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开满园”,“蜜蜂”自然来——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的点滴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17
/ 3

“百花开满园”,“蜜蜂”自然来——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的点滴思考

朱桃萌

浙江省义乌市后宅小学 浙江 义乌 322000

引言:曾经看到过这样一段点评:“我在下面数了一下这位老师这节课一共提问了32位同学,从时间上看,三分之二的时间属于学生,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这节课学生只是疲于完成老师提的每个问题,现在课堂上虽然没有了老师的满堂灌,但是教师牵着学生走的形式实际上是借学生之口完成了教师的满堂灌!教师就像埋下了一个又一个的地雷让学生挖,一个挖出来了继续挖下一个,挖不出来怎么办呢?大家继续想办法努力挖!”看完之后感触颇深,我觉得我们现在的课堂很多都是这样,没有满堂灌,却多了重重“陷阱”,成为满堂灌的又一版本,换汤不换药。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我们现在的语文阅读课上,教师作为引导者总是设计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理解课文,这就是引导。我觉得很纳闷:这么多的问题,学生是在回答问题,还是理解课文?自主、合作、探究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带着这些疑惑,我进行了一番思考。

关键词】引导提问 鼓励提问 自主提问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很多老师上阅读课不再是像以前那样照本宣科地讲读,而是以提问——释问的方式来理解课文。教师设计一连串的问题,学生跟着教师的问题一步一步深入。这样做看似没有硬灌给学生什么,其实教师早就挖好了陷阱,把学生一步一步引入他预先设计的陷阱中,达到他预想的效果。试问这还是以学生为主体吗?他们的学习方式还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吗?这不是在给学生“下套”吗?如何让我们的课堂脱离这种境地?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发散思维,尽情言说

这是低段阅读教学中应该尽力去做的,尽情言说可以开拓学生思维,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独特的阅读体验。低段的学生涉世不深,很多想法很天真,甚至有些可笑,但这正是他们心里真正想说的话,我们要让他们说,所以引导只是辅助手段。

下面我们来看看一位老师在执教二年级上册《回声》时的片段:

在引入课文,分段朗读读到小青蛙两次说的不同的话语时,教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之后便开始发问:

 师:大家想一想青蛙说的两次话语气一样吗?为什么?

 生:不一样,他说的第一次话是赞美的语气,第二次话是问的语气。

 师:你从哪看出来的?

 生:从标点符号看出来的,是感叹号。

 师:说明他心里怎么样?

 生:第一次心里高兴,而第二次话是问号说明他心里很奇怪。

 师:请同学们再来读,注意语气的不同。

 师:这时候,小青蛙心里会想什么?

 生:哪里来的一只小青蛙在学我说话?

 生:那只小青蛙到底在哪啊?

 师:对,所以书上用了个什么词?

 生:奇怪极了。

 师:(板书“奇怪”)大家想一想:“奇怪极了”是什么意思?

 生:非常奇怪。

 师:对,那他是怎样做的?

生:他去问妈妈。

整个环节环环相扣,步步紧逼,学生就这样被一步一步引入陷阱之中。在第一个问题中,教师就已经把学生的思路框住了:“两次语气一样吗?”这样一问,学生所有的焦点都在语气上,如果教师以“你发现了什么?”来提问的话,这一个问题就可以把后面一连串的问题都解决掉,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尽情言说。那么很多东西都是学生自己发现的,而不是教师步步引入的,我们不能一味地让学生解决问题,而应该把他们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引导只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由于学生年龄、知识结构等方面的特点,教师的引导是很重要,因为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的话,学生可能会无所适从。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他们的思维非常活跃,如果放手让学生去找,去想,去说,最好让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我现在也在这样做。当然做到这个很难,因为学生多,话也多,有时候你讲一句话,就被学生好几次打断,上课的思路被他们打乱。正是因为这样,很多老师即便知道学生有话要说,也不予理会,怕上课时间拉得长,课会被学生拉远。我也有和大家一样的想法,可是有时看见他们的小手高高举起,我就有种冲动,不能打击他们,如果现在不予理会,那么渐渐地他们的热情就会被我磨灭,到时再想让他们举起小手那就难上加难了,他们对阅读的兴趣也会渐渐消失。所以我尽量都让他们站起来说,把心中的想法大声地、大胆地说出来。很多时候,他们的话总是让我有许多意外收获。

二、提出问题,培养能力

到了中段的阅读教学,就不能像低段那样尽情言说了,而是要把说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上,不像低段那样什么都说。同样一个问题,学生口中说出来,跟老师口中说出来,效果是不一样的。老师口中说出,学生就会觉得难一点,觉得解决不了还有其他同学会解决。而学生自己口中说出的,就会觉得简单一点,特别是一些学习成绩在同一水平线上的同学互相提的问题,他们会积极去思考提问者的问题,然后骄傲地举起手来回答。如果回答正确,就会在心里默默的想:我比他聪明。有些甚至还会脱口而出: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那么解决问题的同学对于学习就有更加浓厚的兴趣。而提问者在以后提问的时候也会勤加思考,以难住其他同学,他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入。他的深入理解必定带动其他同学一起去思考。所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很重要。

下面我们来看看一位老师在教学四上《牛和鹅》时的片段:

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教师设计了以下环节:

师:课文读完了,你最想知道什么?把你刚才读书的疑问提出来。

  生:课文读完了,我最想知道的是:为什么大家不害怕体型庞大的牛,反而是害怕这么小小的鹅呢?

