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语文要素 提升语文素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01
/ 2

落实语文要素 提升语文素养

谢明燕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东溪中学附属小学 福建省泉州市 362400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语文的教学中逐渐衍生出语文要素一词,这是当下语文教师中经常会提到的一个词语,教师也在不断的研究语文要素和语文素养之间的关系,逐渐发现语文要素和语文素养中各种基本内容是一样的,包括一些语文的基础知识和一些语文综合能力,以及语文的一种学习技巧和学习习惯等等。基于此,本文主要讲述了在语文要素的教学中,怎样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要素;语文素养;教学策略

引言

从一线的教学经验来分析,现在的部编版语文书中很有特色的一面是采用了双线并进的教学原则,具体的来分析就是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个线索。其中语文要素指的就是语文的基础知识,以及语文能力还有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等等多个内容的语文教学,并且是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规律分布在语文课本中的每一个单元中。

一、充分的解读单元导语,明确教学主题

语文课文中的单元导语是总结这一个单元的主要内容。认真的分析单元导语可以帮助语文教师明确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懂得如何取舍,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进行授课。例如在学习到部编版的三年级语文上册的中的第二个单元,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金秋季节”。其中单元导语中提到的“运用多种方法去理解难懂的词语。学习写日记。”这两句话明确了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在学习到这个单元中的最后一课《听听,秋的声音》时,语文教师可以直接在课堂上进行向学生说明这个单元的学习目标,教师要求学生自己阅读文章,并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每一个汉字的读音读准,并读懂每一句话。在遇到不好理解的句子,应该多阅读几遍,并出示这篇文章中哪些词语是很难理解的。同时在学习这篇文章的过程中,还应该自主的思考文章中说出来秋天的哪些声音,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跟着课本中的某些描写也动起来,比如在读到“大树抖抖手臂”这句话时,教师应该带领学生一起抖动手臂,学生就会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在遇到文章中的“歌韵”这个词语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亲近大自然,通过聆听蟋蟀美妙的歌声等等,让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去感受歌声中传达出的韵味,理解“歌韵”这个词语。在遇到文章中的“叮咛”这个词语时,教师可以找出与之意思相近的词语,例如“嘱咐”这类的近义词帮助学生理解新的词语。语文教师还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明白不断地关心我们的话语就是“叮咛”,借助实际生活的例子来引导学生了解语文的词语。在教学中学生会发现一个词语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理解和学习。进而实现单元导语中的语文要素的教学,使学生从中还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和主动性。

二、关注语文诵读,提高学生阅读思维

诵读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要素,教师在进行诵读教学时,可以渗透文章的情感教育,让语文要素充分的体现出来。俗语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语文教学中经常说到的一句话,教师应该注重语文诵读的教学,在诵读教学中不断地使用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多种诵读的方法,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诵读是有效的,进而感受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其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一种经常用到的阅读方式,可以有效地徐进学生的阅读思维的养成。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中的《秋天的雨》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示范性的诵读,并让学生学习,在自主的诵读中感受作者传达出的感情,并结合金秋的主题进行诵读,这篇文章是从作者的角度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受,进而与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为提高学生诵读的积极性,语文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背景音乐,在舒缓轻快的音乐中,教师可以将优秀的诵读进行录音并为学生播放。在使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之后,学生将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诵读中,使得课堂的学习气氛浓厚,进而使得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的有意义,由此通过长期的诵读练习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三、注重课本中的课后练习,提升语文素养

在语文课本中每篇文章相应的练习题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教学点,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就结合每一篇教材后的练习题进行仔细的讲解,明确语文要素,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在教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中的第四单元时,明确本单元的主题是小说,在学习到这个单元的文章《桥》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仔细的阅读及课后的练习题,如课后练习第3题是让学生从文章找出对于雨和洪水的以及桥的语句,并对文章中老书记的表现,说出这些环境描写对人物有什么样的作用?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确这篇课文的起因是洪灾的突袭。学生在自主的阅读中找到描写的句子,对洪水的描写时,就那么短短的几句话,却用到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洪水迅猛上涨、来不可挡的趋势。同时文章中对于雨的描写中用到“泼、倒”的词语说明了当时形势危急,为文章下端中的洪灾埋下伏笔。对于桥的描写却用到了“只有”一词,说明桥是人们唯一的生存途径,营造了紧张的逃生气氛,老书记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将自己的儿子揪出来,让其他人先过桥,文章中描写“他是一座山”。生死关头的最后只剩下他和儿子时,他却将儿子推上木桥,体现了他对儿子的父爱,此时的老书记也是一座山,那便是父爱如山。老书记的形象层层递进,老书记的形象得以塑造。文章在最后才说出老书记和小伙子是父子关系,这样的结尾有着“欧·亨利式”结尾,起到了震撼人心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紧紧的围绕课本中的内容,并且带领学生将课文中的内容进行了深刻的解读,使语文要素真正的落实到位,引导学生明白了小说情节对环境的描写是为了更加的突显人物形象,起到衬托人物形象的作用。学生在掌握这种写法之后,对后面的两个小说的学习就会变的更加简单轻松。在这样语文文章的学习中,学生不仅学习到了语文要素,还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结束语

语文要素是层层递进的并且每一个环节都有较强的联系性,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却总是将语文要素和语文素养两者分开,这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语文教师应该注重语文要素的教学,把握住语文课本中的重点内容,在语文要素的教学中深入的渗透语文素养的教学,逐渐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蔡娟.落实语用教学要素 提升语文核心素养[J].山西教育(教学),2020(11):13-14.

[2]陈夏兰.凸显要素 提升素养——浅谈部编版第三学段语文教材中语文要素的落实[J].考试周刊,2020(12):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