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在你争我吵中凝聚——论幼儿间产生争吵的原因及教育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07
/ 2

交往,在你争我吵中凝聚——论幼儿间产生争吵的原因及教育策略

吴丹丹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柯桥柯北幼儿园

【摘要】 我们常常能看到幼儿们在一起玩时,不论在幼儿园、家中还是任何地点,都可能会为了争一件玩具、抢一个游戏角色或者因为自己本能的任性等引发争吵。这时,有的教师和家长会马上出面制止,大声呵斥,甚至采取暴力手段。但幼儿间的争吵不同于成人间的争吵,我们作为教育者,在争执中要理性看待他们的过失,不随意谩骂和批评,当然也不能过于溺爱,丢了原则,更多的是加以引导和帮助,让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过失,学会尊重别人,尊重社会。

【关键词】 幼儿 争吵 理性看待 学会尊重

一、幼儿间产生争吵的原因分析

  (一)不肯退让和不懂得分享

  幼儿们在相处过程中,有一个特点就是都以自我为中心,比如在玩老狼抓人游戏时,他们都喜欢当“老狼”,却不喜欢当“人”;在玩玩具时,争抢的玩具总是最好,大家喜欢的玩具总要抢到自己手中才开心;在排队时,排在第一头,能被老师牵着手走的才是第一名。大家都因为不肯谦让、不肯示弱而引发争吵。归根结底就是一太以自我为中心,不肯退让,二不懂得分享。

(二)不会使用礼貌用语

  在幼儿们平时的相处过程中,来来往往之间难免会产生一次两次无意的碰撞,这对于成人来讲只是一笑而过的事情,而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来讲,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情况,他们并不懂得如何更好处理,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向老师告状,就是伸手去理所当然的“打回来”,因此争吵是必然的。在我们看来一句简单的“对不起”就能很好解决问题,但是他们往往不会先说“对不起”,或者是很不甘心地去说“对不起”。这些都会引发幼儿之间不必要的争执。

(三)语言表达能力和动作发展能力的不协调

  当小班的幼儿发现有人坐了自己的小椅子后,他们通常会二话不说采取蛮力直接去拉自己的小椅子,而坐着的幼儿因为不知道是自己坐错了小椅子,因此就会引发争吵。不仅小班幼儿会这样,中大班的幼儿通常也避免不了抢椅子的事件。但也有时候,幼儿本来是有心要帮助小伙伴解决问题,却因为语言表达能力较弱,而动作能力发展较快,引起双方的误会,从而又引发不必要的争吵。所以,语言表达能力和动作发展能力的不协调也会导致幼儿之间的争执。那么如何让幼儿学会在第一时间用语言来解决问题,并不是用行动来加速争吵,是我们在今后的幼儿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四)攻击行为是幼儿遇到争吵时的第一反应

  我们发现,大部分幼儿争吵时,第一反应总是伴随着攻击行为。因为攻击行为让幼儿暂时在情绪上得到满足,好像谁攻击成功,谁就成了此次争吵战役的获胜者。因此要化解幼儿的这个攻击行为,我们除了要让幼儿学会自己解决争吵的方法外,还要否定他们的这种攻击行为,淡化他们的攻击意识,清楚攻击行为将会带来的严重后果,让他们知道武力只会让争吵更加严重。

、幼儿间产生争吵的教育对策

(一)通过绘本故事的引导,进行分享认知的培养

平时我们枯燥的教育语言并不能让幼儿很好地、深刻地理解我们的用意,很多幼儿听过便忘,而一个个形象生动的绘本故事,有趣鲜明的人物角色往往很容易就能激起幼儿们的兴趣点,他们喜欢听,喜欢观察,还喜欢模仿,正是我们教育的契机。例如绘本《凯琪的包裹》,小罗西因为关爱、因为分享、因为凯琪和她的朋友们的快乐而更加快乐,也因此让整个梅菲尔德市得到了美丽的回馈。让小朋友们都懂得学会和珍惜友情,能够与其他小朋友彼此分享。例如绘本《红狐狸和蓝狐狸》,红狐狸喜欢种草莓,蓝狐狸喜欢种蚕豆,红狐狸把自己种的草莓全部送给了熊先生,蓝狐狸把自己种的蚕豆全部送给了狸奶奶,这下,他们既没有蚕豆吃,也没有草莓吃了,怎么办呢?啊哈!原来还有意外惊喜在等着他们呢!让小朋友们懂得分享的越多将会得到更多。

