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04
/ 2



大连市“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张路诗

都市发展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 辽宁省 大连市 116011

摘要“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新时代文化和旅游繁荣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推动我市“两先区”高质量发展,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本文深入剖析大连文化和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面临的环境,对如何促进大连市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进行研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十四五

  1. “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市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

      1.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国内文化和旅游市场带来发展机遇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是推动我国开放型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文化旅游市场的高品质需求将成放量增长态势,发展空间广阔,塑造文化和旅游区域合作竞争新优势、壮大发展新动能的要求更加迫切。“十四五”时期,我市要不断释放内需潜力,扩大优质供给和市场需求,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战略方向,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更多融入省内、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扩大国际交流合作,使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动能。

      1. 高质量发展为文化和旅游业发展指明方向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我们必须把文化和旅游发展质量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创新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业态,发展新兴产业,形成产业发展新格局,不断提升我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品质。

      1. 新时代文化和旅游发展面临新使命新要求

国家东北振兴战略和大连“两先区”建设,提出要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文化和旅游与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实现深度融合。《大连2049城市愿景规划》提出打造“开放创新之都、浪漫海湾名城”“艺术之城”的愿景目标,实施“文化彰显品质提升”战略和“文化建设行动”,要求做足浪漫文化与海湾为韵的城市魅力,塑造主客共享与便利独特的文化休闲空间,形成深度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对文化和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1. 大连市文化和旅游发展现状问题

  1.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存在短板

目前我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国内同类城市相比,明显滞后,也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部分场馆的建设标准明显低于国家、省标准。美术馆、科技馆规模为5个计划单列市中最低,市图书馆、文化馆面积不达标,缺少音乐厅、歌剧厅、儿童剧院、工业博物馆等文化设施,急需补齐设施短板。

  1.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待完善

我市公共文化设施四级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范围覆盖全市大部分区域,但公共文化服务在区域、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旅游配套建设相对滞后,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数量、种类不足,旅游服务配套供给能力不强等短板越来越突出。

  1. 文化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虽然我市文化产业在“十三五”时期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产业总量、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知名品牌、竞争力等方面仍与其他副省级城市存在较大差距。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偏低,尚未成为我市支柱性产业,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处于中下游。文化产业结构有待优化,核心竞争力不强。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缓慢;新兴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比例偏低;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文化产业链不完善,与其他产业融合度不高,缺乏竞争优势。

  1. 缺乏特色化的引爆性旅游项目

缺乏有特色有影响力的旅游项目,景区旅游产品升级改造项目投资降低,缺少带动性强的龙头项目。旅游产品升级迭代、品牌创新等滞后。大连的代表性旅游产品,如老虎滩极地海洋动物馆、圣亚海洋世界等,由于全国各地海洋馆的建设,面临市场份额下降,竞争力降低的境遇。文化旅游融合度不足,旅游开发文化融入度不高。现阶段我市旅游产品近68%为依赖资源开发的观光型产品,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与组合上,对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明显不足,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旅游项目缺乏文化体验,难以满足游客对文化的追求。

  1. “十四五”时期大连文化和旅游发展对策

  1. 建立城市公共文化发展新格局,打造文化展示新窗口

落实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确定的空间体系,构建“一主、两副、四节点”的文化发展空间布局。完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高标准补足市级文化设施短板,保障区级公共文化设施的均等化和标准化,提升基层文化设施功能复合性与布局便利性。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打造各类规模不同、形式灵活的公共文化新空间,升级改造一批书店、酒吧、咖啡厅、工业厂房、城市公园、广场、步行街、旅游场所,将其打造成为“演艺新空间”、“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公共文化新空间。

  1.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保障市民基本文化权益

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明确全市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内容、基本条件,以国家标准为指导,进一步完善市县实施标准,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持续落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推进数字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建设,保持文化数字化建设在全省的领先地位。推动文化资源和服务共享共建。保障公共文化场馆提供基本文化服务,深入推进公益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工作;大力推动全民阅读工作,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积极扶持文化广场及农村文化大院建设,完善相关配套设施。

  1.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以“互联网+”和“文化+”的战略为引导,推进演艺娱乐、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三个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文化创意设计、动漫游戏业、数字文化产业三大新兴文化产业,做优做强工艺美术、广告会展等地域特色产业。进一步推动我市4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8个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提升发展。

  1. 优化全域旅游格局,建成更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

着眼全域发展,推进旅游资源依城、依景、依通道聚集,构建“一核引领、两翼齐飞、多极共兴”的发展新格局。优先发展海洋度假产品,形成“海岛-海岸-海港”的滨海旅游结构;丰富都市文化体验产品,打造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休闲街区,规划“建筑可阅读”旅游线路;优化提升康体养生产品,加快发展滨海健康疗养旅游,合理布局滨海疗养院、绿色健康疗养公园、滨海休闲度假养生基地;创新开发乡村旅游产品,重点推动滨海渔家、花果庄园、森林人家、主题民俗四大乡村旅游品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