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教育与创新关系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16
/ 3

终身教育与创新关系研究

林良章 杨秀清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 福建 福州 350300

摘要:文章论述了在生命及其意义发生与发展中,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不同,而终身教育与社会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关系值得研究与思考。

关键词:终身教育;创新;素质;创新教育

创新,对当前的社会和人们来说,毋庸置疑是最热门的词语和话题之一。有关创新的书籍可谓汗毛充栋。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创新,不断把人类推向新黎明。从猿到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最伟大的一个创新,创新是人类生存的基石。116世纪以来,人类社会进入前所未有的创新活跃期,几百年里,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创新成果超过过去几千年的总和。2可以说,时至今日,全社会,乃至每一个人的创新意识都表现出无比高涨,形成了从未有过如此热衷于创新的一个社会时期。毋庸置疑,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是时代特征的反映。应该说,创新涉及的面非常广,且有多种表现形式,如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文化创新和制度创新等。在这些表现形式中,知识创新被摆在最显眼的位置。3众所周知,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人们一般认为,人类创新从低潮到高潮,再到低潮,再进入高潮,一个周期大约80年。人类目前又进入了创新高峰期,前80年的高潮期始于20世纪20年代,近80年的高潮期始于2005--2009年。现在处于创新高潮期。现在平均每5分钟,科学界就有一项新发现,每3分钟,物理学界就会发现一种新的物质结构;每一分钟,化学界就能找出一个新反应式。4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掌握快速学习方法,做到终身学习,接受终身教育。本文就终身教育与创新关系谈点滴看法。

一、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

福特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所说的:不创新,就灭亡。有关资料表明,20世纪80-90年代,创新理念在全世界范围内就掀起了新一轮教育改革浪潮,开展了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热潮,已成为当代世界教育的基本取向。这一定程度上来说,唤醒创新精神与创新技能的开发培育,从而形成创新人格,让学生不断地适应未来社会需要,也不断满足学生主体充分发展的教育。时至今日,让我们越来越感到,创新已被众多学科,诸如创造学、思维学、心理学、哲学、逻辑学等学科所研究,特别关注的“创新思维”这一概念课题的研究。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的是,与创新相关还有“创新精神”这个概念,创新精神从个体层面来说通常指动机、意志、情绪、态度、倾向和智慧等。从宏观上来说,创新精神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等三大部分。而值的一提的是,创新个性与心理学联系较为密切,其中,“非智力因素”便是人们提到的一个重要概念。人们认为,“非智力因素”,对人的智力、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发展具有动力、习惯和补偿作用。5这一些问题的探讨更让人们关注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的思考。人们认为,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指向人的培养,但有所不同,创新教育是关于创新素质的培养,尤其指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而教育创新是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而进行的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模式创新和教育制度创新,核心在创新。6

二、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关系

一般人们认为,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育,是依据人的个性和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发掘和发展人的创造力。所以,我们可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我们要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探索和构建一种新的高于普通基础教育的教育理论体系和新型实践模式,使素质教育结构逐步完善。正如有的学者提到的,创新教育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即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7简而言之,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现在教育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并全面提升人的核心素养,而创新能力培养就是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我们认为“创新教育”不仅指前文提到的,有其本身的特定涵义,而且它可以带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每一方面内容 、活动 、方式的创新。因此,创新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实施素质教育重点要进行创新教育。当然,创新教育也是要建立在素质教育基础之上的,一个人没有一定的素质也是很难作出创新的,更难在人生中实现其生命意义。在教育中最高的素质或核心素养是爱的培养。在教育中的学生与教师没有产生热烈对教育的爱与人性的爱,既没有人也没有教育。同时,还要认识到,创新教育中创新思维是核心。创新思维源于常规思维,或再造思维,我们也要重视常规思维的培养,但它又高于常规的思维。从创新角度来说,它的特征是突破或超越人们固有的认识,完成人们思想心灵的转换,升华或通悟心灵。因此,学校,特别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有效教学,善于设计教学,不断提出有意义的问题,集中学生注意力,对准问题,诱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作出创造性的展现。另外,值得一提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实现创新能力的最有效手段。也许,做到创新思维与方法高度融合便是教育的真谛。

三、终身教育与社会创新

正如人们所说的,由社会创新这个概念可以推演出两个相关概念——社会企业家精神和社会企业。目前,在国内兴起了一批以促进社会创新为使命的机构,诸如,创思、华夏社会创新基金会、AHA社会创新中心等机构,一定意义上带来社会变革。 福建省至今已开展了十八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在期间,走过10多个年头的福建省全民终身教育促进会链接其虚拟研究院设立社会创新分院,做好闽台社会治理创新智库建设,也应看成既是对终身教育的实践,也是社会创新的一大举措。2005年从福建省终身教育地方性法规制定,到十多年来终身教育实践历程,走向今天的乡村乐龄学堂不断兴办,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是终身教育与社会创新关系研究的典型代表。我们从创新终身学习促进健康养老服务,积极推进思想观念创新、社会治理创新、制度政策创新、协同合作创新、内容方法创新手、服务方向创新,以创新引领,以最低的行政成本和社会成本创造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陈宜安,2019)。十分幸运的是,经过大家多年的努力,乡村乐龄学堂在全省推进“三共”老年教育创新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全省50多所乡村乐龄学堂开展活动呈现勃勃生机,这一终身教育与社会创新互动项目,成了乡村振兴的好抓手。

