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院“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问题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09
/ 1

对我院“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问题的思考

付清洁 李新雷

山东交通技师学院 山东 临沂 276000

摘要:“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目前我校开展专业课教学的主要教学模式。从2013年开始探索实施以来,教师们一直在努力探索适合本校专业发展的新课程体系。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展开面越来越大,涉及学科越来越广,但困难问题同在。实践过程经验的积累也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问题;思考

  1. 工学一体化的概念理解

  1. 工学一体化的必要性

没有一流的技师就没有一流的产品,同样没有大量的实践就没有一流的技师。工教育的宗旨是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的高技能型人才。随着科技水平、生产工艺的发展,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社会的入口门槛的提高,同时就抬高了技工院校学生的出口技能水平要求。传统的课程体系不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人才需求,因此技工院校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1. 工学一体化的概念

工学一体化概念来源于德国的“学徒制”教学模式,但在国内多年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一定的中国特色。工学一体化概括起来就是“学中做,做中学”,“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具体来讲就是,基于典型的工作任务,以完成工作任务为导向,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培养各种综合能力,反复练习,形成工作习惯,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养。这里蕴含者丰富的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思想和方法。

  1. 工学一体化实施的困难

  1. 传统思想认识问题

学历教育是社会普遍认可的教育出路,大专、本科、研究生、博士生,这才是优秀孩子应该的身份,也是评价一个人成败的标准。学历影响人的职业、社会地位、甚至婚姻生活状况。所以上高中考大学才是成才之路。而技工院校的学生已经被家长和义务教育阶段的老师从思想上“抛弃”了。

未成年人的教育是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的事业,在家有家长,在校有老师,在外有社会,让孩子树立目标,明确努力方向,才能培养成才。技工院校成为家长们的“托儿所”,社会的“收笼所”,这种错误的思想导向,惯的学生思想懒散,混天熬日头。学习没有积极、主动性,集体荣誉感也不强,严重缺乏自信心。

  1. 教学设备设施、教学场地的限制

大美临沂是人口大市,每年初中毕业生14万左右,但高中的升学率不足50%,因此技工职业院校招生火爆。我校实施笔试加面试,每年招生人数三千左右。因此一个班级30—40人是常态,一名专业课老师,四个工位,每组8-10人。这规模给一体化教学模式带来巨大挑战。

设备的维护,实训车辆的更新,教学耗材的投入,以及废料的处理等问题也是困扰工学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1. 一体化教师的能力培养

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标准。教师再是演员,而是导演,不但要有专业的学科知识储备,还要有组织策划能力,还要掌控全局,处理应急问题能力。“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体化教师要想组织好课堂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目标,课后要付出十倍的努力,并思路要新颖多变。否则工学一体化课程就成了“游戏活动课”。

  1. 我院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的经验分享

首先我校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得益于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果。我校实行半军事化学生管理模式。学生管理人员有专职退伍军人教官、学生教官、班主任、级部主任等多层管理模式。从学生入校的军训,到日常的生活习惯养成都有学生教官全程管理,首先入校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然后教官带领学生教官,组织各班开展丰富多才的第二课堂活动,丰富校内生活,同时培养班级荣誉感,合作精神,大局意识。晚自习开展讲座、红色教育、书法等课堂,磨练学生性子,懂得感恩,端正学生三观。

学院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以及思政教育,使学生明事理,辨是非,讲道理,能够遵纪守法。也为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学校学风浓了,反过来也刺激了教师的学习积极性。我校专业课教师每周一次教研活动,探讨一体化课程任务,分享问题,讨论方案,交流经验。每学期开展青蓝工程对接,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职业教育大有可为,肩负着伟大的中国梦的复兴使命,这是每个职教人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