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病人肢体功能障碍的价值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02
/ 2

康复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病人肢体功能障碍的价值探究

孟伟佳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安徽 合肥 230000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康复护理的运用,对其肢体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n=40),遵循计算机表法的原则分组,分为了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均各20例)。实验组施行康复护理模式,参照组施行常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实验组参照组的上下肢功能评分比较,未见明显差异性(P>0.05);护理后,两组上下肢功能评分比较,均可见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中康复护理的实施,有助于改善患者上肢功能、下肢功能,促进患者尽快获得康复。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康复护理;肢体功能障碍;护理效果

急性脑梗死,为脑血供突然中断后所致脑组织坏死,为因供应脑部血液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致使管腔狭窄/闭塞,引发的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疾病。发病原因和血管、血液、血液动力学异常等因素有关,临床方面比较常见头晕、眩晕、半身不遂、说话不清等表现。本次研究将我院近1年收治的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主,重点对比康复护理、常规护理的应用价值。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40例急性脑梗死患,按计算机表法分组,分为实验组20例、参照组20例。实验组男、女分别12例、8例;年龄区间45~70岁,中位(57.5±4.6)岁。参照组男、女分别13例、7例;年龄区间46~70岁,中位(58.2±4.7)岁。实验组、参照组的基线资料对比未发现较大的差异(P>0.05)。

纳入标准:①通过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②符合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③患者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临床资料不齐全;②依从性差;③精神障碍。

1.2护理方法

1.2.1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主要进行降颅压、改善微循环处理,并给予药物指导,严格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1.2.2实验组实施康复护理措施,(1)环境康复护理干预,为患者创设舒适、安静的病房环境,每日除了做好清洁、消毒、通风方面工作,还需控制好病房障碍物的设置,主要目的为避免患者出现摔倒情况。(2)心理康复护理干预,因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发展速度较快,所以会使患者、患者家属承受较大的心理负担,这就要求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平时主动和患者沟通,以便实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予以提供针对性心理护理指导。(3)肢体康复护理干预,构建康复护理小组,经医师、护理人员组成康复护理小组,主要对卧床患者体位作以调整、指导,定期为患者按摩肢体促进血液循环。另外,需对患者床上运动、关节运动加以指导。

1.3临床指标观察及疗效评判

1.3.1观察两组护理前、后上下肢功能评分。

1.3.2通过Fug-Meyer运动积分法,对两组上肢功能、下肢功能评分,前者评分范围0~34分、后者评分范围0~66分,评分更高为患者上肢功能、下肢功能改善效果更理想。

1.4统计学的分析和处理 本此研究的数据均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22.0中加以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护理前、后上下肢功能评分的对比,使用均数差x±s表示、t统计检验处理。统计学处理显示为P<0.05,为存在统计学的意义。

2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上肢功能评分、下肢功能评分比较,均没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实施护理干预后试验、参照组的上述肢体功能评分情况相对比,统计学的意义均存在(P<0.05),具体见表1。

表1 实验组和参照组护理前、后上下肢功能评分比较情况研究[n=20(x±s),分]

组别 护理前上肢功能 护理后上肢功能 护理前下肢功能 护理后下肢功能

实验组 19.19±0.22 30.13±1.54 10.81±0.15 27.16±1.17

参照组 19.21±0.23 28.21±0.45 10.76±0.17 19.88±0.22

t 0.2810 5.3518 0.9862 29.0377

P值 0.7802 0.0000 0.3302 0.0000

3讨论 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病死率均比较高,属于脑血管疾病常见类型,发病后容易发生脑组织局部缺血、缺氧、坏死等情况,而且绝大部分患者存在肢体功能障碍表现。针对于此,本次研究实施了康复护理模式,经环境、心理、肢体几个方面出发,开展临床康复护理工作。其中进行环境护理,能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提供良好的病房环境,每日做好病房清洁相关工作;进行心理护理可以关注患者的心理情绪变化,积极和患者、患者家属沟通,利于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使其更好的配合临床治疗;进行肢体护理,定时能够为患者调整体位、按摩肢体,并鼓励患者实行关节方面的运动。经本次研究结果可见,尽管护理干预前两组上下肢功能评分比较,没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但实施护理措施后实验组的上下肢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参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中实施康复护理模式,有助于改善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情况,建议在临床方面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 廖薇薇,陈日玉,张和妹,等.整合医学诊疗护理模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和认知功能康复的影响研究[J].重庆医学,2018,47(026):3478-3481.

[2] 张怡,张敏,恽文伟,等.肾小球滤过率对急性大脑中动脉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康复及短期预后的影响[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9,018(011):1109-1115.

[3] 刘茂林,林大勇,白剑.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及对肢体功能障碍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9,37(05):212-214.

[4] 董湘萍,徐朝霞,张岚,等.预见性护理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及对患者NIHSS评分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9,22(S2):214-216.

[5] 任建萍.中药疗法在中度氟骨症患者肢体关节功能中的改善效果观察[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8,33(02):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