射液、炎琥宁注射液、甘露消毒丹等。

  1. 手足口病的预防

3.1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是预防手足口病最有效的方案,EV-A71为诱发手足口病的主要肠道病毒,为此需为儿童接种针对此类病毒的疫苗。现阶段临床应用的疫苗主要包括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病毒样颗粒疫苗、DNA疫苗、转基因口服疫苗等。相关资料报道显示,2016年EV-A71灭活疫苗证实上市,通过大量临床实践证实,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均符合要求,可用于儿童手足口病预防中。另据研究认为,EV-A71灭活疫苗可导致部分重症患儿病情加重,且对机体的保护机制较为复杂,细胞免疫作用偏弱,且此类疫苗费用昂贵,为此需依据儿童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疫苗接种类型[4]。相关机构为适龄儿童接种手足口病疫苗期间,需确保从地区疾控中心等正规机构采购疫苗并严格依据冷链技术完成疫苗的运输及储存。同时,需大力加强疫苗接种人员的培训教育,使其掌握疫苗接种的部位、适应症、禁忌、接种剂量等知识。接种疫苗前,需指导儿童与家长阅读知情同意书,并开展手足口病健康教育,以提高其依从性。接种疫苗期间需核对接种卡、生产批号、有效期等信息,选择上臂三角肌区域注射,单次注射剂量为0.5ml,间隔1个月二次接种。完成疫苗接种后需留观30min,及时处理各类异常,完成接种后当日不得洗澡。

3.2个人卫生习惯

相关研究表明,城郊及农村地区儿童手足口病发病率显著高于城市地区,其主要原因与卫生条件不佳及不良的卫生习惯相关。为有效预防手足口病,相关机构需对儿童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告知其养成不喝生水、勤洗手、不食用生冷食物的良好卫生习惯。家长需加强对儿童的监督管理,针对儿童日常使用的餐具、床上用品、水杯、玩具等定期消毒,如儿童发生感染需及时隔离治疗,以避免感染范围扩大。为有效阻断手足口病的传播,需要依据所在地区流行状况,及时消毒儿童被褥、水杯、毛巾、玩具等物品,室内每日通风清洁。家长需监督儿童,告知其餐前便后洗手,避免进入人员密集场所,以降低手足口病发病率。

3.3强化学校及托幼机构管理

手足口病在婴幼儿群体中多发,夏季为高发期,为此管理部门需加强对学校及托幼机构的管理,加强手足口病宣传教育,组织学校及托幼机构开展消毒,室内定期通风。指导教师掌握手足口病相关症状,使其能够早期识别手足口病。如发现手足口病儿童需及时隔离并通报,以实现疾病的有效控制。同时,上述机构需建立晨间制度,保持室内空气良好流通,对儿童用品严格消毒,做到手足口病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结语

儿童为手足口病的高危发病人群,为有效预防手足口病,需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家长需在日常生活中消毒儿童使用的各类物品,学校及托幼机构也需加强消毒及监管,发现手足口病患儿及时送至正规医疗机构隔离治疗,以实现疾病的有效防治。

参考文献:

[1]李本丽.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观察研究[J].特别健康,2021,(26):89.

[2]邓花.街道手足口病流行性分析和健康指导对提升居民防范意识的作用[J].糖尿病天地,2021,18(1):141.

[3]陈茜.研究儿童接种手足口疫苗(EV71型)在手足口病中的预防效果[J].特别健康,2021,(26):28.

[4]杨霏霏,刘微.手足口病特异性抗体的临床疗效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2021,31(3):81.

罗时鹏(1984- )女,满族,贵州贵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体解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