  师:嗯,非常好。(大屏幕出示问题,)谁还有疑问?

  生:课文是如何描写我们怎样怕鹅的?

  师:我们马上都不说话了,贴着墙壁,(生接)。

  生:悄悄走过去。

  师:为什么要悄悄走过去?

  生:因为大家都害怕被鹅发现了。

  师:是啊,鹅就在靠近岸边的水里游,而且有四只呢!要是被它们发现了,可不得了!——谁还有问题?

  生:我们是怎么欺负身体庞大的牛的?

  师:我们敢用手拍它的背,摸它的肚子,甚至——(学生接)

  生:甚至敢用树枝去触它的屁股呢!

教师在初读课文之后,设计自由提问的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把一些主要的问题出示在屏幕上。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还做了适当的补充和改进,使学生的问题变得更加明确。这种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教学,很值得我们去学习。

记得有位名人说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其实比解决问题更加难。前者是一种学习能力的体现,后者则更强调对其智力因素的评估。解决问题很多学生都会去找,但是提出问题却需要冷静的思考,他必须对课文中的每一个地方都认认真真地思考过,先发现问题,然后解决,如果自己能解决的,那就不能成为他所要提的问题,他解决不了的,就成为他要提出的问题。这个过程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所以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各种手段让他们勤于思考,认真提问,把这个环节扎扎实实地做好。

三、自由提问,释疑解难

如果说在中段,学生还是在教师的搀扶下行走的话,那么高段的教学,教师就是放手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疑难。

高段的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对于阅读的方法差不多掌握了,所以现在老师的任务就是让他们能自主学习,合作解决各种难题,再有困难,全班一起去讨论研究。这时才真正达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我们来看看深圳市著名特级教师赵志祥的阅读课——《地震中的父与子》片段:

师:好!看来只有几个同学还没有信心。没关系,我们再读读就能做到正确流利了。大家还愿意读吗?

  生:愿意。

  师:请看,题目叫——

  生:地震中的父与子。

  师:平时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课文,总是提几个问题让大家读书思考,是不是?

  生:是。

  师:那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先读课文,边读边想,再讨论讨论,猜一猜,今天赵老师要给大家提哪些问题?先提示一下,我一共要提三个问题。讨论时要注意,一定要先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老师会在哪里提问题?如果老师在这里提问题,我们该怎样回答?现在请各小组开始读书、讨论。(学生小声读书讨论,教师深入学生中间指导读书、参与讨论。)

  师:刚才讨论时,有些同学提的问题已经接近老师要提的问题了。看来同学们还是很会提问题的,你们的思想即将和老师的思想产生共鸣了。哦,对了,我有个习惯:谁能猜准我要提的问题,将会得到我的特别奖励,你提的问题沾了一点边都行。想知道什么奖励吗?

生:想!

师:十月一之前,我会领着这些同学到书城买书,可以任意挑选你喜欢的一本,我买单!

生:呀!(嗬!噫!)

师:要不要再讨论讨论?

生:要——!

师:那开始吧!(学生再次认真读书,热烈讨论,教师参与。)

师:好了。谁先说说?

生:我认为老师一定会问,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师:嗬!这么肯定!也就是说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事?

生:对!

 师:你能回答吗?

生:能!

师:请你说说。

生:本文主要写在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这件事。

师:我很欣赏你用的一个词,奋不顾身。你觉得你说的准确吗?

在本片段中,教师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并且自己解决问题。以猜猜老师的问题引入,学生想到要猜老师的问题,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再加上教师后面的奖励政策,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全身心地投入到这支讨论的队伍中去,教师也融入其中,和学生处于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和谐的课堂。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教师教得如鱼得水。我觉得赵老师找到了一个课堂提问与课堂教学很好的契合点,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互问互答,问题层层深入,对课文的理解也逐步深入,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在这里教师真正做到了组织者引导者的目的,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以上几个方面,看似层层递进,其实每个环节都相互联系,环环相扣。只有扎扎实实地去做,才能真正到达和谐课堂的境界,体会到妙趣横生。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参考文献:

①《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②张自庆.探究、合作模式——关于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些思考