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治疗疼痛期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02
/ 3

温针灸治疗疼痛期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观察

王殿玲 李玮 白琳琳 张云杰 翟文生

聊城市中医医院 山东 聊城 252000

摘要: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疼痛期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时间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肩关节周围炎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分成两组;参照组应用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温针灸治疗;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变化比较。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参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疼痛评分低于参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疼痛期肩关节周围炎效果显著,疼痛显著减轻,利于加快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温针灸;疼痛期;肩关节周围炎

肩关节周围炎也被称为肩周炎,是由于长期的疲劳、外伤、受寒凉等引发的慢性肩关节炎。由于炎症性反应引发肩关节周围疼痛,关节活动受限。肩周炎具有迁延性、反复性等,反复的发病造成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发生粘连,肩关节功能受到严重影响。目前临床对于肩周炎疼痛期主要应用止痛,消炎等处理。我国中医在肩周炎治疗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温针灸疗法具有刺法和灸法的双重作用,有温通经脉、化瘀止痛、行气活血的功效。本文主要 观察温针灸治疗疼痛期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效果,研究时间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肩关节周围炎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现整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肩关节周围炎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分成两组,每组49例;参照组年龄28岁-76岁,平均(58.11±2.14)岁;男性26例,女性23例;病程4个月-6年,平均(3.09±0.24)年。研究组年龄29岁-78岁,平均(59.02±2.03)岁;男性25例,女性24例;病程5个月-7年,平均(3.11±0.32)年。收集两组基本信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参照组应用常规治疗,做好患者肩部的保暖工作,疼痛程度严重的可服用芬必得;采用超短波等物理治疗。

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温针灸治疗,温针灸治疗:穴位选择患侧的肩髃、肩髎、肩贞、曲池;施针时患者取健侧侧卧位,将患侧充分暴露,对施针部位皮肤进行充分的消毒处理,用0.25×40cm一次性针灸针;垂直进针,捻转得气后于针柄处放置长约2cm 的艾条,在点燃以前要在艾灸的区域放上硬片纸,以防燃烧后产生的灰烬落到患者皮肤上造成烫伤,在艾灸的过程中要及时询问被灸者的感受,避免发生烫伤,每次时间20-30min。

1.3观察指标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肩部疼痛缓解或基本缓解,肩关节活动范围正常或改善明显,为显效;肩部疼痛基本缓解,肩关节活动范围部分改善,为有效;未达到上述标准为无效。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变化比较,采用疼痛视觉模拟法(VAS)进行评分,0-10分,分数越高疼痛情况越严重。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指标变化比较,包括IL-1β、TNF-α,分别在治疗前后抽取静脉血3ml,离心处理后,去除上层清液进行全自动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60b71cc4b9490_html_d197c43fd09eeecc.gif ±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参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参照组

49

21

19

9

40(81.63%)

研究组

49

36

11

2

47(95.92%)

χ2





6.058

P值





P<0.05


2.2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变化比较

两组治疗前疼痛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疼痛评分低于参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变化比较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参照组

49

6.37±0.24

4.11±0.58

研究组

49

6.34±0.95

2.39±0.25

t


0.925

3.484

P值


P>0.05

P<0.05

2.3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指标变化比较

两组治疗前,血清炎性因子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指标均有下降,研究组低于参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指标变化比较

组别

时间

IL-1β

TNF-α

参照组

治疗前

123.94±11.39

11.39±6.45


治疗后

83.92±10.25

6.49±1.63

研究组

治疗前

126.59±11.44

11.81±6.13


治疗后

59.89±6.11

5.13±1.26


3讨论

肩周炎是发生在肩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肉、滑囊液等退行性病变而引发的一种慢性的无菌性炎症的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疼痛,关节活动功能受限,肩关节周围发生粘连、水肿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目前临床西医治疗主要以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炎症与止痛,部分物理治疗或康复训练以及关节腔封闭治疗等方法,但是治疗效果不理想,且容易复发。非甾体类抗炎药虽然可以较好地缓解患者的肩部疼痛,但是不良反应多,如肠道反应、肝肾损害等。

我国中医药具有悠久历史,属于中医的“痹症”的范畴,发病主要包括外因,多为劳损外伤;内因多为气血不足,肝肾亏虚,人体内精血不能荣养筋骨,内外合病才最终形成肩周炎。肩周炎发病人群主要以中老年为主,发病初期多自觉肩部疼痛及肩关节轻度功能障碍,随着 病情的进展发生充血,炎性细胞浸润、组织液渗出而形成粘连,进一步导致肩关节活动严重受限。

温针灸治疗,温针灸是在针刺的基础上加用艾灸的方法,利用了艾灸的热力带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并通过经络的循经传导作用,达到温经散寒,除痹止痛的目的。按局部取穴选穴,选取分别循行肩臂的前缘、中线、后缘之手三阳经,加以艾柱熏灸,从“温通”入手可治其本。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除寒之效,通则不痛。对于大部分肩周炎患者而言,可有效控制肩关节周围的无菌性炎症,加快病理性废物的排出,从而改善肩关节的疼痛和关节活动功能。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疼痛评分低于参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面联合温针灸治疗对减轻疼痛效果显著。

相关研究表明,温针灸的应用对基质金属蛋白酶-1、基质金属蛋白酶-3、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等有抑制作用,可降低清除自由基,进而抑制氧化反应及软骨基质降解,修复软骨缺损,具有抗炎、改善血液循环、减轻局部水肿及炎症的作用。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经治疗后,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指标均有下降,研究组低于参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温针灸抗炎作用显著,减轻炎性反应,促进康复。

综上所述,温针灸治疗疼痛期肩关节周围炎效果显著,疼痛明显减轻,利于加快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姚如婕 . 温针灸配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临床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7):122 -123.

[2]冼燕波 . 温针灸配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5,15(11):68 -69.

[3]王晓莉 . 温针灸配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临床观察[J]. 山西中医,201632(2):39 -40.

[4]林炳华,杨柳,万载,等. 温针灸配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疗效分析[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15,31(6):562 -562,563.

[5]柳霞 . 温针灸结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 27 例[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7):45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