(二)通过变换立场,进行分享体验的培养

在平时与幼儿相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处处留心,将自己看见的、听见的、有意义的事讲给幼儿听,慢慢地他们就会在潜移默化中,也渐渐学会分享,将自己家里发生的或者自己看到的和小伙伴一起分享,又或者分享一些自己情感上的收获。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让幼儿学会懂得换位思考,懂得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就我们班级的事情举个例子:有一天政政带来了自己心爱的恐龙玩具,十分抢眼,小朋友们纷纷聚在一起,满眼都是藏不住的羡慕,有的小朋友早已忍不住小手,想伸过去摸摸,但是政政一把把恐龙护在怀里,不肯给小朋友玩,大家都非常沮丧。于是我借此机会,就把政政的恐龙拿起来,对他说:“政政,假如说这个恐龙是我的,如果你想玩怎么办?”“你能借给我玩一下吗?”“我不肯借呢?我不借给你,你心里是什么感受?”“我会不高兴。”我问其他小朋友,“那你们刚才心里什么感受?高兴吗?”“不高兴。”“政政,你想想为什么你和小朋友心里都会不高兴呢?”于是我把恐龙还给了他,不一会儿就看到政政和周围的小朋友一起在玩恐龙游戏,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孩子们有了从想玩到被拒绝到最后又愿意共同分享的一个心理变化过程,教师通过变换了立场,对幼儿进行了分享体验的培养。

(三)创造同伴之间自由交往机会,进行分享行为的培养

当幼儿有了分享认知,有了分享体验,之后自然而然就会有分享行为吗?并不完全是。他们的分享行为其实很不稳定,因为他们的感知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常常会不由自主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就如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的幼儿当着家长的面、老师的面,会愿意与别人去分享,但是一旦在私下,他就有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不愿再进行分享,把东西抢回来。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幼儿懂得一些基本的交往技巧,给他们创造交往机会,鼓励他们参与集体活动,引导他们把自己的东西分享出来,一起感受分享的快乐。当幼儿之间发生争吵时,我们要让他们学会换位思考,学会考虑别人的需要,从而不再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养成乐意分享、大方的性格。

(四)要使孩子能为自己的错道歉

对于幼儿来说,大多数的情况下不知道什么是错的,为什么错,因此,老师千万不要责怪,我们要耐心的告诉孩子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孩子们有的不敢认错,有些可能是害怕承担后果,老师要给孩子一种安全感,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只要改了就是好,避免孩子产生畏惧感。老师千万不要在孩子做错事时,一味地去批评与指责,这样会导致他们产生逆反心理,那么在以后犯错时他们就会习惯找借口推托。而那些懂得道歉却总是不断犯错的孩子,老师不仅要注意他们的道歉言语,更要关注他们改正错误的行为。因此,如何处理孩子所犯错误的方法,比孩子犯的错误更值得我们思考。在传统的家庭观念里认为老师如果向孩子道歉,就会丧失自己的威严,所以,不少老师他们为了维护大人的面子,就会坚持即便是做错了也不会向孩子认错。很多研究显示,老师向孩子认错,它不仅可以融洽师生关系,而且也可以用现身说法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会有错的时候,认错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老师向孩子认错,不但不会因为认错而丧失尊严,反而会让孩子更加尊敬。

幼儿争吵的原因多种多样,还需幼儿教师进一步了解并找到适当的措施应对幼儿的争吵行为。教师更应该注意日常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做到专门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根据冲突的起因给予幼儿不同的处理,但最终的目的都是要引导幼儿相互理解和谦让,通过争吵建立更深的情感。作为教师,我们要从他们的问题和需要作为出发点去正确引导幼儿,始终秉着信任、理解和友善的态度,让幼儿发自内心接受我们的教育,主动承担自己的错误,一直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