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现阶段消防潜水救援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09
/ 2

浅议现阶段消防潜水救援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顾宗刚

黑龙江省消防救援总队 齐齐哈尔支队作战指挥中心 高级工程师

摘 要:本文通过对水域救援专业队的水下潜水救援作业进行调研并走访民间打捞队、个体潜水作业者,介绍了潜水作业的分类、危险性,分析了现阶段水下潜水救援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提升水下潜水救援能力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消防;水域救援;潜水作业


作为应急救援主力军、国家队,消防救援队伍改革转制后职责更明确,任务更艰巨,救援难度更高。面对全灾种、大应急任务需要,救援能力亟需提升,特别是水域救援能力亟待加强。黑龙江省河流纵横,湖泊奇异,流域面积在55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919条。发生在沿江流域的水域警情逐年增多,出动警力逐年上升, 汽车、甚至是处置船舶事故,水下潜水救援成为了消防救援队伍必须攻克的一个新课题。

一、潜水作业的分类

早在几千多年前,古代中亚文明全盛时期,阿兹里亚帝国的军队用羊皮袋由水中攻击敌军,拉开了人类潜水的序幕。潜水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最宝贵、更是人类向海洋水域和生命极限挑战的前沿技术,已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技术门类工程。水下作业是一项非常特殊的工种,潜水发展到今天,由于工作性质的不同,大致分为:

(一)工程潜水。主要从事江、河、湖、海、水库等水下工程作业。

(二)军事潜水。主要从事军事相关的潜水作业。例如:爆破、破坏、潜入、水下射击等相关任务。

(三)科研潜水。主要从事与科学研究相关的潜水作业,例如:宇航员辅助潜水、环保考察、海洋生物研究等相关专业。

(四)休闲潜水。主要以旅游休闲,以观赏娱乐为主。

(五)捕捞潜水。主要从事水产捕捞等相关水下作业。

(六)消防救援潜水。主要从事车辆坠河、人员溺水、船舶事故水下搜救和打捞等相关作业。

二、水下潜水救援的危险性

目前潜水员水下作业属于高危险作业范畴,是一项十分专业的工作,潜水救援对救援人员、救援技术、救援装备都有极高的要求,在操作上不允许有丝毫失误。水下潜水救援十分危险,极易造成人员身体伤害,甚至是付出生命。2014年5月6日,在韩国“岁月”号沉船事故搜救工作,一名民间潜水员在执行水下搜救任务时意外身亡。2017年9月6日,在河北唐山潘家口水库,两名潜水员下潜探索水下长城时失踪。对于消防救援的潜水任务来说,水下环境复杂,乱石、渔网和乱流等不确定危险因素随处存在,潜水中有可能出现能见度低、氧体用尽、阴暗寒冷、潜水疾病、暗流险礁、恶劣天气等危险,这就要求潜水员必须具备专业的潜水知识、丰富的实战经验和极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较专业的潜水设备。

三、现阶段水下潜水救援队伍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 缺乏专业潜水人员。专业的消防潜水人员是组织开展水下消防救援的重要支撑。以齐齐哈尔消防救援支队为例,经潜水员培训且持有潜水员证书的队员仅有5名,其中2名消防站干部,3名消防士,除2名消防士配属水域救援专业队外,其余队员均分属在不同单位,专业潜水人员缺乏且队员分散不能形成合力。同时潜水作业属一个团体作业,需要潜水救援作战编组人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如一次重潜下水作业至少需要8名队员的配合才能完成,各司其职、缺一不可,另外还得有一些辅助人员等,因此专业的潜水人员缺少导致水下救援无法安全有效开展。

(二)技战术经验欠缺。转制前,当有溺亡水下救援事件时,消防救援队伍通常第一时间到场,但通常缺少专业的潜水技能及潜水装备,因此面对急难险重的水下救援任务而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转而寻求地方民间打捞队、个体潜水作业者实施作业,对消防救援队伍水域救援能力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目前水下救援人员虽经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培训,但平时受训练场地、设施、人员、执勤任务的限制,水下潜水训练往往难以组织。潜水人员专业技能往往只停留在简单培训层面,潜水专业人员技能欠缺,经验不足,导致不能完全胜任水下救援任务。

(三)实战能力不强。目前齐齐哈尔消防救援支队为增强水域事故应急救援能力,确保水域事故发生后能及时有效实施生命救助,于2018年5月依托龙沙区龙沙救援站成立了水域救援专业队,后调整为特勤二站。在处置水下潜水救援事故时,由于受水域地形、气象条件及救援程序复杂等各方面的因素影响,出于对潜水救援人员安全角度考虑,往往不敢贸然实施救援行动,实际救援作业中实战能力不强,成功实施水下救援任务的战例较少。

