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基础教育与民间美术审美意识的传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11
/ 2

美术基础教育与民间美术审美意识的传承

姜泓羽

湖南省澧县第二中学 415500

摘要:教育指的是帮助个体形成一定的社会生活能力的文化,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文化的传承,它也是教育在社会中能够立身的根本。中国艺术教育的基础就是历史与现代两者之间对于民族文化的代代相传,同时也是美术基础教育必须担负起的一个重大责任。

关键词:美术基础教育;民间文化艺术传承

素质教育是根据时代的发展提出的一种教育价值观,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课程需要改革。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都是以民族性来显示其特点的,艺术最能表现一个民族的性格、精神和文化特征。实施素质教育,我们必须寻找构建具有自己民族特质的少儿美术教育之路。  

  中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文明古国之一,传承本民族的特质文化,才能成为吸纳世界文化的前提和基础。但我们的美术教材多年来呈现出片面、简单化的研究西方审美教育模式的倾向,忽略了对我们本民族的心理结构和审美思维的探寻和研究,导致了文化的自我认识淡薄。如果,我们的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格调做教育基础,那么,我们中华民族改革开放的未来将是一个以物质文明畸形发展为精神文明的殖民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将是一句空话。

  人的审美经验不通过DNA遗传,不管我们已经处在怎样一个高不可攀的由“文明”叠加起来的“温床”上,怎样陶醉与庆幸自己赶上了“现代”,中华民族心灵初始形成的思想与力量,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至今都有增无减。然而,我们不可否认的现实是:西方的“变形金刚”“哈里·波特”正在影响着中国少年儿童的天资发展,那些怪异的内容,已在大面积地肆无忌惮地玷污着本民族的审美思维和情感语汇方式,使少儿美术教育处于备受文化殖民的危险境地。这种限制已经让我们意识到了构建民族典范化美术教育体系的紧迫感。因此,我们必须尽快挣脱西方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把真情实感连同崇敬的目光一起投向生机无限的华夏文明,试着从民族的、附着于古老的民俗中去借鉴审美语汇,寻求一种本土的、根本性的美术教育资源,从中发掘出可被转化成为具有现代意识的,又与民族精节并不悖行的美术教育形式,打造拥有民族审美特性的文化构建体系,让这种文化构建把少年儿童从信息时代的迷乱中引领出来,恢复本土文化之间的平衡,以文化的自尊态度来捍卫文化自强的决心。  

  对于遍布在56个民族中的中国美术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民间美术与其说是一种特殊风格,不如说是一种自然与华夏民族文明历史紧密融合的渊源。这一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饱含着鲜明的民族情感、民族气质和诱发真、善、美的艺术精神,民间美术在文化生活中像无数细微的神经关联着千家万户。风俗、人生礼仪等诸项审美活动中,它以通俗的哲理、美好的境界、善良的智慧、真诚的意念潜移默化地、强劲有力地陶冶着人们的情操,鼓舞着人们的进取精神,充溢着建设性的动力。  

 民间美术的特质就其主流来讲有三个方面,一是理,即基本道理;二是情,即以物寓情,借物托志;三是术,即表现方法和技巧。那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我们该如何体现民间美术的这三个方面呢?  

 首先,改造世界离不开认识世界。在“理”中,中国民间美术的创造者们认为人的内心本来就蕴含着整个自然,在自然中也完全能够发现自身生命的存在。这种民间美术作品中特有的直观理性方式,特别符合少年儿童时期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极易被少年儿童所接受。最为可贵的是大部分民间美术作品以理娱人,在欢娱中以人的生命源泉中求索,把审美对象,宇宙中一切非生命的东西,都看成生机勃勃的活体,形成自然与人间赖以沟通的经络,疏通这审美客体之间的血脉,成为神思之所出,才情之所据。其次,认识世界要具备强烈的主观愿望。在“情”中,民间美术的创造者们借物寄情,形象化地比喻兴趣、缘情、言志、载德。确信自然界物质能够寄寓人的主观愿望,能够在自然中发现人本身。任何一个事物所包含的属性都能以信息的形式传递给另一个事物,与人们的生活原型相重合,使民族的审美文化形态在这里得到最突出的体现。  

 最后,实践精神是实现主观愿望的唯一途径。在“术”中,民间美术的创造者们按照人的生活理想打造作品,以富有创造力的实践活动推动着“情”与“理”的实现。它所凭借的物质材料及其普通,多为就地取材,因才施艺,甚至是废物利用。这种对材料的尊重,反映出一种踏实的生活态度。比如民间民俗活动中的道具,生活中的用品,儿童玩具中响货、要货等等。创造者们从选用材料,处理材料到工艺制作,都特别重视“量才为用”“因材施因”,但制作技巧都不是太难,并且意趣天成,传神达意。在民间美术的工艺制作中,对艺术作品的社会功能与实用性强调,导致材料技术体现出对艺术的特别关注。把普通材料优化,与现实生活相济相成,相映成趣,而不是使理想的境界走向絕对。这不仅造就了一个人化的实践,同时又是一个“化人”的实践。有着真幻统一的特点。这一特点让“情”和“理”成为一个整体系统,犹如我们的象形文字,带着浓厚的体验和内省的特征,对少年儿童初探实践梦想的途径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并为他们未来的科技活动、创造实践注入“物尽其用”和“物以致用”的人文精神。   

民间美术中的优秀古典教养,还没有被西方意识形态、价值观所腐蚀,它是中华子孙从心灵根处获得审美机能的源泉,面向未来,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更加需要文化的不同化,因为只有自己民族的审美意识垫底,才会诞生出具有自尊感的时代美。中国民间美术是完善的,不是封闭的,我们对她的认识也是未完成的,她不应随着时代的更移而被遗弃,而应把对她的理解和应用根据时代的更新而“更新”。民间美术中那些新鲜活泼的形式、风格,对于少儿美术教育来说,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对象,而是一种重要的“哺育”条件,同时也是民族教育的宝贵精神资源。通过学校教育的民间美术,会在少年儿童心理上产生审美典范的力量。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其自身的基因和价值,可以说,对它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世界文化丰富与发展的巨大贡献。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我们必须寻找构建具有自己民族特质的少儿美术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