四、终身教育与组织创新

(一)学习型城市建设和创新型城市建设

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给我们许多启发。我们要不断建设学习型组织,诸如学习圈、学习共同体和学习兴趣小组等。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更中观层面的学习型城市建设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步伐在不断推进。一方面,我们看到,在倡导终身教育中,人们不断重视学习型城市建设,而且要通过学习型城市创建,使我们国家尽快实现创新型国家;另一方面,我们要把创新作为一种思想,指导我们的终身教育活动开展,做好终身学习与学习型组织建设,不断提升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水平。构建学习型城市意义重大,学习化社会的完成有赖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大踏步迈进。

  1. 学习型学校与创造力培养

学习型学校不仅是一种成功的学校管理模式,也是一种学校发展理念。一段时期以来,终身教育往往徘徊在学校教育门外,难以践行;而学习型学校建设也十分艰难。我们要深知,学习型学校创建的目的是使学校成为校本知识的创造者,使学校管理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创造性,使学校教育从简单的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转变到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使学校成为社会的融合机制。8现在已到了学校教育不但要引入终身教育,而且要建设学习型学校,在学校中建设教育共同体、教师共同体、学习共同体,不断推进学校教育的提升,完成生命共同体的创建,实现生命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内涵建设。也只有这样,学校培养目标的重心才能由知识的传授转为能力的培养,注重学习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学习型学校有助于打造学校学习力、创造力、价值力和持续力,形成平台良性循环。

(三)终身教育与高校创新

在学校建设学习型组织中,我们发现,高等教育是实施终身教育最好的地方,也是体现创新教育最佳之地。创新及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已逐渐紧密相联,进行深度融合,全面展开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落实。在高校中无论是现在强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还是“三全育人”创新完成,都需要有终身教育的理念与创新思维。诚然,我们看到,一些高校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上,落实到实处还存在诸多困难,对创新教育的实施也存在一定问题,如在政策环境、教学体系和运行机制仍有不完善之地方,教育投入仍然匮乏,对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缺失等诸多问题时有发生。不过,我们也清楚看到,高校创新的重要性。一方面,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高校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并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做出自主创新,为取得全面发展打下高端有力的冲锋动力。我们要深知,创新教育过程,不是学习者消极被动的被塑造的过程,而是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过程。因此,高校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高度社会责任感,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为发力点,创造最好的教育。另一方面,实施创新教育主要要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创新意识,而教师观念的转变是至为重要的,建设一支强大的创新教师队伍也是必须的,没有实践性的创新教师队伍,也是难以完成高校的创新教育的。另外,要不断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创造积极的人文气息,为高校学生搭建一个个锻炼创新能力的平台,建立良好的师生人际与教学关系,并形成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形成研究、学习共同体,让创新教育在高校中插上终身教育翅膀,并放出夺目的异彩。

五、终身教育与制度创新

众所周知,实现终身教育理论与实践统一,教育观念和模式创新都是极为重要的,但需要制度的创新作保证。没有制度的创新,模式的创新也是举步维艰。9庄俭教授认为,创新是指以现有思想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与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10他进一步提出,从立法来看,终身教育立法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每个地方性《条例》出台,都做出了不同层面的创新。从实践上讲,立法是对创新的肯定;不断地推出实践创新,从而实现制度创新。从管理上来说,立法是管理的创新;立法要明确各自的职责、任务,就是一种创新,推动终身教育发展需要整合各类资源,调动教育者、学习者、工作者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也需要创新。我国的终身教育立法还需不断地推进,终身教育需要立法,终身教育与制度创新要在终身教育的立法产生密切的关联,让终身教育之花漫山遍野灿烂的开放有保证。

回归创新,聚焦创新,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型组织建设必须作出不懈地努力,方能为学习型社会和人民幸福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一作者:林良章,男,1963年2月,福建闽侯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为终身教育理论。

张恒忠.素质教育研究[M].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09):118-11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11):202

张兴祥.人力资本、终身教育与创新理念[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5月12日第012版

学习型社会建设研究课题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子课题报告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210-211

张恒忠.素质教育研究[M].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09):146-147

项贤明主编.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1:116

张恒忠.素质教育研究[M].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09):122

学习型社会建设研究课题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子课题报告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219

项贤明主编.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1:117

庄俭.我看立法[E].2018年第十五届终身学习峰会暨福建省全民终身教育促进会10周年庆典(沙县峰会)论文集,2018(8):49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