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16
/ 2

在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探究

蒋道金

湖南省邵阳市哈博职业中专学校 422000

摘要:生命教育旨在深化学生对生命存在的价值、意义的理解,让他们在积极思维的引导下,对生命产生敬畏之感,而在中职的教育和教学中,开展哲学与人生的课程教学则是渗透生命教育思想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文章将从探索教材知识内容、采用情感教育方法、引入社会热点新闻、组织生活实践活动等方面对生命教育在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中的渗透策略进行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生命教育;渗透策略

引言:现在的学生思想比较脆弱,社会生活比较复杂,有些学生经不起一点挫折和打击。因此,在中职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德育工作成为了中等职业学校工作的重点内容。而对生命教育在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中的渗透策略进行探究,是为了激发出哲学与人生课程的德育价值、提升中职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生命的含义和价值,以此实现高质量的德育效果。以下将从四个方面对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思想的策略进行探究。

  1. 探索教材知识内容,促使学生认识生命

哲学与人生的课程教学依托于特定的教材,而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教材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素材,如果教师能够挖掘和探索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内容那么中职生对生命和哲学的认识就能更加深入。因此,为了促使学生全面且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生命的含义,教师可以对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进行探索,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教材内容,让他们认识到世界中的生命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们是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客观存在,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与大自然中的各种生命体息息相关,只有自身对生命产生独特的认识,并以积极的人生态度看待生命,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1]。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文字知识、插图画作、拓展板块等进行一一解读和分析,提取其中蕴含生命教育的内容进行重点探究,让学生将哲学知识与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等相联系,从而促使他们对人的生命、自然界的生命形成正确的认知,以此完成高水平的生命教育任务。

  1. 采用情感教育方法,促使学生感知生命

学生对生命的感知与理解是他们热爱和尊重生命的前提,如果教师能够以一种循循善诱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生命的意义,让学生受到积极思维的影响,那么中职生就能感知到生命的美好,以此产生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豁达的处世思维。因此,为了促使中职生感知生命、理解生命,在哲学与人生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情感引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利用辩证思维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引导他们在人生困境中积极找寻出路,从而使中职学生树立起乐观的人生态度,让他们学会尊重生命和感恩生命[2]。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或者是课后辅导中,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情感态度进行全面了解,探寻学生对生命观念的认知程度,找出学生存在的消极思想,并以此为依据利用情感引导的方式,让他们看清生活的积极面,从而加强学生对生命的感知,以此促进哲学与人生课程和生命教育的有机结合。同时值得一提的是,在情感教育教学过程中,考虑到教材知识的限制性和约束性,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其他能够体现生命价值或与生命相关的学习材料。

例如,著名作家余华的经典作品——《活着》,借助社会的变革、生活的苦难揭露了生命的伟大,展示了平凡大众在社会生活、抵抗命运过程中的生命抗争精神。其传递的真情实感,更是能够有效激发中职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在悲惨凄苦的小说主人公故事影响下重新认识生命,建立起新的生命情感价值观念。教师可以截取小说中刻画有庆(徐福贵的小儿子)故事及其段落梗概——“有庆从小备受穷苦困扰,但是十分喜欢跑步,还因为经常把鞋子跑坏被福贵责备。因此,有庆为了不损坏鞋子,甚至在冬天也光脚上学。但是好景不长,有一次他听说有人需要献血,便第一个跑到医院,没想到被活活抽干了血,死在了医院”,引导学生阅读并讨论其传递的生命意识。通过阅读,感受有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在“被献血者”被救活和有庆因献血过量而死亡的鲜明、甚至是惨烈的对比中,感受生活的易逝以及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在“死亡”面前的无能为力,学生自然会对生命展开更深入的思考。这与小说名称《活着》的相互呼应的,也是作者余华对生命奥义、对“活着”的奥义的思考,是学生与故事主人公有庆和徐福贵的情感交流,也是学生与作者余华的情感交流,是能够让他们对生命产生新的理解和敬畏的情感交流过程。

  1. 引入社会热点新闻,促使学生敬畏生命

哲学与人生是一门与生活和社会紧密相关的科目,它的理论元素来源于生活,所以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思想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从生活和社会出发,引入社会中曾经出现的热点新闻,那么中职生就会对生命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进而转化为敬畏生命的情感意识。因此,为了使中职生对生命产生敬畏之感,教师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引入社会热点新闻内容,让学生将基础理论知识与新闻内容联系在一起,增强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直观化理解,使他们明确“生命只有一次”“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神圣且不可侵犯”等人生道理。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之前的准备阶段,在新闻平台搜集与课程相关的社会热点新闻,在课堂中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展示,让他们在阅读文字新闻、观看视频新闻的过程中产生敬畏生命之感。

例如,近些年来我们经常能够在网络中看到一些“触目惊心”的新闻,如“初中生因不堪学习压力跳楼身亡”、“男孩与母亲发生争执,一气之下跳入江中”等,这些青少年不尊重、不热爱生命的活生生的事例,是能够促进学生对生命的思考的。尤其是新闻事件涉及的人物年龄与中职生的年龄处于同一水平,这更加增添了新闻事件的教育价值。教师便可以在网络中搜集对应的新闻,先带领学生读新闻报道,再向其提出:“看了该新闻,你有什么想法?如果事件倒退,你有机会遇到他们(新闻事件涉及的人物),你想对他说些什么或者做些什么,来阻止悲剧的发生?”等问题,使其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这样的过程中,通过表达自己的想法、模拟开解处于迷茫期、产生放弃生命念头的人,他们也就能重新认识生命。此外值得强调的是,通过分析真实案例,我们可以发现,之所以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出现不珍惜生命的行为,与“抑郁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教学时,还需要多引导学生围绕“抑郁症”展开讨论,使其了解抑郁症成因以及排解抑郁情绪的方法,从思想、情绪上帮助他们建立积极信念。

  1. 组织生活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热爱生命

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而在哲学与人生的课程教学中,组织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感知生命、认识生命的过程,则是促使他们热爱生命的有效手段。因此,为了强化生命教育的效果,让中职生以哲学化的人生理念看待生命的重要价值,教师可以组织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借助调研、参观、考察等多样的形式产生强烈的热爱生命之情[3]。例如,为了使中职生树立起“尊重生命、不践踏他人生命”的观念,教师可以与当地的监狱、法庭等构建实践教学项目,在满足客观条件的情况下,让学生感受到随意践踏他人生命、不热爱生命的危害性,促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生发起保护生命和热爱生命的意识。

结束语:总而言之,生命教育在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中的渗透和融入是顺应教育发展大趋势的一种表现,它不仅有利于实现道德教育和心理辅导的目标,还能够优化生命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让中职生更加全面且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从而让他们在学习哲学与人生课程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感知、敬畏和热爱生命,以此实现良好的生命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那福娟. 浅析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J]. 海外文摘,2020(2):89-90.

[2] 刘少荧. 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研究[J]. 成才之路,2018(32):17.

[3] 李兴月. 中职生生命教育的策略研究[J]. 科学咨询,2017(44):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