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机构的风险控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17
/ 2

养老机构的风险控制

黄丹凤

成都成华天府众合老年护理中心 , 四川 成都 610051



摘要:养老机构作为我国的重要服务单位,对老年人照料及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养老机构在服务过程中常见风险事件,主要是跌倒及坠床等。对此,本文探究养老机构住养老人常见事故及养老机构老人发生事故的原因,提出养老机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路径,为养老机构风险控制及服务质量提升提供帮助。
关键词:养老机构;风险控制;风险管理

伴随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更多的失能及空巢老人进入养老机构,进入机构养老的人事风险事故处理成为各级养老机构面对的主要问题。在养老机构中,常见的风险是跌倒、压疮、坠床,此类事故与老年人健康及年龄、机体功能直接相关,但老年人发生风险与养老机构风险控制能力及服务供给不足也具有直接关联[1]。养老机构在发展过程中,应当根据实际风险事件情况制定对应的风险处理措施,提升事故防控能能力,我国政府机构也要关注养老机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对其进行科学指导,确保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

一、养老机构住养老人常见事故

(一)跌倒、压疮、坠床风险事故

在走访调查及文献分析中掌握跌倒、坠床及烫伤、烧伤走失是老年人常见风险,养老机构的住养老人发生各类风险事故的概率较高,但发生率坐高的便是跌倒,出现这种风险事故与老年人身体素质存在联系,跌倒事故在卫生间及卧室高发,卫生间地面湿滑,在活动过程中容易跌倒,而卧室是老年人的居所,在日常生活过程中不小心也容易发生跌倒。针对老年人常见风险问题也要针对性防范,以免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二)事故与老年人健康及自理能力关系

经调查发现,不同健康情况的老年人,发生事故的概率存在差异,具有自理能力的老人发生跌倒的概率较高,而无法自理能力的老人发生跌倒的概率较低。依赖扶手或者轮椅等设备外出活动的老年人,常见的事故是跌倒及坠床,日常生活中依赖他人护理的老人,发生率较高的事故则是压疮及噎食,智力低下老人常见风险是走失及跌倒。不同自理能力的老年人事故发生率对比中,自高到低分别是介助老人、自理老人及失能老人[2]。跌倒事故与老年人的自理能力息息相关,老年人自理能力强,跌倒事故的发生率则越高。走失事故及老人精神情况、活动能力息息相关,老年人活动能力强、精神状态不佳,走失的概率高。而发生压疮风险的概率则是与老年人活动能力负相关,主要是无法自理的老年人,发生压疮的概率较高。对此,养老机构还应当掌握老年人事故发生情况,为制定风险管理方案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养老机构老人发生事故的原因

(一)患病情况导致的事故发生率增大

养老机构老年人多合并慢性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或者肾脏疾病、骨科疾病等,比如,老年人常见跌倒及坠床等事故,此类事故多发生在患病群体中,老年人合并心血管疾病,受到疾病及药物因素影响,发生得到的事故概率较高。老年人口服降压药及抗焦虑药物,也可能发生坠床事故。若老年人含有老年痴呆疾病,认知能力降低及记忆力下降,走失的风险增加。中国卫生服务调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群体两周患病率达到43.5%,老年人慢性病发病率为75%,威胁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疾病是脑卒中及冠心病、视听障碍、骨质疏松。老年人患病率较高直接导致风险事故发生率增高,这也体现出养老服务高风险的特点。

(二)养老机构服务供给缺失

我国目前的养老机构在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便是养医分离情况,医疗供给不足对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健康生活产生影响,体现出养老机构医疗风险处理能力不强,专业化医务人员数量不足,是制约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健康生活的重要因素。多数养老机构没有专门的医务室,相关养老机构设置医务室,但整体利用率不高。比如,专业护理人员与老年人比例在1:6,该结果表示一个护理人员需要管理6名老人[3]。思考每8h护理人员倒班,老年人与护理人员的比例将更加失调。我国养老护理队伍建设还存在不足,护理人员离职率较高及年龄较大、文化程度不高,这也降低了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质量。

三、养老机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路径

(一)关注内部控制,进一步控制风险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性手段,养老机构作为老年人日常风险管理的主体,在内部控制理论引导下,需关注风险控制及风险转移、风险自留,构建老年人生活中的风险管理保证体系。①构建事故分级体系:养老机构根据事故发生率及事故后果进行分级,并对老年人健康情况及风险发生率展开分析,制定符合机构的事故清单,根据事故差异及老年人差异,建立风险控制体系。②关注重点事故防范:养老机构应当完善设备,根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提出安全、舒适的宜居环境要求。结合《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相关标准,及时找到硬件问题,针对性对硬件进行改进。养老机构也要关注制度标准化建设,重点关注健康管理制度及护理等级制度、规范管理制度、应急处理制度及风险管理制度等,保证制度内容合理性及实用性。养老机构规范出入流程,避免老年人随意进出养老院,为老年人提供针对性服务。比如,老年痴呆患者,在管理过程中应禁止老年人外出,或者有护理人员陪伴外出,以免老年人走失。养老机构根据实际需求配置医生及护士,通过技术培训及岗位训练等方法,提升团队综合素质。养老机构也要加强风险管理及信息沟通,建立起长效事故及评价机制,及时做到事前预案及事中处理、事后总结,实现对管理过程全面控制。

(二)及时整合资源,建立医养融合体系

资源理论在1980年提出,对企业竞争优势进行分析,伴随企业对资源认识更为深入,该理论也能对企业潜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包括企业能控制的资源及不容易控制的资源。医养融合体系建设的目标是提升服务质量,通过医疗服务及养老服务整合,改变过往老年人情况,提升事故应急能力,满足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当前的养老机构对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及疾病预防等存在不足,还需针对老年人实际情况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医疗配置,将资源的价值发挥,将资源转变为机构效益。养老机构根据发展实际情况,与周围的医院合作或者聘任医师及营养师,形成具有特色的医养融合体系。通过健康评估体系,对老年人自理能力等进行分级,并建设病情保健及健康管理、教育、临终关怀等医疗服务体系。此外,养老机构也要强化与政府及其他部门合作,做好内外资源互动及协作,养老机构关注与政府合作,政府为养老机构提供补贴服务及信贷服务,解决养老机构资金短缺问题。并关注与专科学校联合,解决人力资源短缺问题,并实现知识互补及信息互动,达到共赢的目的。

(三)构建利益相关制度,提升风险控制质量

在养老机构服务过程中,每个人都是利益相关者,比如,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及护理人员、老年人等,养老机构老年人身安全防范体系建设涉及内容丰富,还需根据实际情况展开分析,让利益相关者进入体系,持续性提升风险控制质量。养老机构直接服务对象为老年人,事故发生也对老年人家属产生影响,对此,老年人家属也应当成为风险防范体系的一份子,对各项服务具有知情权及监督权、评价权。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也要参与其中,建立第三方评估体系,通过各种防范内容保障老年人的安全。

结束语

老年人心理及生理健康、疾病情况对服务质量及风险发生率具有直接影响。我国养老机构管理水平相对低下,老年人发生风险的概率随之增加。对此,伴随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还需关注养老服务问题,建立老年人风险管理服务体系,提升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最终全面提升养老机构事故防范能力。

参考文献

[1]罗椅民,刘晓静. 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下我国养老机构的风险防范[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20,26(10):1228-1232.

[2]李文剑. 会计信息化视角下养老机构内部控制优化策略研究[J]. 时代经贸,2019,(24):15-16.

[3]曹璞. 审计监督视角下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发展风险控制研究[J]. 决策探索(下),2018,(03):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