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景观遗产保护视野下的风景园林行业发展认知——以传统村落研究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02
/ 2

文化景观遗产保护视野下的风景园林行业发展认知——以传统村落研究为例

李稚灵

天津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2008年——2014年,在经历了几年房地产疯狂发展带来的繁荣后,中国的建筑及规划业正面临着萧条与行业的改革。从当今的城市的发展来看,中国早已渡过了粗放式快速推进的城建发展时期,国内各大建筑及规划专业设计院的发展经营状况也逐渐朝高品质、快节奏、优服务的方向转变。这一现状带来的无疑是行业竞争加剧、专业人才流失及行业的萧条。

关键词:建筑规划、园林研究发展、景观遗产

与建筑规划行业亟需调整和转型的前景相比,风景园林专业随着国人观念的转变以及国家政策的扶持,正拂来一阵不可限量的春风。这一情形,首先得益于近年来由环境危机所引发的,国家对生态及生态规划的思考。早在十八大的战略部署中,生态文明建设便被纳入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该部署指导了国家在经济建设的同时,应加大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的保护力度,并努力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而后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史无前例的将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内容提升到了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的战略高度。这一系列战略举措都表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乃至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宏观风景园林专业所筹划的生态文明建设,所憧憬打造的美丽中国目标,都已经成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组成部分,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一、保护为重心,风景园林研究发展的新方向——文化景观遗产

生态理论形成初期和生态文明建设纲要提出的背后,往往是先由近年来的“城市疾病”所首先引发的思索:华北地区尤其是首都北京长久的雾霾压境所引发的空气质量问题;城市中大量生态湿地成为建筑垃圾填埋场所导致的环境问题;一片片历史遗迹被破坏,一座座地方民居被推为瓦砾所带来的文化缺失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一部分学者开出了自己的“药方”。如俞孔坚教授所提出的“反规划”理论指出:在做城市规划之前,应“从非建设用地下手,先做‘不建设’规划。即划定禁止建设区,特别是生态红线,来阻止病态城市的蔓延 [1] ”。

综合分析一系列类似“反规划”理论的生态建设策略,可以得知针对当前的环境问题,大部分理论的着眼点仍离不开“修复”与“保护”两大任务。“修复”是对已成事实的一种解决性方案,而“保护”则更多的是对城市及环境“疾病”的一种预防性工作。

二、文化景观遗产概念的发展沿革及意义范畴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文化景观遗产的概念及相关保护性思维就已经形成,但那时该理念更多的是作为在宏观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方面的一种拓展和完善。纵观文化景观遗产研究的历史推演进程,从概念提出至今也是经历了从文化或自然两个独立视角的保护性研究到逐步将文化与自然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作为保护对象的过程。

首先追溯到1964年,在著名的威尼斯宪章中曾指出:“历史古迹的概念不仅包括单个建筑物,而且包括能够从中找出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或乡村环境。[2]”至1972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世界和自然遗产公约》中提出“将世界上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遗产与自然景观进行永久保护的制度建立了起来。[3]”1992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6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这一概念;其后在1994年形成的《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中则正式将“文化景观”这一名词纳入了世界文化遗产体系,并将其定义为“人类与大自然的共同杰作[4]”。

近年来,随着生态及可持续思想的普及,风景园林学科的思维和方法也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文化景观的相关研究中来,这种探讨使文化遗产与景观的领域关系逐渐密切,二者的概念性壁垒也逐渐模糊消融。在这种背景下,一种文化景观视角下的遗产保护与发展观念应运而生。这种从景观生态学观念出发并产生的文化遗产保护概念,可以更好的挖掘文化主体与其生长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也为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提供了沟通的媒介。

  1. 文化景观遗产视野下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

3.1 基于文化与精神层面的传统栖居景观理想

根据前文的阐释,在进一步分析文化景观遗产领域下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前景之前,必须先辨析两个概念,即风景园林遗产与文化景观遗产的区别。风景园林遗产的对象包含了文化景观、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等内容,实践内容涵盖资源勘查和管理、遗产保护和修复、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等多项内容[5]。从中可以看出,文化景观遗产基本是包含于风景园林遗产体系内的,是宏观概念下的一个具体内容。在这里强调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其实重点在于对“文化”二字的推崇。

我们仍然从生态学观念入手分析。生态系统可以为人类社会提供四种需求机制,一是对水文、气候等因素的调节机制,为生物提供了宜居的生存空间;二是供给机制,包括水资源及粮食蔬果等的供给;三是生物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的支持机制,人类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于自然界,而是同山水林田湖构成了生命共同体。而第四类则是文化审美和精神启智机制,这是不同于前三类作为生命必须要素的一种专门满足人类精神情感要素的机制。

这归根结底是一种对文化的感知需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竞争的软实力,是区别于其他种群的一种精神认同感。这些思想指导了我们的祖先进行早先的国土规划行为,而这些乡村城镇与规划观念流传到现在,也即是所谓的文化景观遗产。

3.2 风景园林行业与传统村落研究的联系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面积占据国土面积的94%,无数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灵魂的村落蕴藏在其中,而其中最有特点的当属传统村落。从专业角度研究传统村落,首先是对农耕文化的尊崇和对先人经验的总结学习。其次,对传统村落的研究可以深入到景观层级的方方面面。如由自然景观及环境要素衍生出的风貌格局研究、聚落遗址研究、传统农业生态研究及非物质性文化景观研究等。通过对这些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建立乡土文化遗产景观廊道、划定生态安全红线,奠定广大农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良好基础。

3.3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适度开发

从经济建设的角度讲,风景园林业作为一个行业,自然也需要通过经营来维持自身健康有序的发展。

但是,无论是搞乡村旅游、文创产业及周边亦或是科研项目,都应当恪守生态红线,始终将保护放在第一位,循序渐进的开展工作;其次改良村庄人居环境,改善村民生活条件,划定文旅功能分区;再次适度开发旅游项目,注重对传统农业生态的延续,发展养生产业;最后引入信息工程,推动传统村落文化景观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进程。因此,只有守住底线,兼顾保护和发展双管齐下,才能凸显传统村落的真实风貌,才能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结语

回望前些年高负荷推进的城市建设进程,虽然带来了一阵城市发展的热潮,但也导致了环境污染、千城一面的城市顽疾。因此作为风景园林及相关行业的从业者,不仅应清醒认知生态发展观念的重要,还应积极认识诸如文化景观遗产保护这样的行业分支,放眼于乡村,掌握传统文化视角下的相关生态保护理念,不断拓展和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为美丽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文爱萍.俞孔坚:生态兴则国家兴[J].北京规划建设,2018

[2]周年兴,俞孔坚,黄震方.关注遗产保护的新动向:文化景观[J].人文地理,2006,21(5)

[3]张杰,阎照,霍晓卫.文化景观视角下对济南泉城文化遗产的再认识[J]文化遗产,2017,3

[4]温 泉,唐业易,刘夤昊.建成遗产语境下的风景园林遗产保护演进[J].科技通报,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