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因素与质量控制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02
/ 2

探讨微生 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因素与质量控制措施

李志辉

东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永州东安 425900


摘要:目的:分析导致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并制定相关质量控制措施。方法:于某院检验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的微生物检验标本中选择314例不合格检验标本作为此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对其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在314例不合格微生物检验标本中,导致其不合格的原因分别有标本污染、操作失误、采集时间错误、条码错误和送检不及时,其占比依次为50.64%、26.43%、9.56%、7.32%、6.05%。结论: 导致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因素较多,结合不合格的发生原因,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对提高检验的准确性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因素;质量控制

引言

随着当前医学技术的发展,检验科能够对多种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临床上不同病情程度的患者微生物检验获得广泛应用,且为工作人员提示病原菌分布。因检验仪器精度的不断提升,对待检样本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不合格的样本极大程度上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所以减少不合格样本对诊断的影响,提高待检样本的质量,在临床上意义重大。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某院检验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出现的不合格微生物检验标本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共314例。其中男131例,女183例;门诊标本103例,住院标本211例;痰液标本120例、尿液标本97例、血液标本50例、分泌物标本31例、无菌体液标本16例。

1.2 方法

按要求对科室接收的检验标本质量进行检查,并详细登记和分类不合格标本的类型、项目,总结导致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以便能够采取针对性的改善措施。

1.3观察指标

严格检查其检验结果、复查结果、采集时间、外观状态,分析其不合格因素,并仔细记录好不合格微生物标本(经复查结果判断)情况。

1.4不合格标本的判断标准

  1. 痰液标本涂片检查出10个以上的鳞状上皮细胞/低倍镜,同时白细胞/低倍镜小于25个;(2)尿液标本被污染,在同一份尿液标本中检查出3种或以上的微生物;(3)疑似菌血症患者在服用抗菌药物后采集的血液标本及发烧患者在寒战发热之后采集的血液标本;(4)分泌物标本在取样时受到污染;(5)成人的血液标本采集量不足5 mL,婴幼儿不足1 mL;(6)未能按要求采用无菌容器对标本进行采集;(7)由于未能及时送检而导致标本干燥,或者送检时间超过2小时且在4℃的环境中冷藏超过24小时。(8)标本对应的姓名、采集部位、送检时间等相关信息不全、涂改或者标识不清,导致无法辨认。

1.5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软件,组间不合格因素对比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314例不合格微生物检验标本中,痰液标本不合格率(38.22%)最高,无菌体液标本不合格率(5.10%)最低。导致样本不合格的原因中,标本污染的占比(50.64%)最高,其次是操作失误(26.43%)。详细数据见表1。

表1  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n(%)]

标本类型

例数

原因

标本污染

采集时间错误

操作失误

送检不及时

条码错误

痰液标本

120

48(40.00)

21(17.50)

29(24.17)

6(5.00)

16(13.33)

尿液标本

97

68(70.10)

0(0.00)

29(29.90)

0(0.00)

0(0.00)

血液标本

50

15(30.00)

9(18.00)

19(38.00)

0(0.00)

7(14.00)

分泌物标本

31

20(64.52)

0(0.00)

0(0.00)

11(35.48)

0(0.00)

无菌体液标本

16

8(50.00)

0(0.00)

6(37.50)

2(12.50)

0(0.00)


314

159(50.64)

30(9.55)

83(26.43)

19(6.05)

23(7.32)

3讨论

3.1 导致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因素

本次研究通过回顾分析该院检验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接收的不合格微生物检验标本,经统计、总结后发现:样本污染、采集时间错误、操作失误、送检不及时和条码错误是导致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因素。采集完标本后,由于运输不当或保存不当,导致标本被污染,从而滋生了其他微生物,在进行检验时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降低其准确性。部分检验标本对采集时间有明确要求,如血液标本应在患者晨起空腹状态下采集,因不同的个体之间的消化、吸收、代谢等生理功能有差异,为控制这些因素的影响,现采取的主要办法是空腹采血;操作失误是由于医务人员缺乏经验或操作不熟练导致的,在采集过程中若操作不标准、不规范,无法确保采集标本的有效性,会令标本质量不合格;送检不及时是在标本采集后未能及时送检,存放过久,令标本遭到周围环境、粉尘等污染而发生其他变化,最终令标本质量受到影响;条码错误即标记错误,将错误的条码贴在不对应的容器上,导致检验所得结果与条码上的患者信息资料不符。

3.2微生物检验标本质量的控制措施

3.2.1微生物检验样品采集要求

样品采集前准备:(1)确定证件信息与所采样品符合一致;(2)对使用工具进行严格的检查,包括样品袋、铲子、剪刀等,确保灭菌、消毒合格,且无其他混入物质;(3)采样主要选择随机方法,针对高度怀疑的微生物污染对象,需重新采集;(4)在采集前后,需将包含样品名称、日期、数量、来源及采集人员信息等内容的标签,粘贴在存放样品容器的醒目位置,便于查看;(5)若采集过程中有删减或增加的环节,或明确了采集程序要求,需对取样资料重复检查,并告知相关人员;(6)检测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样品采集,对于所有的试验资料实验室需完整保存,包括取样人员情况、样品采集完整的程序、样品采集地点图示、环境与设备条件等。

3.2.2定期对检验人员进行培训

因微生物检验工作较烦琐,检验人员需要具有较高的检验素养才能做好检验工作。单位管理人员应该定期组织检验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以便能够及时发现检验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的不足,从而及时进行增强。这样可有效提高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从而令其能够严格按照检验标准开展检验工作,促进检验效率的提高。此外,还可以将相关检验知识装订成册,以供检验人员阅读,达到巩固、复习的目的,减少不合格操作情况的发生,令检验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3.2.3建立形成性评价模式

建立并实施形成性评价模式,将进修医生出勤、工作表现、理论考核、实践操作和微生物形态学考核等纳入考核体系,形成一种全过程多维度的综合性评价,以激发进修医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其主动学习并快速提高微生物检验技能。

结语

提高微生物检验工作,不能单单的依靠一个独立部门,要积极沟通,提高各科室工作人员的相互配合意识,各科室有效的沟通,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和检验质量。为提高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可采取改进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和完善管理体系与制度,实施更加全面且系统的管理工作,以此来实现提高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的目的,对平时容易出现问题的微生物检验样品,要更好的加大检验力度,可间接对患者的治疗和恢复起到积极且有效的作用,在临床工作中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美丽.肺部曲霉菌感染的微生物检验与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卫生工程学,2018,16(1):103-104.

[2]范明.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探讨[J].中国医疗设备,2019,32(s1):145.

[3]毛炜,赖永才,刘滔,等.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因素与质量控制措施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8,15(12):1860-1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