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与德育工作的结合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10
/ 2

初中体育教学与德育工作的结合研究

王 凯

贵州省毕节市第一中学 551700 摘要:我国现阶段教育改革不断进步,学校教育除了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外,也越来越重视德育教育工作,初中是青少年身心发育最重要的阶段之一,因此将德育工作渗透到学校教学活动之中,加强初中德育教育,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价值。 基于此,本文将以初中体育教学与德育工作的结合作为研究分析两者结合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体育;德育教学 ;工作结合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德育教育工作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学校的关注。毛泽东主席曾说过:“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初中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个体的未来成长,更是间接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的高低,乃至国家整体文明的优劣和续断 [1]。因此需要学校结合体育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政治与道德的教育。本文针对初中体育教学与德育工作有效结合进行探讨。 一、初中体育教学和初中德育工作的意义 (一)初中体育教学是现代教育教学中必不可缺的重要课程之一,不仅是发现和培养体育人才的重要途径,还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初中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关键时刻,初中体育教学是由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门学科,并从中提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调节学习压力,做到学习和运动的有效结合,同时还能提高同学之间相互协作的能力,树立集体合作意识以及集体主义观念,有利于学生道德观念的发展。 (二)德育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历史性和继承性。初中德育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学生健康生长的条件和保证。学生品德的提高是一个能动的发展过程,它的成效与学生个人能否自觉主动进行道德修养紧密相关,因此德育能够提高中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他们的修养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初中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德育教育是初中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开始接触到社会上的各种思想,容易社会中不良风气和社会人员不良行为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好的思想观念。因此,在初中教育中应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坚持文化体育教育和道德教育共同进行,合理地开展各种道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思想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三、德育工作展开的主要方法 目前德育教育主要是以课外活动和集体课堂听讲以及定期心理讲堂的形式进行,由于初中生课程相对较满,在开展专门的德育教育课程以及德育活动方面受到了限制,影响了德育教育工作实效 [2]。因此,针对新时期德育教育新问题,提出学校德育工作新思路,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将初中体育教学与德育工作结合,从而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全方面得到提升,是初中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初中体育教学与德育工作结合的必要性

德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体育是初中青少年学习劳逸结合的重要课程之一,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又能让学生在学习的压力下得到释放,从而提高初中生整体素养和学习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德育与智育也是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两者的结合能够很好的展开德育工作,相互辅助和渗透作用。通过体育课程,结合德育教育理念,促进学生道德思想的全面提升。

四、 初中体育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有效结合方法

(一)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以身作则,身教胜与言教,树立良好的形象感染学生,通过视觉的信息传导与学生大脑中,反馈于教学过程中。
(2)体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爱国情操:在体育教学中,组织大家观看奥运会、足球比赛、乒乓球比赛、篮球比赛等赛事活动,让学生感受国家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3)建立奖罚制度:德育教育是随着学生的学习深入而改进的,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实践德育学习的理念,教师需要建立奖惩制度,把学生体育表现及其德育认知纳入学生个人的成长档案,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对多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进行奖励,以增强学生的长期锻炼意识。

结语

随着我国新教育观念的不断改进和新教育改革的不断推广,初中德育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挑战,可以说任重而道远。在不影响中学生学习的情况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德育教育体现在教学管理中,能够使体育教学发挥更有效作用。初中体育与德育的有效结合,能使中学生在不断增加学习和体育教育的情况下,增强德育教育不仅能够使中学生身心健康产生了积极影响,还使初中生在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效应。
参考文献 

[1]邱伟臣. 初中体育教学与德育工作有效结合的思考[J]. 当代体育科技,2019,9(14):82-83.

[2]孔秋梅. 德育教育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 西部素质教育,2016,2(23):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