(四)潜水装备配备与救援任务不相适应。

消防潜水不同于一般的潜水运动,不同的潜水工作需要不同的潜水装备及辅助设备,目前我支队主要配备的主要是便携式休闲潜水装备,在潜水装具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搜救范围有限。我支队配发设备为仿国产694型潜水装具,以高压气瓶为供气源。大深度潜水气体消耗快(每10米约一个大气压力),气瓶供气量有限,会极大缩短搜救时间,延长了潜水员反复潜水时间,加大了潜水工作强度。

2、无法适应低能见度潜水。我省水下环境多为0能见度,也就是被西方潜水员称之为“黑水”的潜水作业环境,这就导致了连接气瓶的气压表在水下无论任何时间、任何深度均无法观察剩余气量,从而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

3、无法适应冰潜。冰下潜水历来被国际权威潜水组织定义为高危潜水。它不仅仅要求冰潜潜水员具有相关潜水经历及资格证书,同时对潜水设备的加工工艺及设备保养均有严格要求。而我支队目前配发的潜水装备仅能适应常态潜水,一旦进入冰潜环境,由于冷凝的作用,随时会使一级头高压舱进气口和二级头单向排水阀进气孔冷凝堵塞,对潜水员水下救援工作造成极大的危险。

4、水面、水下无法建立语音沟通。搜救工作由于工种的特殊性多为单人作业。这就使水面与水下的沟通尤为重要。现阶段配备的潜水装具无法实现对讲功能,一旦潜水员发生渔网、鱼钩等水下物体缠绕,潜水员无法得到水面救援人员的及时帮助,极易发生危险,对潜水安全埋下重大隐患。

5、设备维修人员缺失。救援单位没有配备设备保障及维修人员,无法为设备安全使用保驾护航。

四、提升水下潜水救援能力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水域救援专业潜水人员队伍建设。一是强化相关培训,对精通水性的队员定期进行潜水作业培训,有计划地储备专业人员,建立梯队建设方案。二是每年招录具备潜水救援方面相关专业技能的特殊专业人才和实战经验的新消防员充实水下潜水救援队伍。三是与地方专业打捞队、个体潜水作业者建立联通机制,优化和完善灭火救援专家组人员结构,实现人员装备资源共享。

(二)强化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专业救援能力。针对水下救援事故突发性强、技术性强、救援难度大、危险性高的特点,每年定期邀请水下救援专业教练员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重点围绕潜水理论知识、水下生理反应原理、潜水装备和附属设备的性能、使用方法、潜水技能、应急处理、手势信号方面进行系统培训,同时在注重编组协调配合上下功夫,最终实现人和装备的最佳结合,不断提升个人专业技能和团队协同作战能力。

(三)贴近实战,提升水下救援事故处置水平。针对本地区水域特点以及常见水域救援事故类型,从基础训练和开放水域实战技巧训练入手,有的放矢地进行实战演练,设置包括地上、水中穿戴水肺装备、水面人员拖带、夜间工作技巧、水下、水面人员救援技巧、水下定向、水中悬浮、使用潜水信号引导等水下潜水作业科目,以此强化水下紧急情况的处理、水下搜索能力,同时加强与水文、水利、海事等单位的整体联动机制,根据水域救援规律制定救援联动预案,不断提高水下救援事故的处置能力。

(四)潜水装具方面的改进措施。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多方查证和下水经验分析,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改进。

1、不同环境应用不同设备。可采取高压与低压设备相结合,管供与气瓶相结合的方法,展开救援工作会事半功倍。

2、配备低压供气系统,给潜水员充足供气保障。配备便携式低压空压机,配备脐带和对讲系统从而解决潜水员水下供气安全保障为题。

3、针对不同季节、不同温度进行设备调整与更换。我省自然环境与南方有很大差异。单一设备无法满足不同季节的救援任务。应针对不同季节、不同温度、不同情况及时调整潜水装备,为应急救援工作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安全保障。

4、及早加装对讲单元。潜水对讲有极大的重要性,它是关键时刻的安全保障,其重要性超过安全绳等其他安全设备。如条件不允许,可在现有设备上进行加装和改装。

5、及时做好保养与维修。根据国际潜水组织规定,每100次潜水必须进行最少一次的设备保养与维护。配备专业持证保养维修员应尽快纳入日程。

习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强化应急救援队伍战斗力建设,抓紧补短板,强弱项,提高各类灾害事故救援能力。水下抢险救援工作是应急救援工作中比较特殊的岗位,特别是在东北,由于环境、气温等因素导致水下救援工作开展步骤繁琐、操作程序复杂,目前水下潜水救援工作是水域救援任务的一项短板和弱项,任重而道远。相信针对水下潜水救援工作的现状,采取相应的措施一定可以不断提升水域救援的专业能力,在今后的水域救援行动中真正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管振范.黑龙江省中小河流治理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9(1):101-102。

[2]董学颖.关于公安消防部队宜建立水下救援工作机制的探讨[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3,(1):49-52。

[3]邵薇.消防部队水域救援能力提升的几点思考[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17, 35(6): 579-581, 584。

[4]杜卫杰.潜水作业安全风险及对策分析[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8,(2):171-17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