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16
/ 2

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中的应用

李婧

四川省环保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四川省成都市 6100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大多数河道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河道水环境不断恶化,已成为环境污染中的突出问题。针对河道出现的诸多问题,我国在河道水环境治理中主要采用了物理修复技术,如机械除藻、调水稀释等,对河道水污染进行改善;采用了化学修复技术,即将一定的处理药剂投入到河道中,使其与河道水体中的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去除污染物,进而达到水体改善的目的等。不同地区河道的污染程度不同,采取的修复技术也不同。基于此,本文就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进行了分析,可供参阅。

关键词: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


1河道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的概述

多方位生态修复指的是治理水环境过程中的一种多方位治理模式,该种技术从综合治理的水治理理念出发,集成多种治理技术,在统筹管理的情况下对水资源进行长效治理。该技术如今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技术体系,体系当中包含对河道水体的开源节流,对水资源的内源控制,对水体进行人工净化,实现对雨污的分流治理。应用该技术能提升水系统自主清理的能力,为水体自净能力提供更为广阔的技术空间,从而保证整体技术体系的管理效果。在对河道水环境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单一的治理技术对水污染治理的效果并不明显。而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有效地填补了它的缺陷。多方位修复技术能够充分降低外污染源的侵入,减少水体中氮磷的含量,减低化学物质的危害;在对河道定期清理的过程中,能够减少河道中的污染物,改善水体环境,为水体的净化功能提供了保障;能够形成独立的水体生态系统,美化环境,构建生态景观。


2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中的应用

2.1外源污染物控制

暴雨初期的水质污染更为严重,只是单纯地控制点源污染,并不能使河道污染的质量工作得到根本保障。而应用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能够在污染源方面利用雨水原位自动膜滤设备,通过雨水处理技术和超低压膜过滤工艺,有效地去除雨水径流污染物。其中过滤系统设有滤后储存池,能够通过设备滤芯的自动反冲洗降低积累的截留污染物,不仅能增加设备中滤芯的使用寿命,同时还能降低人工维护成本。截污积累的控制是较为关键的部分。在人工维护的阶段,需要做好河道末端的污染物处理工作,过滤较多的污染物,实现河道水体的清洁处理。传统的驳岸技术主要注重水系的防洪和水运等方面,采用大量的植被涵养水源、稳定水土、增加河道两岸自然景观。可再生生态驳岸技术,通过修建各种生物走廊和栖息地,创造复合型生物共生生态系统,不断强化河道水域的自净能力,严格控制河道污染。

2.2内源污染物控制

与外源污染一样,内源污染同样不容忽视。内源污染又可以称之为二次污染。内源污染是外源污染物不经处理进入河道之后,经过积累以及化学反应等产生的二次污染。例如工业废水以及生活污水进入河道之后,水中的营养物质增加,出现水体富营养化的情况,水中藻类植物迅速增加,导致水中氧气含量不足,继而引发鱼类等水生动物的大量死亡,尸体在河流中腐烂发臭,被分解成新的营养物质,不断地进行着生物圈的循环。但是,这种循环会导致水体流动性减弱,导致水体发臭变黑,水体内源污染严重。河道内源控制的主要措施是机械清淤技术和淤泥生物酶降解技术,两种技术均具有快速、高效以及可持续性能高的特性。机械清淤技术对河道清淤能力较强,但是由于实施成本较高,因此一般适用于污染程度较高、面积较小的水源污染治理工程;生物酶河道治理技术的原理是利用河底微生物对有害污染物的降解和转化,与此同时,生物酶能够提高微生物的活性,促进后期淤泥理化性质的提高,该项技术一般适用于低污染、大面积的河道污染治理。

2.3人工净化

因为外界污染物的侵入,河道水体环境系统会进入不稳定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采取应急措施去净化水体,为水体系统的稳定性提供保证。而这个时候则需要利用人工净化的方式对其进行改善,提高河道自身的抵抗力。在利用人工净化技术时,需要提升人工净化对于水体的影响能力,增强河道水体对外界污染的抵抗力。比较常用的人工净化技术有超微净化处理技术,主要是让水体产生微米或者是亚微米的氧气泡,去除水体中的重金属,同时有效增加水体的氧气含量,增强水体的能见度。该技术一般适用于河道水体浑浊、水体发绿以及水体中含有过量的重金属污染等情况,能够有效消除以上污染情况,使河道水环境更加健康。

2.4水体自净

生态系统水体自净是主要是通过水生植物或动物促成了生态链,将水中的污染物进行降解或转移成利用的物质,进而实现水体净化。生态系统对河道水体的自强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河道管理的过程中,要了解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科学构建水生植物群落系统。构建水生动物群落能够促进物种多样性,且具有一定的生态景观功能。通常采用的动物类型有河蚌、青虾、海螺等,浮游动物群落可摄取河道内的绿藻、腐质物,快速提高水体的清澈度,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


3案例分析

某河道长宽分别为320米、20米,渠道水深约为半米。在治理河道污染以前,其水体呈现出发黑症状,其为略臭,能见度极低。经过检测,水体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质,其中COD、TP等物质都超出水质标准。为了更好的净化水体,帮助河道恢复良性生物链,本次治理河道过程中采用了多方位的生态修复技术,以在外源控制方面截留,对内源进行质量控制,加强人工净化措施以及完善生态自净来综合治理河道。

在治理前,这段河道并没有制定排污措施,并且其任由生活废水以及雨水排人到河道当中。而在该种情况下,在采用生态修复技术的时候,首先要利用外源截留的手段在水体当中安装相关的聚酯纤维膜,加强对雨水及生活污水的净化,在离南岸2米的位置安装隔膜,净化雨水当中存在的污染元素。而在渠道的下游位置,为了更好的帮助水渠分担污染负担,将部分污水进行分流,引入到其他的分流中,帮助示范河道分解误会中的垃圾。在内源控制的处理方面,用生物酶来消减河道当中沉积已久的污染物,加强水体的活性,让水体当中的微生物具有更强的活力,其新陈代谢能力更强。

另外,治理人员还就水体环境的状态完成了水体生态系统的构建,增加水体当中的动植物数量,提升其中的存活率,让水体形成良性的生物链条。在完成治理前,河道当中已经被布置了相关的净化装置,用来净化水体的内部环境。而在完成前期的净化工作以后,能够大幅度改善河道水质,从而为后期对于水体生态环境的构建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治理人员在河道当中添加了苦草和伊乐藻,利用该类沉水植物来净化水底的污泥。在完成植物投放以后,治理人员在水中放置了鲢鱼和鲫鱼,形成完善的生物群落,而一些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也被放置在示范河道当中,进一步改善河道水质。


4结语

河道水环境是地球水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河道水环境的治理工作是一项较为系统性的工程,对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意义。河道水环境的治理是全面、复杂的过程,需要根据河道水环境的实际情况,采用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对河道进行治理,从而实现河道水环境的良性循环,恢复河道水环境生态系统,从而提升河道水环境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黄小群.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中的应用[J].江西化工,2017(06).

[2]李新贵,孙亚月,黄美荣.城市水环境的修复与综合治理[J].上海城市管

理,2017,2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