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疗效及可行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02
/ 2

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疗效及可行性分析

唐中力

湖南省道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湖南 永州 425300

【摘要】目的:探究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不良时间的疗效,分析可行性。方法:于本院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中筛选200例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分组方法为随机综合平衡法,组别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组例数相等均为100例。治疗过程中,予以对照组阿司匹林治疗,予以研究组氯吡格雷治疗,分析两组凝血功能、心血管不良事件以微循环功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研究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较低,CRF水平较高,IMR水平较高,APTT、D-D、Fib水平较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应用氯吡格雷具有显著价值,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同时还可改善微循环功能与凝血功能,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值得临床采取。

【关键词】氯吡格雷;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不良事件;疗效;可行性

冠心病的临床发生率较高,为常见心血管疾病,疾病的病程较长,若患者未及时接受治疗,可发生心力衰竭,因此疾病对于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均有严重危害。介入治疗是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方式,但是该种治疗方式可对血管内皮造成损伤,进而增加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1]。对此,为充分保证治疗效果,还应采取其他药物预防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本文展开对照研究,选择医院治疗的20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的价值,详细研究内容如下分析。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确诊并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共有200例,治疗时段是2019年11月-2020年11月,采取随机综合平衡法进行分组,分别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组纳入100例。研究组病史1-5年(平均3.09±0.89年);男女患者比是59:41;年龄是50-82岁(均龄66.08±3.28岁)。对照组病史1-5年(平均3.06±0.91年);男女患者比是55:45;年龄是52-80岁(均龄66.06±3.21岁)。采取专业数据软件分析组间基线资料发现差异存在一致性,P>0.05。

1.2方法

参照组术后采取阿司匹林(H23022211)进行治疗,每日用药1次,每次100mg,连续用药1个月。

研究组术后采取氯吡格雷(H20193160)进行治疗,每日用药1次,每日75mg,连续用药1个月。

1.3观察指标

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两组是否发生靶血管重建、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等事件,对比发生率。

微循环功能:应用超声间侧两组治疗前后的微循环功能,主要是IMR(微循环抵抗指数)与CFR(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

凝血功能:对比分析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主要是APTT(活化部分的凝血活酶用时)、Fib(纤维蛋白原)、D-D(D-二聚体)。

1.4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24.0软件对于本次研究中的相关数据实施分析,计量资料与正态分布相符合,采用均数±标准差“60b738e333607_html_27f28ec49f68deb9.gif ±s”进行表示,独立样本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n/(%)]”进行表示,独立样本采取“60b738e333607_html_4e8f46847cff7a8a.gif ”检验,P<0.05说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

2结果

2.1微循环功能分析

表1中的结果显示,对照组及研究组接受治疗前的IMR、CFR水平并无显著差异,P>0.05,经治疗后差异显著,P<0.05。

表1:微循环功能分析量表(60b738e333607_html_27f28ec49f68deb9.gif ±s)

组别

IMR

CFR

时间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研究组(n=100)

23.48±4.58

26.47±5.72

1.37±0.38

2.34±0.41

对照组(n=100)

23.41±4.61

24.39±5.81

1.36±0.39

2.01±0.39

t

0.0946

2.5511

0.1836

5.8218

P

0.9247

0.0115

0.8545

0.0000

2.2凝血功能分析

研究组与对照组间APTT、Fib、D-D水平在治疗前并未显著差异,P>0.05;经治疗后差异显著,P<0.05,表2为研究数据。

表2:凝血功能分析量表(60b738e333607_html_27f28ec49f68deb9.gif ±s)

组别

APTT(s)

Fib(g/L)

D-D(ng/mL)

时间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研究组(n=100)

29.48±6.59

23.36±5.48

3.09±0.78

2.17±0.25

1.17±0.26

0.71±0.13

对照组(n=100)

29.46±6.57

25.48±5.62

3.08±0.77

2.52±0.28

1.19±0.24

0.92±0.14

t

0.0214

2.7008

0.0912

9.3242

0.5652

10.9919

P

0.9829

0.0075

0.9274

0.0000

0.5726

0.0000

2.3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研究组发生1例再发心肌梗死,1例靶血管重建,发生率是2.00%,参照组发生4例靶血管重建、1例心源性死亡、4例再发心肌梗死,组间存在明显差异(=4.7138,P=0.0299),P<0.05。

3小结

冠心病属于发生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该疾病的发生主要和冠脉血栓、粥样硬化、痉挛等存在关系,病变可造成冠脉血液循环发生障碍,血液供应减少或者中断后,可造成心肌缺氧、缺血,进而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等情况[2]。中老年人是冠心病的高风险人群,治疗难度较大,介入治疗是该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但是术后极易发生支架内再狭窄情况,且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较高,因而及时采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3]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均是传统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采取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时,存在一定的效果,但是临床研究发现较多患者对于阿司匹林存在抵抗情况,极易发生呕吐、恶心等情况,甚至是出血,因而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氯吡格雷能够对于二磷酸腺苷结合血小板进行不可逆、选择性的抑制,进而让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活化受限,可有效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可降低凝血功能障碍发生。冠心病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后,可有效预防和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还可改善微循环与凝血功能,可提升局部腺苷水平,因而治疗效果更为理想,可充分扩张微血管[4]

综上所述,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应用氯吡格雷具有显著价值,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同时还可改善微循环功能与凝血功能,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值得临床采取。

【参考文献】

[1]吴资波.氯吡格雷在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心血管不良事件预防中的临床效果探讨[J].当代医学,2020,26(36):95-97.

[2]陈颖.氯吡格雷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防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24):109-111.

[3]孙文超,韩俊愈,李卫华.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炎症反应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20,18(30):3-5.

[4]穆丽娟,罗罕,王志旭.氯吡格雷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防效果[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22):3235-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