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中的临床诊断效果观察及准确性、特异性、敏感性影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02
/ 2

核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中的临床诊断效果观察及准确性、特异性、敏感性影响分析

王彤

鹤岗市人民医院 黑龙江鹤岗 154100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核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中的临床诊断效果及准确性、特异性、敏感性价值。方法:抽选本院接诊疑似出血性脑梗死患者87例为研究对象,开展对比性诊断研究(研究时间:2019年8月~2021年2月),随机分组为对照组43例、观察组44例,予以对照组CT诊断、观察组MRI诊断。以手术病理结果为准,分析核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中的临床诊断效果及诊断价值。结果:(1)诊断价值:观察组阳性检出率、诊断符合率及诊断敏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诊断特异度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2)诊断效果:观察组急性期、亚急性期出血性脑梗死患者检出率较对照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诊断中具有显著诊断应用价值,准确性、特异性、敏感性优势明显,且可准确显示患者脑梗死病程进展阶段,为后续临床准确治疗实施提供基础。

关键词:核磁共振成像;出血性脑梗死;临床诊断;准确性;特异性;敏感性


出血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病后可受出血性脑组织损伤影响导致急性、亚急性大脑功能障碍症状,且病情进展复杂、迅速,或可在短时间内迅速进展,威胁患者生命安全,需在准确诊断后及时开展治疗,控制颅内出血、清除血肿,以减少大脑损伤,维持患者健康质量,故需选择快速有效的诊断方式实施诊断[1]。因此,为观察分析核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中的临床诊断效果及准确性、特异性、敏感性价值,特设本次研究,详情如下: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抽选本院接诊疑似出血性脑梗死患者87例为研究对象,开展对比性诊断研究(研究时间:2019年8月~2021年2月),随机分组为对照组43例、观察组44例,予以对照组CT诊断、观察组MRI诊断。

对照组,男/女,23/20例,年龄区间48~82岁,平均年龄(65.22±5.41)岁;观察组,男/女,23/21例,年龄区间50~82岁,平均年龄(66.08±5.52)岁。患者基线资料组间对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果可比。

纳入标准:(1)家属确认患者加入研究;(2)病情进展稳定者。排除标准:(1)CT、MRI诊断禁忌症者;(2)慢性出血性脑梗死病程者。

1.2方法

对照组:取CT成像系统(型号:brilliance)行成像诊断,取仰卧位行全身螺旋扫描检查。参数设置为:矩阵512×512,窗位30~55,窗宽85HU~100HU,颅脑层厚5mm,管电压120kv,管电流300~350mA。

观察组:取1.0T磁共振成像系统(型号:SIGNA HDXT)行成像诊断,将患者头部置于扫描线圈内,实施常规磁共振平扫成像及DWI成像。参数设置为:T1WI:TR250ms,TE2.5ms;T2WI:TR6000ms,TE100ms。

1.3观察指标

以手术病理结果为准,分析核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中的临床诊断效果及诊断价值。

手术后对照组确诊出血性脑梗死患者38例,急性期24例、亚急性期14例;观察组确诊出血性脑梗死患者38例,急性期23例、亚急性期15例;其余患者均为脑动脉瘤出血者。

1.4统计学方法

观察指标数据差异性分析由SPSS25.0统计学软件完成,数据组间差异性分析结果为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诊断价值对比

观察组阳性检出率、诊断符合率及诊断敏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诊断特异度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1、表2。
表1诊断四格表(n,%)


手术病理

合计

CT

阳性(n=38)

阴性(n=5)

阳性

27(真阳)

2(假阳)

29(67.44%)

阴性

3(真阴)

11(假阴)

14

合计

30

13

43

MRI

阳性(n=38)

阴性(n=6)


阳性

37(真阳)

1(假阳)

38(86.36%)

阴性

5(真阴)

1(假阴)

6

合计

42

2

44

表2诊断符合率、敏感度、特异度对比

组别

诊断符合率

诊断敏感度

诊断特异度

对照组

69.77(30/43)

71.05(27/38)

60.00(3/5)

观察组

95.45(42/44)

97.37(37/38)

83.33(5/6)

60b719c28287a_html_19f534e8eaa73caa.gif

10.0565

9.8958

0.7486

P

0.0015

0.0017

0.3869


2.2诊断效果对比

对照组出血性脑梗死急性期检出率为95.83%(23/24)、亚急性期检出率为85.71%(12/14);观察组出血性脑梗死急性期检出率为100.00(23/23)、亚急性期检出率为100.00%(15/15)。表明,观察组急性期、亚急性期出血性脑梗死患者检出率较对照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60b719c28287a_html_19f534e8eaa73caa.gif =0.9792,2.3015;P=0.3224,0.1292)


3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1)诊断价值:观察组阳性检出率、诊断符合率及诊断敏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诊断特异度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2)诊断效果:观察组急性期、亚急性期出血性脑梗死患者检出率较对照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影像学诊断是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重要诊断措施,可在经影像学手段分析患者脑出血进展及出血部位后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资料,相较CT成像技术,MRI成像技术受颅内出血部位脑组织水肿、坏死成像影响较小,故成像质量较高,但在急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缺乏诊断特异性及敏感度,对此则需在经MRI检查确诊患者蛛网膜下腔无出血征象时,及时转为CT成像诊断以快速诊断疾病[2-3]

综上所述,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诊断中具有显著诊断应用价值,准确性、特异性、敏感性优势明显,且可准确显示患者脑梗死病程进展阶段,为后续临床准确治疗实施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勇斌,李立新,陈明攀. 老年出血性脑梗死的头CT、MRI诊断及临床治疗效果评价[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14):204-205.

[2]王楚铭. CT、MRI在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比较分析[J]. 中国CT和MRI杂志,2020,14(8):99-101.

[3]张亮,王振奎,张丽,等. 急性脑出血与脑梗死患者MRI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价值分析[J]. 中国CT和MRI杂志,2018,16(11):5-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